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情境化教学

2022-06-30赖勇宏

家长·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情境

赖勇宏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实施,以及新高考改革和新教材的全面推进,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国际形势的激烈变动,以及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新课标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提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四大核心素养体现了地理课程的价值所在和独特性。

如何构建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会终身学习的、培养地理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高中地理课堂,是高中地理教师面临新问题。地理情境化教学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徑。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基本路径为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行动参与—知识生成。情境化教学模式建立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良好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真实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生成,从而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真实的情境创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立足生活,深入思考

人类生活于环境中,和环境时时刻刻发生联系,所以地理学科是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学科。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立足于生活,创设来自生活的真实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是一门有用有趣的科学,从而建立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更好地驱动学生学习地理。以“交通运输线的布局”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例:生活离不开交通,学生对交通线是既熟悉又陌生,虽然每天都和各种交通打交道,但是并不会深入思考交通活动和环境的关系。结合本地的实际况,教师设计一个情境——马尾要不要修地铁。学校所在地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马尾区离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福州市的地铁线路目前已经完工和正在建设的地铁线路有两条,但是目前并没有通向马尾的地铁,这就造成马尾和福州主城区之间的交通便利程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招收的学生,来自福州市下属各区。基于此,先提出一个对每个同学都有影响的问题——你认为马尾要不要修地铁?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地铁?这个问题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由此切入“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因素”知识点。然后展示不同时期的福州市地铁规划方案,请学生完成第二个探究活动——不同的规划方案中哪条通向马尾的线路比较合理?这个活动进一步讨论了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因素。最后完成第三个探究活动——在马尾区内,你希望地铁线路通过哪些地点?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交通线路的布局原则,结合区域实际,尝试规划区域内的地铁线路。教师展示最新版的地铁规划图作为小结。学生在这种参与、行动、实践等互动基础上生成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认识交通线路的修建的影响因素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合理性,意识到交通活动也要与环境相协调,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聚焦热点,开阔眼界

新课标提出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要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许多学生对社会和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高中地理教育的任务是很艰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观念、意识、习惯的引导,进而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

以2022年为例:新年伊始,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火山喷发。本次火山喷发的强度非常大,并且正好被卫星捕捉到了非常震撼的图像,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和学生进行交流。宛如原子弹爆炸的火山喷发的视频会深深吸引学生的视线,灾后的情景会震撼学生的心灵,把真实的世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一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会开始关注真实的世界,把目光投向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经常关注新闻的学生会因为对这一新闻的了解获得别的同学的尊重,从而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对时政关注的热情。其他同学有可能同样也希望从这个方面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开始关注新闻,会形成关注时事,关注热点的良好的氛围。从知识建构的方面看,火山喷发,和高中地理部分的地球圈层、自然灾害、地理信息技术等知识联系密切,对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很大的帮助。

2022年2月,中国春节期间,世界瞩目的冬季奥运会在中国开幕。本次奥运会是北京携手河北张家口共同举办。为什么北京不独立举办奥运会?是自然环境的限制还是有其他的考量?学生关注奥运的同时深入思考,利用寒假期间放假在家的便利条件,积极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在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和锻炼。所以社会热点、新闻时政,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良好素材,可以作为教材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因时制宜,发挥良好效果。

三、投其所好,以点带面

“投其所好,得制其命”出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意思是找准他的爱好,从他的爱好附和他,符合他的心意,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了解和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喜好出发,找准切入点,能迅速而又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以2019年人教版新教材“海—气相互作用”为例:课标要求解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制很复杂,所以要求学生只需要了解这种现象的表现,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进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本部分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有如下困难:其一,拉尼娜现象是厄尔尼诺的反现象,两种现象很容易混淆。其二,教材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低纬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降水变化体现对气候的影响部分,涉及区域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针对这部分教材,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题探究活动,从雪景视频导入主题——福州今年会不会下雪?创设这个情境是因为作为一所地处低纬度的南方学校,学校大部分的学生也都是常年身处亚热带的环境中。每到冬季来临,南方人总是把羡慕的眼光投向北方的冰雪世界,北方学生堆雪人打雪仗,少有南方学生见过雪的。一听到在自己的家乡也有机会体验雪中乐趣,学生感到不可置信。教师展示资料进入正课,从下雪分析当地应具备冷冬的条件,根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冷冬和拉尼娜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展开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学习探究。最后总结,2021年和2008年一样都是双拉尼娜,所以冬季下雪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虽然福州能不能下雪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湿度状况,还有全球变暖的背景,但是还是值得期待的。上课的时候是2021年12月,福州气温还不是很低,学生对冷冬抱有很大的怀疑。到了2022年2月中下旬,华南地区迎来低温天气,福州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雪,学生都非常兴奋,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也然”,深深感受到了地理学科的魅力。

四、关注文化,弘扬传统

新课标非常明确地提出了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祖国不仅有秀美壮丽的河山,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地理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引领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过程。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正值立春节气,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变身为开幕式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古谚语以及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融为一体,以全新的表达方式,惊艳亮相在全球观众面前,也極大地体现和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这就是地理教师最好的课程资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也频频出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材料的地理试题,涵盖了各类建筑民居、风俗习惯、文化遗产、历史著作等,可见高考的导向和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地理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配合高中地理教学,乡土文化是情境创设的良好素材。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天人合一,每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一定是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统一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人地协调观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其二,乡土文化,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多的认同感,以及更多的记忆,才会有更多的乡愁,进而滋养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为例,教师结合福州马尾地方文化设计了船政文化的情境,从“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导入,教师展示材料并提出问题:请结合材料和福建环境特征,分析左宗棠为什么将总理船政衙门设置在马尾。一方面向学生介绍船政文化,静静伫立在闽江畔的船政建筑铭刻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福州船政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和专业技术高等学府,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走近这段历史,才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有的励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另一方面,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区域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获取和处理复杂信息,综合各要素给出合理的地域性的解释,了解了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落实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注重体验,创新方式

地理学科历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地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即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最后形成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这一基本价值观。地理实践主要包括考察、实验和调查三种形式。广义来说,还包括纸笔学习之外的地理学习,包括课堂讨论、课外研究性学习、参观访谈、野外考察等。但是,在当前教育环境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课堂的探究、讨论、部分演示实验,学生亲手触摸、亲眼观察的实践是很少的。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是地理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事实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教师一定能在教与学上不断创新,找到适合地理学科学习的方式方法。

例如,在学习“地转偏向力”这一内容时,常规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地转偏向的现象,足够直观了,描述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也是能唤起学生感性认知的。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有相应的软硬件支持,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尝试:布置一个实验操作题:寻找一个可以说明地转偏向力的现象并拍摄制作一个短视频。这份作业的上交方式可以选择班级QQ群,在群相册中创建一个文件夹,学生的视频都可以上传到这个文件夹中。这种做法有以下几个好处:其一,这种方式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动手进行了实验操作,亲自设计操作,亲自观察并记录,出现问题要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完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真实的世界。其二,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查看作品,并在别的同学作品下附加评论,真正体现了过程性评价。其三,开放性的题目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的同学为了证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的方向和北半球相反,还特意发动了他远在澳大利亚的亲戚帮他拍摄了同样的实验视频。其四,如果课堂中使用这些学生亲自体验亲手拍摄的视频,一定会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共鸣。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线上,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更真实的情境也让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更有了保证。

总之,新课改提出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高中地理教师指明了教学的目标,地理情境化教学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不断充实并完善自身,紧跟时代的步伐,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积极构建以真实情境为主体,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发展的校本教材,展现地理之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情境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