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引领下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2022-06-30韩小青
韩小青
在“五育并举”思想下,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备受关注,小学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听觉体验,使学生在音乐中发现美,并通过音乐表达与创造活动去感受美、创造美,以便逐步优化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以美育人。那么具体而言,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在本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目标呢?本文将通过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多元中自主的音乐表达、丰富开放的音乐体验活动,阐述在美育目标下小学音乐教师应采用的教学策略。
客观来讲,音乐对小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多数学生都能随着音乐放飞心情,沉浸在特殊的音乐旋律与节奏中,能根据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特点解读音乐符号,感受音乐本身的人文情感。这就有利于促使小学生实现音乐表达与音乐创作,如果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渗透美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鉴赏音乐作品,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渗透美育目标。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
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以审美为重要核心,其实质就是音乐审美教育。简单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并使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从而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熏陶与陶冶。从实际情况来看,音乐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本质来讲,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毋庸置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在音乐课程中,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视角欣赏音乐。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教师通过音乐欣赏与音乐技能的训练,以及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得到开发与发展,并使学生对音乐语言进行充分的感知与感受。具体来讲,这种感受包括对音响、速度、音高等内容的感觉,对节奏、和弦、音色等内容的知觉以及对音乐情趣的辨别能力。音乐感知能力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教师通过对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落实,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理解和认知,明白哪些音乐是良好的音乐,是令人享受的音乐,这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而通过审美教育的融入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对错,让小学学生在音乐审美和鉴赏的过程中更有侧重点,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学科素养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音乐艺术离不开欣赏,反之,音乐学习也能够引领学生产生丰富生动的想象与联想,使其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反应。在音乐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听觉的基础上,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想象与联想。这种联想与想象,有利于丰富音乐课程的内容,使音乐教学更具立体感。而这种想象与联想的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利于利用學生的抽象性与可塑性,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音乐作品背后,往往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内容和故事情节,而以小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来看,小学生往往很难有效地挖掘更深层次的情感,这也就导致了小学生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流于表面。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展开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有效的挖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学生在联想分析探索的过程中也是思维发展创造的过程,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产生较大的帮助。
第三,音乐的情感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优秀的音乐作品使人心旷神怡,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能抒发人的情感的艺术形式,而音乐的审美体验就是情感体验的形式之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开展,对学生音乐情感的领悟和表达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而音乐具有极大的情感魅力,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音乐语言,学生能在审美活动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同时,音乐审美不仅仅是指在聆听优美音乐的过程中欣赏和体验美,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将人的智慧、道德情感、理智感和美感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更和谐地发展。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强化音乐教育、落实审美教育,对小学生的观念塑造和情感舒缓都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二、在课堂上创设音乐情境,丰富学生感官体验
课堂情境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可以优化小学生的情感体会,而这一做法将弱化音乐、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便于学生沉浸到音乐文化中,使其尽情地感受歌曲的特殊旋律、节奏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音乐情境,以直观具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能力,使学生用心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与人文思想,由此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方法很多。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观察与实践活动播放适宜的音乐,也可直接播放特定主题的视频内容,或利用学生的经历创设音乐情境,保证情境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启发作用,促使学生自主欣赏音乐作品。
比如,在《牧场上的家》一课教学中,经过学生反馈得知,本班学生并未到牧场参观过,不了解放牧人家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听《牧场上的家》这首歌曲时很难产生音乐欣赏意识,难以自主欣赏歌曲的艺术特点。在本节课上,笔者无法利用学生的真实经历创设音乐欣赏情境,所以尝试整合电教资源,即从短视频平台上下载一位旅行博主所拍摄的牧场生活记录视频,让学生看到牧场人民闲适、轻松的生活状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艺术特点。由于这则视频记录了牧场美丽自由的景象,以及牧场人家朴实且简单的生活,将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切实引起了学生的向往之情,而多数学生都能带着这份向往、和好奇的心情学习《牧场上的家》这首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歌曲所描绘的人文世界恰好能准确地表达出学生的心情,那么教师只需简单地引导学生回忆自身经历,则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便于学生生成美的体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在欣赏中丰富音乐表达,支持学生自主创作
在美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支持学生自主欣赏美,更要引导学生主动表达美,支持学生自主分享自己对美的体会,在分享、表达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美感。如此,小学生也有可能会主动用音乐表达所思所想,便于实现音乐创造,从欣赏美的状态逐步过渡到创造美的状态,也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地组织音乐表达活动,创新音乐表达形式,将音乐表现、音乐创作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身的审美品位,切实渗透美育理念。
如在《阿佤人民唱新歌》歌曲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对美的感悟,作者整理了《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创作背景,告诉学生《阿佤人民唱新歌》记录了佤族人民欢庆鼓舞的场面,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特点。《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曲旋律十分欢快,整体的音色十分明亮,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律动感,不少学生在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时候身体便已经随之舞动起来。而且,因为《阿佤人民唱新歌》有高音、倚音的变化,使整首曲目的旋律变得多变与丰富,深深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鼓励本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演《阿佤人民唱新歌》这首歌曲。
小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丰富的,他们在表现《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时候绞尽脑汁,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如何才能切实地突出《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特点。这时,有的小组准备使用击打乐器为《阿佤人民唱新歌》伴奏,认为《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特点与击打乐器的音色十分相配;有的小组则根据《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词内容编排了几个舞蹈动作,因为《阿佤人民唱新歌》的重复段落很多,所以学生很快便排完了一支完整的舞蹈,虽然动作有些重复,但是贴切、符合歌曲的具体内容。接着,本班学生便可在课堂上自主表演《阿佤人民唱新歌》,充分展现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再现《阿佤人民唱新歌》的美。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真切地赏识了本班学生的创意,赞同学生的音乐表现方式,并引导学生说出本小组的构思过程。在这一自由的语言表达活动中,很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己对《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喜爱、欣赏之情,还及时分享了自己所积累的美的体会,在交流与讨论中实现了审美交流。
四、在创编中进行音乐想象,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创造性发展是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不但是小学音乐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在创造性音乐活动中,音乐创编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形式。顾名思义,创编可以理解为创造与编排,音乐创编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与情境下,受某种氛围的触动与启发而进行的音乐创造活动。音乐创编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发展,这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常来讲,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音乐创编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种:第一,创编歌词。为了通过音乐创编活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首要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表达心中的情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创编歌词无疑是最基本和最容易实施的方法。在歌词创编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生活体验改变歌词的内容,以此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创编旋律。旋律是音乐的重要元素,而旋律作为一种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同样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内容。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歌词,并让学生想象歌词的意境,然后构思旋律的情绪、拍号,并结合自己的音乐认知进行旋律的创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节奏、节拍正确与否,旋律是否流畅,给学生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第三,创编故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贴合音乐内容的故事。同时,还可以将音乐故事作为改编音乐短句的基础。利用这种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音乐感悟。总之,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五、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之美,促使学生收获美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课程形式,有利于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践行“知行结合”理念。客观来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有利于渗透美育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感受音乐之美,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发现美、记录美,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使其在音乐学习实践中形成健康的审美品位,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审美素养。
客观来讲,每个学生喜欢的音乐作品风格不同,有的学生比较喜欢流行音乐,有的学生则更加喜欢古风音乐,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电子乐、rap等,每个学生都有选择不同音乐风格的权利,教师应支持学生的音乐喜好,在课外实践中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与体验活动,以便由此渗透美育目标。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本班学生自主欣赏民歌,引导学生调查本地区民歌的主要风格、经典代表作,使其在生活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与民歌艺术传承者学习丰富的民歌文化,以此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六、在评价中拓展音乐活动,深化学生审美感受
评价是音乐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及时地进行有效的评价,才能进一步总结和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升华。需要指出的是,音乐审美教育中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模式,需依据音乐课程的特点对评价模式加以调整,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
首先,音乐审美教育中的评价是一种双向评估的过程,学生作为体验的主体,要根据自身的学习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自评、互评等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总结学习体验,从而进一步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要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除了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之外,更要关注学生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最后,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正确的审美体验,还要将学生错误的体验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错误体验能使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有效调整后续的学习活动。
七、结语
总之,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本课程的美育功能,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音乐实践与音乐创造中积累美的感受,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水平,促使学生实现持续性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