家园共育 携手同行
2022-06-30林碧娥
林碧娥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工作中重点内容,对家长及教师的教育方向提出了全新要求。由于幼儿园教育方式与小学教育内容有较大区别,部分家长会产生错误认知,殊不知这些“过早”教育反而违背了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幼儿教师自身需发挥主导作用、调整教育结构、清晰直观地明确幼小衔接方向,及时给予家长、幼儿提供参考性建议,理性面对幼儿升学事宜,促进家园共育建设,唯有携手同行才能使幼小顺利衔接,让幼儿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小学学习和集体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有效提升教育品质。
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应关系
(一)关系紧密,互为补充
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两者都是教育的重要分支点,也都是围绕“幼儿”展开教育工作,所以两者在教育方面有着高度的统一性,教育方式和内容也相互补充。同时,鉴于幼儿自身的认知水平较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所以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需求也是相同的。
(二)分工不同,各自独立
对幼儿园教育而言,其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负责知识的传授与运输,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学习素养与综合能力,將完整系统的体系知识交给幼儿,强化幼儿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将知识转变为幼儿自身的亲身体验与经历;对家庭教育而言,其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负责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常识、技能、规律等。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价值
(一)幼儿园教育价值
幼儿处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阶段,其自身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较为强烈,思维较为敏捷,对外界的任何事物都能产生兴趣,将其自身比作是海绵,知识为水,他们在不断吸收不同类型的知识。因此幼儿园、小学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思维、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以此养成良好的习惯与行为。
(二)家庭教育价值
家庭教育即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行为,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简单一句话,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家庭教育应注意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培养他们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做好铺垫,使良好习惯、行为成为他们所储存的资本,并且不断增值,让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享受到源源不断的价值。
三、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幼小衔接现状调查中,相关人员发现许多现象与问题,在此过程中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及时应对、解决,才是幼儿教师需要考虑、分析的问题。
(一)形式化衔接
幼儿在现阶段已经适应幼儿园的发展环境,进入小学阶段后,难免会产生不适应的心理,由此可见,无疑是幼小衔接方面出现问题。由于幼儿自身的年龄较小,自身的适应力、自制力、意志力、耐久力等方面与小学生会有一定的差距。而幼儿园对幼小衔接工作尚未加以重视、关注,将该工作渗于表面。比如,在设置课程方面,幼儿园的午休时间较长,很多幼儿已经适应该种休息模式,在步入小学阶段后,自身的休息时间逐渐变短,以此很容易产生疲惫感;在教师授课方面,幼师一般采用讲授的方式,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记忆即可。在步入小学阶段,教师较为重视学生自身的自主能力,幼儿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幼儿园很难与小学达成契合,幼儿很难在此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训练、练习。
(二)片面化衔接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需全面系统地让幼儿自身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达到衔接要求。但现阶段众多的幼儿园在教育中加入常规文化课程,让其学习“小学”内容,带有明显的“小学”特征与色彩。并且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园只有文化课的对接,其他方面都存在严重短板,片面化较为突出。部分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所学习的内容,所以无法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注意力都集中在的课堂中,导致坏习惯与行为的养成。
(三)单向化衔接
幼小衔接涉及幼儿园与小学多个方面的衔接内容,若只是幼儿园一方面作出了对接工作,而小学方面没有作出相应的回应,未出具对策与方案,其自身的衔接工作还是存在着单向性特征,从而使对接效果较差。并且幼儿园在产生对接意识后,家庭教育无法配合幼儿园工作,那么对接工作同样也会出现问题。
(四)互动化衔接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是需要幼儿园和小学进行互动,通过参观、实践、讲解等方式,帮助幼儿提前熟知小学的生活氛围,引导他们平和地度过衔接期,以保证未来小学教育的有效性。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幼儿园和小学的互动性较低,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只讲授一些简单的小学环境,幼儿无法通过语言的描述想象到小学校园的画面,这就导致幼儿在未来步入小学的时候,会有较大的距离感,影响后续学习质量,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建设。
四、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策略应对
(一)建立家园共育机制
幼小衔接策略设定时,最关键的环节为家园共育机制。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模式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进行连接,通过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共同确定幼儿近阶段的成长方向,一起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其自身能否适应后续的入学以及今后的健康成长是家长与教师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作为家园管理的设计者与操作者,教师需在家园共育模式下针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分析与讨论,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幼小衔接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立足附属,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探索教育策略与方法,完善家园共育机制。教师要与家长建立相应的联系与沟通,从专业的角度推出、宣传亲子教育活动。比如,“盲行之风雨小学路”“构建我们的小学生活”“大手拉小手,熟悉生活环境”“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通过上述游戏的开展,可以让幼儿对小学生活内容有着一定的了解与认知,而不是以文化角度开展知识的学习与传授,以此给他们带来真实的体验与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幼儿投放故事《小阿力上小学》,以绘本的方式展示出来,要求幼儿与家长展开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为什么小阿力担心自己呢”,在进入图片观察环节后,很快就与家长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原来是小阿力对自己学校的环境并不熟悉,他担心自己找不到班级,不能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害怕教师不喜欢自己。在与家长分析完相应问题后,家长与教师需与幼儿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他们消除心中的担心与顾虑。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绘本内容、亲子游戏中推出幼小衔接方面的内容,借助图片展开引导与帮助,增加幼儿自身的自信心。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重点并不在于针对学校环境开展观察,而是能否结合幼儿的状态与想法正确做出疏导。
(二)明确家园共育目标
家园共育开展的前提不仅仅需要建立运行机制,还需要让幼儿园与家长达成共识,这样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幼儿在现阶段已经熟悉幼儿园生活、学习节奏与环节,往往在步入小学阶段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完全适应小学生活。因此教师需针对小学的操作程序作出改变,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使家园共育达到同步的操作,教师需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为家长讲解相应共育知识、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使幼儿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快速度过适应阶段,提升幼小衔接品质。在幼儿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与举止,可以帮助其更好地进入小学生活。教师在常规的教育中,需要注重养成教育,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课,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与精力都集中在课堂中,大概保持30分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回家将自己在课堂中的經历讲述给自己的父母听,说出自己学习到哪些内容;2.锻炼幼儿自身的专注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专注力小游戏,如“萝卜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仔细聆听同伴说出来的话,并快速做出反应;或开展“木头人”游戏,在教师喊出“木头人”口令的时候,参与游戏的幼儿一动不动,其他幼儿做鬼脸、动作等,坚持时间长的幼儿获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使用阅读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从20分钟延长到30分钟,30分钟延长到40分钟,逐步提升幼儿的专注力时长,为小学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3.按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拒绝拖拉情况的发生。教师需在每节课结束后,为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完成作业内容,将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之内,家长需要在其完成作业后,及时检查;4.家长与幼儿需要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若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没有形成规律作息的习惯,很晚还在浏览手机信息,那么幼儿便会学习家长的做法与行为。因此家长需要与孩子共同养成正常的作息时间,做到早睡早起。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有意识地降低作业的难度,保证作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其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幼小衔接涉及的内容较多,教师需在各个方面作出安排与预测,借助家庭的力量开展相应的训练与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优化家园共育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开展、实施前,需要全面系统地设定方案、计划,家庭教育却展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因此如何达成教育共识,是幼儿园需要思考的课题。因为家长对幼小衔接并没有加以关注、重视,其自身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缺陷,教师需在教育方式、手段、模式、环节上作出改变与探索,让家长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意识。良好的环境是开展教育的条件与基础,教师需给予他们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其在此环境中认真接收知识并受到相应的启发,顺利适应学习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模拟小学课堂”活动,将教室布置为小学课堂,设计众多小学课程,在此基础上按照小学的上下课时间,设定课间的休息时间。为了强化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按照课程设定相应的任务:1.美术任务:将自己生活中发现的现象,利用绘本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制作完成后,将自己绘画的内容向家长表述出来,强化自身的体验、感受;2.语言任务:利用《小魔怪要上学》《我要上小学啦》《我会爱上学》《我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菊花》《大卫上学去》等绘本故事展开讲解,通过故事性的元素,向幼儿传递小学的信息,让他们对未来的小学生活产生期待,保证教育内容的有效性。3.音乐任务:利用音乐《好宝宝》《一年级》等内容展开讲解,通过律动、音乐、演唱等方式,向幼儿传输一些关于小学课堂上的元素,加强他们的心理建设,通过引导性的材料帮助幼儿度过衔接期,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推动家园共育进程
幼儿园教育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的负责人,其自身需要树立榜样作用。在具体的教育中,教师需做好适度的协调与交流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幼小衔接方式与策略。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结合幼儿园、家庭、社会资源,建立多方交流、合作,围绕“幼小衔接”开展沟通,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虚心地接受家长所提出的建议,并将相关建议进行记录,在座谈会结束后,需将上述内容进行整合、汇总。此外,家长在此过程中,需认真接收其他家长分享的内容,对一些成功的做法进行集合。比如,家长说:“邻居家的小朋友已经上小学了,我们经常邀请他来到我们家里,让他帮忙介绍小学中的各种情况,以此给幼儿带来全新的体验,收获相应的知识。”也有家长说:“我自己在网上已经搜集了小学学习的相关视屏,适当地让他们观看,并且让其复述其中存在的相关内容,提前了解一些情况、具体做法等。”
综上所述,对幼小衔接视角下入学准备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根据当前的幼儿教育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现象提出了几点对应的教育策略。幼儿教育作为人生中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幼儿教师或家长,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应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系统地解决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帮助幼儿快速进入适应期间,降低幼小衔接过渡期的焦虑,使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转换,保证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