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多点渗透

2022-06-30张玮婷

家长·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声势律动节奏

张玮婷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声势律动,能创新教学形式,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然而,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将面临不同的教学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成了现阶段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声势律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引导其进行鉴赏和演唱,使之通过律动感受音乐之美,不断发展自我综合素质。

一、声势律动

(一)基本概述

声势律动具体是指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跟随节奏进行深入律动,由此达到音乐理解的一种教学手段。声势律动可以分为声势和律动两部分,首先是声势,旨在利用肢体部位发出声音,如敲击桌面、鼓掌等。然后是律动,通过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变化,随之摆动身体,加深对音乐理解的同时,提高音乐感知能力。简而言之,学生能通过声势律动,掌握运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情感的技能,在学习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印象。相较于传统的声势训练而言,声势律动能帮助学生准确找准音乐节奏,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由于小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普遍较低,而应用声势律动,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音乐,激发其学习兴趣,也为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特殊功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用声势律动,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知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但具有敏锐的反应能力和表现力,此时通过声势律动,组织学生参与多元化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找准节奏感,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节奏的理解,促进音乐理解能力提升。声势律动还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共同发展,因为小学生通过声势律动,能以多元化的方式表达自我观点,从而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感,继而产生创造音乐的兴趣,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声势律动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辨音乐,所以小学生能在声势律动中,提高反应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节奏、音色、音量等方面入手,做出不同的肢体动作,再施以科学的引导,让学生能针对不同音乐做出反应,从而促进反应能力的提升。

(三)实际运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节奏律动。是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节奏,准确把握音乐节奏变化情况,利用合适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在节奏律动中,学生在学、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第二,舞蹈律动。由于舞蹈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音乐和舞蹈之间又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二者的相互作用力,驱动学生积极运用舞姿表达想法、展示才能。教师在舞蹈律动中,采取演示法和引导教学模式,利用不同的音乐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掌握不同难度的舞蹈技能,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第三,欣赏律动。欣赏教学能让学生真切感受音乐魅力,而通过欣赏律动,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音乐意境和心境进行有效融合。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积极、阳光、美好的生活与美妙音乐进行联系,在欣赏律动中,树立正确学习、生活观念。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介绍比较笼统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介绍音乐的背景,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具体音乐知识的认识。而在教学时部分教师在介绍音乐的过程中,只介绍了音乐的年代和来源,便开始分析曲式,导致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音乐魅力的关键所在,只能通过音色变换、音符变化简单了解音乐。对音乐的介绍过于笼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容易降低其学唱音乐的兴趣。

(二)学唱方式相对单一

学唱是小学音乐的主要学习形式,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各种方法与技巧,学会独自演唱歌曲。但在具体的学程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长时间应用逐句教唱模式,以至于学生深感乏味,课堂教学也难以呈现活力,使音乐学唱变成了单纯的识谱、练习,久而久之,不利于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

(三)音乐鉴赏流于形式

音乐鉴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分析能力。在具体的鉴赏环节,一些教师过度看重理论知识学习,没有给予学生自主鉴赏的机会,甚至还会直接揭示音乐中存在的情感元素,以至于音乐鉴赏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逐渐下降,不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四)教学环境有待优化

环境能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在积极的环境中,能主动投身于音乐学习,但在消极的环境中,学生很难自主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效率,没有注重教学环境建设,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课堂沦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很少有机会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环境逐渐变得消极,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随音附和,感受节拍规律

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随音附和,可以让其真切地感受音乐节拍规律,从而为声势律动的渗透提供切入点。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节奏性较强的音乐,引导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进行哼唱,逐渐感受音乐变化中呈现出的节拍规律,使其能初步进行声势律动,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感。比如,以苏教版小学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一课为例,可以在讲解音乐理论知识前,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与拍手相关的动作,同时配合音乐进行律动,循序渐进地感受节拍规律。首先,教师要播放音乐,让学生在听到音乐的同时,产生律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學生跟随音乐进行哼唱,在随音附和中,初步感知音乐节奏。其次,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打击乐器进行律动,并让学生进行模仿,使其在声势律动中感知音乐节奏变化情况,并逐步调整学生的音乐附和速度,学会使用简单的乐器,跟随音乐节奏一起律动。最后,可以提出与音乐相关的节奏问题,分段式为学生进行伴奏,让学生利用打击、踩点等方式,感受音乐的节拍规律,由此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肢体律动,调动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肢体律动,能有效带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其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跳简单的舞蹈,鼓励学生在肢体律动时欣赏或演唱歌曲,从而科学渗透声势律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协调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以《铁匠波尔卡》这首欣赏曲目的教学为例,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让孩子掌握二拍子的节奏,然后可以用二拍子的声势动作律动,体会这节课比较活泼欢快的音乐特点。在欣赏第一部分时,为了帮助学生随着这首曲目进行律动,教师可以一边播放曲目,一边做出一些“敲打铸铁”的动作。然后,在欣赏第二部分时,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边欣赏曲目,一边跟随着音乐一起律动,使其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拉风箱”动作与舞蹈的结合中,学生做简单的拍手、挥臂、点头、抻腿等简单舞蹈动作,渲染积极的课堂气氛,以此种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教学的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声势律动的渗透价值,教师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欣赏此曲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群体舞蹈动作,通过肢体律动感受、体验音乐之美,在兴趣的驱动下进一步把握音乐节奏。最后,可以通过“节拍接龙”“即兴舞蹈”等方式,为声势律动的渗透提供切入点,让学生能根据曲目的律动特点做出恰当的肢体律动动作,保持学习兴趣和跳舞热情。

(三)深入赏析,发掘情感元素

引导学生自主赏析音乐,可以帮助其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元素,使其能提高共情能力,自觉进行声势律动。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创新赏析形式,将声律动渗透不同的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全方位把握、发掘情感元素,让学生通过律动,直观感受音乐中的情绪、思想内容,再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素养。比如,以苏教版小学音乐《我们的田野》一课为例,教师在歌唱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音乐相关的不同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与音乐相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播放与音乐元素相关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逐步发掘歌曲中的情感元素,让学生产生对田野景色的喜爱之情,在深入赏析中提高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歌曲主题、特色、演唱者等角度搜索相关资料,将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在课上为学生提供经过处理的课外资料,帮助学生在演唱歌曲前,深入了解音乐背景。其次,可以让学生在听歌曲的过程中,根据节奏变化进行声势律动,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变化情况,并结合演唱者的风格设计特色律动动作,深入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元素。最后,才能有感情地唱出这首歌曲,并掌握重难点。教师要解析具有难度的赏析知识点,通过引领律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赏析音乐或学唱歌曲的不同环节,围绕赏析知识点进行律动,不断加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促进审美素养发展。

(四)优化环境,促进心意融合

积极优化音乐教学环境,能促进小学生的心境与意境如何,从而让其真正感受音乐想表达的情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做好相关教学准备,利用生动新颖的图片或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适当利用不同的乐器为学生伴奏,鼓励学生自由舞动自己的身躯,从而营造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促进其心意融合,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以苏教版小学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介绍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知识,并为学生提供民族乐器、特色服饰、音乐资料,以此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心意融合。首先,可以利用具有浓厚彝族特色的乐器为学生伴奏,让其体会音乐中的独特人文元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深入体会音乐内涵和思想。其次,要鼓励学生挑选并穿戴自己喜欢的彝族服饰,让其进行声势律动,在欣赏、学唱音乐的同时,感受彝族文化,在做出特色律动动作时,激发学生的民族大团结意识。最后,要鼓励学生在声势律动中,阅读不同的课外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彝族文化的奇妙,在教师营造的优质环境中进行声势律动,实现心意融合。

(五)趣味实践,升华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节奏感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的动作中本身便包含节奏,无论是从最基本的行走还是一些比较平常的动作,都是人拥有节奏感的一种表现。所以,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设计趣味性十足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升华整体教学效果。例如,以《阿细跳月》这首欣赏曲目为主题,教师设计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聆听乐曲、感知乐曲中的节奏特点。在初次聆听此首乐曲时,跟随着乐曲的节奏变化,有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用脚尖或脚跟点地;还有的学生则是将手放在书桌上、敲击书桌,这都是学生节奏感的一种体现。此时,音乐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并带领学生一起研究《阿细跳月》这首曲子中旋律的基本特征,在这首曲子中总共有四小节,每小节的旋律都是一样的,将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结合在一起,十分简单、易懂,接下来,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一同念出节奏,并且,尝试加入拍腿或拍手的声势律动,促使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音乐体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强化学生的音乐记忆,又能帮助学生逐步获得更加敏锐的节奏感,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营造意境,增强学生感知

经过对教材的细化整理,分析不同歌曲、乐曲的不同主题与特征,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种类型的曲目渗透声势律动,并且,在响应主题的同时以营造意境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更加奇妙的聆听体验,强化学生对律动、节奏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乐曲的感知深度。例如,在教学到苏教版音乐教材中《草原赞歌》这部分内容时,结合音乐特点,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音乐的民族文化背景,以此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了解与体会,接下来,教师再带领学生加入一些关于蒙古族的独特舞蹈动作,如叉腰、跺脚等,这类特色声势动作既能辅助学生掌握音乐节拍,在以动作营造出的意境中又利于促使学生感受蒙古风情,自然可以更好地凸显出此音乐的律动特点。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对这首音乐的看法,更好地强化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认识。

總而言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声势律动,能够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从而促进其创新发展。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实际学情,采取行之有效的声势律动策略,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节拍,在随声附和中体验音乐情感,通过肢体律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断领悟音乐中的思想以及内涵,使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丰富自我认知,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声势律动节奏
和谐律动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轻快漫舞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奏响小学音乐课堂的新篇章
运用“稳定拍声势”突破歌曲难点实验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