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小学生发展
2022-06-30赵晓华
赵晓华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科教学应与德育结合起来,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缩了人们社会活动的精华,其在中小学生教育中的应用能发挥优秀精神的指引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全思想品质。因此,笔者立足于中小学生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小学生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优化中小学文化教育效果。目前,新课改正在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学的目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改进。在此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中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借助优秀文化推动学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处世理念等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基于此,中小学教师对如何利用文化内容优化教学、推动学生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为具体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创新教学工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其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创造力,包括各种优秀的思想、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在内容方面,源远流长的文字、书法、曲艺等的优秀部分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存在形式方面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又不会被人直观地看到的内容,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为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如教育等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社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小学生强化身心素质、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方向。中国社会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对当今社会的学生产生着影响。它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使学生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解造纸术、火药等古代社会的伟大发明,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社会,使学生正确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进程。
(二)有利于学生接受学科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小学生更好地接受学科知识,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在中小学教育中,很多基础课程都融入了大量的优秀文化内容,比如,某些语文课文描述了“春节”文化,将春节的民俗习惯、节日氛围等内容传输给学生。在中小学生的印象中,春节是一个欢快的、值得期盼的节日。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受到“春节”文化的氛围,对课文内容产生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更加活跃,进而在接受生字生词、表现手法等知识时就会更加轻松。
(三)有利于学生完善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具有思政教育的价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涉及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对学生树立爱国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具有推动作用。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根到底是中华民族的“果实”,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利于了解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三、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小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
(一)结合学科知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学科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平时的教学中,各学科教师一般都只将注意力放在学科的专业知识上,以传授书本内容为课堂教学的重心。在此情况下,许多教师未能发掘学科知识中的文化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因此,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立足于中小学的基础课程,结合具体学科的知识内容,从学科知识中发掘文化教育素材,通过整合学科知识和文化教育素材,开发新的教育内容,然后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综合教学的目标。比如,结合体育课程中的“排球”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女排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成功时不骄不躁,失败时不弃不寐”的思想意识,推动学生感悟拼搏竞争、奋发向上的体育精神。在具体教学方面,相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了解中國女排的成长史,使学生对中国的排球文化产生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亲自体验排球项目,帮助学生掌握排球运动的动作技巧。同时,教师可以组织排球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攻防战术,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丰富学生对竞技精神的感受。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文化内容的展现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内容是无形的、抽象的,如思想品质、优秀精神等。中小学生在了解、感悟这些内容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不易取得良好的认知效果。因此,教师就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借助一些具体的情境使这些内容可视化。另外,对那些具体的人文现象、文化物品等,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也能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信息设备创设与文化内容相关的图像情境,将学生代入不同的年代,通过视觉感受优化学生的心理体验。比如,在进行“爱国精神”教育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五星红旗”图片,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述“五星红旗”中的每个元素的含义,引导学生感受国旗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同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通过视频展现“青少年捡起掉落在地上的国旗并细心收起”等场景,将视频中的“青少年”树立为榜样,鼓励学生学习视频中的行为。另外,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国歌,并带领学生齐唱国歌,使学生感受歌曲旋律带给人们的振奋感,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豪感。
(三)联系社会生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是生活不可分割,教育的许多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同时生活也会在教育的支撑下得到改善。在以往的教学时,一些中小学教师常常将教育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板块,未能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减弱了应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意识,出现了知识应用能力较弱的问题。所以,中小学教师应结合一定的生活素材,如民间谚语、真实案例等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联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使用的汉字、笔记本等,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古代的伟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成就,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联系这一案例阐明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如,在进行劳动养成教育时,教师可以引入“农业种植”的案例,带领学生认识“农产品由最初的种子变为最终可食用的产品”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体会农民伯伯身上的劳动精神,以此推动学生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主动避免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另外,教师可以将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物品带入课堂,如不同形状的“剪纸”、年画等,使学生近距离地观察“文化”。
(四)通过实践推动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往往能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实践活动更加贴合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发扬学生个性。在中小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借助实践的形式展现,这样教师才能发挥它的培育价值。基于优秀的文化内容,教师可以确定很多的实践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联系具体的文化内容,合理安排用于实践的教育时间。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运用家校合作模式,邀请家长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来发挥教育合力,推动学生发展。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文化场馆进行研学旅行活动,使学生在观看真实的历史文化物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可以附加一些讲解内容,如革命故事、自然园林的建成背景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再如,在进行“家庭美德”教育时,教师可以设计“帮助父母做家务”“为父母捶背”等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独立意识、增进与父母的关系,同时也帮助家长营造“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氛围。
(五)开展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使课堂更具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当前,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很多教师都习惯了模式化教育方式,导致教育活动缺乏新鲜感。因此,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应开拓教育思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都能感受到新鲜感。基于推动学生发展的目标,教师可以设计辩论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辩论、比赛的形式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开展辩论会时,教师首先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定辩论题目,使辩论会紧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其次要引导学生运用“文化内容”“文化的影响”等知识进行辩论,最后要根据论据、辩风等方面的评判标准进行评价,决出辩论会的胜利者。在开展知识竞赛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编题目,将题目分为“生活常识类”“音乐素养类”“文化习俗类”等类别,然后让学生通过抢答、轮流作答等不同的方式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方向,自主选择题目类别。最后,教师要根据科学的评分标准决出最终胜出的学生或小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发散思维,提升思维能力,而且能增强竞争意识和学习意识。
(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学习环境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思维意识、行为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在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生发展时,教师也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营造适宜文化教育的氛围,通过外部环境来感染学生。在教室内,教师可以借助黑板报来改善教育环境。在设计黑板报时,教师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完成设计与制作黑板报的任务。在教室外,教师可以借助公告栏、条幅、校园广播等工具,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在制作黑板报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合理分配搜集素材、展现素材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借助互联网,搜集名言名句、古诗词、历史故事、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等素材,为学生制作黑板报提供素材。学生则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结合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发挥绘畫、书法、剪纸等特长,将高质量的素材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就能随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认识,传承优良文化,健全道德品质。
(七)利用节日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中小学生对节日活动是非常向往的,而且我国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个更深的意义,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寄托了一种古人的思想,每一个习俗的产生,都有着背后的深层意义。因此,这些对学生而言十分熟悉的节日,教师讲解其背后所蕴涵的深远意义,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吸引学生自愿去探索传统节日背后的秘密。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追溯节日的渊源和独特的历史,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学生可以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七夕的起源,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故事流传千年,美丽动人,流传千古至今都让人心折,何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能真切体会七夕乞巧节的魅力。再如,学生查阅端午的资料,恰同学少年,遇到屈原这种“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诗人,满腔澎湃的报国豪情随着对屈原的深入了解在学生心口激荡,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前所未有的深刻,对祖国的感情拥有前所未有的热忱。
(八)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阔学生视野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因此在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也需要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能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同学来介绍和展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加强学生对民族凝聚力的了解。
四、结语
总之,在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教师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教育成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本质目标。今后,教师应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生活化的教育内容、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创新教育活动,推动学生文化素养、德育素养、体育素养等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丰富文化认知、提升思想境界。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526)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