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风景
2022-06-30蕾子王冬雨
蕾子 王冬雨
当心境变化,看风景的视角也随之变化。任好奇心发散开来,连日常下班回家的路线也可以有不同的排列组合,远行旅途偶遇的搭车客也是特别的风景。旅行的目的地不再只有远方或固定的路线,任由自己探索、随遇而安。
自由是离城索居
2021年的夏天,小小从互联网行业辞职,和新婚的丈夫大强开启了一趟一百多天的乡村蜜月之旅。这些年工作、居住在广州和北京,小小渐渐感受到城市生活总是固定在同样一个体系,也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食物和环境问题。在这个系统里她过得并不开心,一旦空闲下来就去拜访城市周边已经开始实践的农友和生态村、正在发展的社区和村落。“想要去乡村生活”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她趁着蜜月和大强从广州自驾启程,一路去往广西、黔东南、藏区的乡村,以一趟远行探索自己内心想要的生活。
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吗?
出发之前,我们一直在关注可持续生活的议题。城市里的食物经过生产加工运输到超市,通过购买才来到我们的餐桌,回顾小时候在村里的生活,就会发现整个食物链体系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在家门口的小院种菜、养鸡鸭,不像现在的工业化养殖,鸡鸭的生命周期不仅很短,而且没有任何活动空间,生产效率提高了,肉却不那么好吃,也给环境和能源带来更大消耗。
城市生活大多是被环境夹裹着,让我们觉得需要考虑房子、车子、学区,赚很多钱来维持在城市的生活——可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
在城市里,哪怕是邻里之间也很少互动交流,钢筋水泥让我们和自然产生断层,人是孤独的。生活了那么长时间,我更向内地看到自己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反而更需要回到简单淳朴的生活里寻找和人与自然的联结。这种生活可能并不是收入很高,但我们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些东西,是一种精神质量更高的生活。综合考虑了食物、环境、健康到生活质量以及未来的教育和医疗问题之后,我和大强决定要离开城市,去乡村。
虽然已经深思熟虑了好多年,决定出发的时候依然忐忑,因为要放弃一份在别人看来还蛮好的工作和前景,完全从零开始。旅途没有具体的规划,只是跟随朋友的推荐去探访那些已经在乡村生活的人。从广东韶关出发往广西北部,再到黔东南、四川、云南和藏区,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就带着好奇心去进入、去体验。
日常里的歌
到广西三江的时候,那里有个由三户返乡青年组成的微社区。一户人家在种老种子的稻谷,一户是少数民族在传承本地的一些手工艺,还有一户是乡土文化社的创始人李丽。我们在那儿住了五六天,跟三户人家都有交流。有天和李丽一起做饭,她突然提议说要不明天我们来聊些什么吧,我说可以呀,就试了试自己直播,话题是“去乡村生活,你父母同意吗?”我们聊了很多彼此的成长和恋爱经历、对乡村的理解,还邀请了一位父亲现身直播间。
在种老稻子的夫妻那儿,我们了解了很多現在新农人的生态种植理念和生活方式,也参与了劳作,确实看到生态种植的不容易。比如那年发了洪灾,他们家损失了很多,同时家里还有三个孩子,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可就是这种情况,他还是很坚持自己在做的事情,妻子也很支持他。我们去的时候,他的生活状态还是挺好的,那天,跟着他一起收完稻谷之后,我们一身热热的就跳进旁边的河里游泳,拿着冰啤酒泡在水里。晚上,找来朋友一起做做饭,边吃着边弹着吉他唱着歌,玩得特别开心。
离开三江,我们在黔东南待了一个多月,去了8个村寨,发现他们的日常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智慧。去到当地的时候恰好赶上侗族九月秋收后的新米节,持续三天的节日天天都像过年一样,周边村寨的亲朋好友都会陆续过来吃饭、喝酒,晚上喝到兴起还会在鼓楼对歌,人与人、村寨与村寨之间因为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紧密联系着;还有他们的稻鱼鸭生产系统也是充满智慧的生态种植方式,鸭子吃草、鱼吃鸭子的排泄物和水生物,鱼和鸭子排泄的又可以给稻谷提供营养、控制杂草生长,维持了多样性和平衡性,作物、鱼、鸭的产量稳定,口味很好。
村寨的文化还藏在侗歌里。有天,我们跟着当地的一位姐姐去参加一场婚宴,吃完饭一路从稻田中间的小路走回她家,夜空里满天星星,还看到了银河,姐姐就突然唱起侗歌来。唱完她和我们说,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歌,男女朋友分手了,男生会唱的一首歌,大意是分手后他的心就会变成天上那颗星星,当女生以后有了孩子,在夜空下抱着孩子的时候,最亮的那颗星星就是他。
我们看的是银河,她却想起了歌。他们的生活和歌是连在一起的,在生活里自然而然就生发出很多东西。
一路流动的暖意
进入藏区,深入本地的朋友比较少,我们的路线也更随意了。有时跟着传统手工艺的线索,比如藏族的木碗、黑陶等等去到它们的产地,有时单纯是经过这个地方觉得风景很好想要停下来,就直接下车去问当地的牧民,看他们家有没有房间可以住宿。
到塔公草原那天本来有一个网上分享会,想说找一个网络比较好的地方,可后来开车出去的时候,看着草原和远处的雅拉雪山,我就和大强说:“太美了,不然我们再住一晚吧。”然后在路边遇见了一个牧民,名叫扎西。一开始,他带我们到家里,只是像对待普通游客那样,告诉我们一晚多少住宿费,晚餐也是另外炒的两个菜。
第二天早上,他们挤牛奶的时候,我去给他的老婆和孩子拍照,边拍边说可以让小朋友穿得漂亮一点。他让孩子回屋打扮了一番,我就帮他们拍了好多家庭合影,大强还用无人机拍了一些照片。挤完牛奶回去吃早餐,扎西和我们说:“以后来不用给钱了,因为我们是朋友了。”还把自己心爱的马给大强骑。2C6EC817-B1CD-42E1-BDF9-1805FF7DBF69
当我们打开心,待人真诚善良,人与人之间很多东西就流动起来了。
后来来到一个住在悬崖上的人家。那个地方前一两年才刚刚通了吊桥,但桥下的江水汹涌,那个桥显得单薄不可靠。之前我走其他吊桥从来没慌过,可过那个桥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抖。再早以前,那里甚至连吊桥都没有,是一条滑来滑去的索道,山坡上没有多少土地,还住了十来户普米族人家。
刚刚过桥,一位阿姨放下手中的活,见我们好奇,就带我们去参观她家的房子,邀请我们进屋喝茶。去的时候他们家正好在建房子,建房的材料先运到吊桥那里,再通过骡子运到房子上面,阿姨还聊起她爸爸之前盖房的经历。在那种险峻环境里就会让人特别感慨,虽然居住的环境很艰苦,但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踏踏实实在做自己的事,尤其是对比以前,阿姨反而感到很满足。
到了那儿我才了解到,原来普米族是游牧民族,因为战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慢慢南迁到这一带,加上人口少,定居的环境不像山下纳西族、白族那样好,都是悬崖上特别险峻的地方。他们敬畏自然,因为需要很了解当地、和自然合作才能生活下去,人和土地与自然的联接也更紧密。
这一趟远行,我们一路跟着自己想去探索的方向前进。虽然有时疫情对路线有影响,但是多待几天或者改变目的地也不是什么问题。当内心坚定,外在因素的影响就变得没有那么大,更有随遇而安的力量。
这一路遇到的每个人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悟。即使预想到未来我们要走一条非常小众且曲折的路,也不知道未来将会面临多少困难和孤独,可再回想远方还有一群人在村里脚踏实地去生活、去践行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这些真实的生命经历和故事会一直给我能量和支持。还有那些偏远山区的村庄,生活在高山、高原、峡谷甚至悬崖之上的人们,他们坚忍不拔在土地扎根生活和歌唱,他们那坚韧的生命和生活的智慧,让我重新看到人和大地、自然应该是在一起的。我们都是联接在一起的。
我在村里度蜜月
这趟探村蜜月旅行有太多美好的相遇,遇见朴实热情的村民、牧民,也结识了充满故事的新村民、返乡青年。遍访西南乡村,也在自己的公众号“小小探索生活”里记录了许多故事。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经历,感受生活的更多可能。
云南丽江维岛农场
前往维岛农场,首先要下坡,经过一个吊桥,再上坡才能抵达这个世外桃源。这里背山面水、风水绝佳,叶子和她的伙伴们就在这儿践行生态农业、传播朴门永续的生活方式。维岛的动物特别可爱,有会做按摩的大白鹅,一只特别亲人又会撒娇的狗妈妈和两只生龙活虎的狗宝宝。叶子凭借自己的意志和热爱,在这个偏僻村落开启自然生态的生活,实践自己熱爱的同时,也在影响更多人关爱生命、善待地球。
去往俄亚大村的路上
这一路经过的都是西南大山中的小村落,有的地方交通甚为不便,只要车上还有空位,遇到老乡招手搭车,我们一般都会停下来。在前往俄亚大村的路上遇见了一位搭车的藏族爷爷,一路顺着悬崖边的山路开到了他在山中的家,抵达后爷爷又是给我们煮酥油茶、又是烤饼,特别热情。爷爷的家很古朴,家里保留着很多藏族人用的糌粑盒和木碗,我喜欢传统手工艺,和爷爷聊了很久关于这些日常用具的故事。后来顺着木碗的线索,我们还特意去到茶马古道附近做木碗的上桥头村了解了丰富的木碗文化。
广西阳朔镰刀湾
在风景如画的镰刀湾遇见返回乡村的番茄夫妇,他们联合公益组织在村里办了一个半乡学堂,帮助乡村妇女发展,也关注乡村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我们在这里开启了一次公益的自然建筑课堂,和孩子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学堂的成员七妹还带我们去探索洞穴,带上头盔和头灯,拿着手电、应急灯进入幽深黑暗的洞穴,走到尽头,豁然开朗。我们站在奇特的喀斯特山脉半山腰,下面就是悬崖峭壁和宽广的漓江水,伴随温暖的阳光,鸟瞰阳朔的壮美山河。
贵州黔东南侗寨小黄村
深入贵州大山的侗寨,来到传唱千年侗歌的小黄村。村里的孩子从小就会跟着歌师学歌,侗族没有文字,习俗、文化、历史和村规都在歌里。有一首歌名给我印象很深,叫做《江山是主,人是客》,可能在工业化体系里人们会觉得人定胜天,但侗族的歌里却保留着很多这样的传统智慧。我们到的时候恰好是9月中秋,赶上了新米节,相邻村寨间的丰收时间不一样,过节的日子也不同,几乎每天都去不同人家吃饭,也去稻田帮忙收割水稻。这不仅是邻里间的互相帮助,更是一场朋友间的亲密聚会。盛大的斗牛比赛是节日里重要的活动,每个村寨都会有自己的斗牛比赛,每头牛的战袍和锦旗都是别村的姑娘帮忙制作的,所以斗完牛还会请她们吃饭,彼此间的情谊就如此自然地维系着。
不是“去世界尽头”才是自由
把当下的日常玩出花样来才是
当一些人还在朋友圈里吐槽着“不能出国旅行的日子太闷了”却依旧混沌度日,另一些人却早已接纳了疫情的常态化,调整心态和步伐,将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多姿多彩。“被困住的”往往并非脚步,而是内心。我们真正享有的自由,是于有限的时空内依然拥有辽阔的内心,即使不去远方,也能有创造力和行动力,将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变成最美的诗。
100种城市探索实验2C6EC817-B1CD-42E1-BDF9-1805FF7DBF69
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赞美莫过于:即使在这里生活很久,依旧能让居民们拥有观光客一样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与我而言,上海正是这样的城市。从实习到工作,我在上海已经生活近6年,却依然觉得还有许多地方没有体验过。我喜欢按照一种“私人城市探索实验”的方式来感受上海的方方面面,即使是最普通的日常,也会变得妙趣横生。
我会连续一周每天下班时换一种不同的方式回家。我在浦东上班,家住浦西,从公司到家的常规通勤路线之外,还有多少种回家的方式呢?有没有完全不坐地铁的路线呢?我试验过许多种排列组合方式,轮渡加公交车的方式尤其惊喜。有一晚下班后,我先从公司步行20分钟走到距离最近的黄浦江边轮渡,这是一条之前从未走过的路线,原来浦东江边除了有开阔的夜景和优美的江边小公园,还有灯光篮球场,少年们打球正酣;搭乘轮渡的乘客中,九成骑着自行车和电动车,其中不少都是外卖小哥,不论身着“美团黄”还是“饿了么蓝”,大家都在交流着“晚上送到了第几单”“下船后哪里的路线最近”等业务话题,也有人只顾低着头趁着难得的间隙刷一会儿短视频;二层的船舱里三三两两坐着几位乘客,甲板上却有一家三口兴奋地给家里老人打着视频电话,通过手机展现黄浦江两岸璀璨的夜景……轮渡靠岸后,人群散去,我已经来到了黄浦江的另一岸。偶尔更换不同的通勤方式,或者回家时提前一站下车,这样小小的改变,都能遇到全然不同的风景。
我也喜欢去剧场看戏,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各种形式来者不拒。高频次看演出之外,我开始探索每座剧场的“隐藏玩法”——除了看剧,剧场还有哪些打开方式呢?渐渐地我发现,剧场的各种玩法太丰富了。比如,保利大剧院的市民开放日,观众可以参观演员的排练;东方音乐中心等场所时常会举办各种讲座,话剧《红与黑》见面会时,导演孟京辉和剧中主演梅婷等都分享了许多话剧排练背后的故事;上海文化广场会举办剧院导览,由音乐剧导演、演员等带着观众们走进文广的排练室,去看看工作人员的食堂长什么样,还会透露哪个门口最容易遇到演出结束的演员,最容易要到签名;上海音乐厅则开放了“老建筑里的下午茶”,情调完全不输给五星酒店……其中我最喜欢参加的是“后台之旅”,跟随专业工作人员,在某一部话剧的演出档期内,参观这部剧的舞台,了解舞台背后的故事。赖声川老师的上剧场《暗恋桃花源》后台之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红楼梦》话剧后台之旅、云峰剧院《商鞅》后台之旅……都令人难忘,我才发现一个舞台原来有那么多操作杆、荧光地标,台下看到的粉红色花瓣雨居然是人工抖落的碎纸片,“万箭穿心”的场景是后台工作人员手工投掷……舞台背后的趣事,只有走到后台才能知晓。
相比于城市的天际线,我更关注一座城市的地下空间如何利用,不论是居民楼的地下室,还是城市中闲置的防空洞,它们的现状如何,有哪些用途?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一趟“上海地下室之旅”。调研之后发现,上海还真有不少有意思的地下室。昭化路一处居民楼的沿街地下室成为了青年人喜欢的画廊空间33ml offspace;BANK画廊、工作室画廊都在地下室,却各有特色;武康大楼一街之隔的防空洞空间The Corner美学馆,完全变身成哈利·波特的地下魔法世界;虹仙小区里的一处防空洞成为了附近居民的开放共享空间“闲下来合作社”,里面不仅有附近阿姨开的便民咖啡铺和改衣店,甚至还有专门录制播客的空间可以租用,各种主题的市集也时常在这里举办,热闹非凡。Elevator上海则是“魔都”有名的club,音乐品质很受大家认可。在上海地下室之旅的“项目”中,探访过程也充满乐趣,我常常按图索骥找到地址,却在附近转圈而找不到入口,当终于找到目的地之后,总有种玩实景密室通关后的欣喜感。把探访城市当做一场密室逃脱或解密游戏时,过程会变得更加有趣。
曾经在北京工作时,我开启了一项“吃遍驻京办”计划。那段时间和朋友约饭局时,总会找一家驻京办餐厅,就这样吃了不少地道的各地特色美食。来到上海后,美食地图进一步扩大,这座城市几乎囊括了全球的美食。在暂时不便出国旅行期间,首先可以“让味蕾环游世界”。心血来潮去Eli Falafel尝尝黎巴嫩菜;曾在意大利留学的朋友带我去弄堂深处的隐秘餐厅吃正宗的披萨;想喝丹麦的精酿啤酒,就去现所的Mikkeller……我还有很多跃跃欲试的美食计划,比如请相熟的咖啡师推荐一家TA最喜欢的咖啡馆,依次接龙下去,便总能喝到被咖啡圈认可的品质店铺;或者找找民国文人笔下的餐馆,今天是否还能寻到,也不知张爱玲念念不忘的凯司令蛋糕味道是否依旧?
从未觉得被“困住”
当我整理回顾自己的2021年时,总计使用“随心飞”飞行了近40次,看了104座博物馆,50场演出,见了不少老朋友,工作之余写了8万字“玩耍”笔记。
购买随心飞产品后,我在笔记本上列出一份心愿单,首要的心愿是“看遍国内所有省级、自治区级的博物馆”,其次是探访各类古建筑,再次是探访城市中的艺文场所,去看看当地年轻人喜欢去的地方,比如独立书店、Livehouse等。每次出发前,我要做不少功课,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看资料、看紀录片了解目的地,逛完博物馆时也会买各种图册和书籍,每次出行的信息密度极大,却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了解一个地区以及那里的文化。
最令我感到自由的时刻并非走进历史现场当中,当下的感受是视觉的冲击,震撼却短暂,反而是阅读令人持久回味,在书中漫游时没有思绪的边界,虽处陋室却可在文字间穿越古今,丈量世界。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却可以在阅读中感受远方。后疫情时代,我的阅读地图变得愈发丰盛起来,读书与行路的过程让我更加明确自己喜欢什么,需要学习什么,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我从未觉得被疫情困住。我们所能触及的世界,远比以为的更远。2C6EC817-B1CD-42E1-BDF9-1805FF7DBF69
后疫情时代的“自由”
即使不去远方,只是生活在上海,依然可以过得自由。自由从来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我理解的自由是——在有边界、有限制的范围内,依然有选择,并且有能力承担自己所选。
疫情暴发后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我开始重新认识上海这座生活工作多年的城市,正如相识多年的老友在一场深入谈话之后,对彼此有了全新的认知。读了库索的《自在京都》《我在京都居酒屋》等书,一边赞叹作者的文字,一边反思我们该如何与城市相处,是否可以在城市中享有更加广阔的生活呢?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自己在上海的生活边界,不只是脚步走得更远,心态也更加开放,尝试和接纳更多新鲜事物。因为工作关系,日常生活中我更多集中在中心城区活动,因此周末时间我将目光投向了上海近郊以及更远一些的地方,比如乘车去长江入海口处的森林公园,辽阔的江面上不时传来汽笛声;去朱家角古镇里的课植园观看园林沉浸式昆曲《牡丹亭》,当演员从远处的水面坐着船出来,一瞬间便将我带入到汤显祖笔下的梦中;搭乘城际列车去往车墩影视城,看看影视剧同款拍摄地……
同样的,我也开始尝试打破自己所在的同温层,试图听到更多的声音。我报名参加了706青年空间的多场讲座,主题涉及到“SNH48偶像研究”“美国法医学”“泉州神仙信仰”等;参加戏剧疗愈工作坊,试图探究当下都市人们寻求疗愈的更多方式;参加zine workshop、独立书店的平安夜诗会……即使不出沪,依然可以吃到全世界美食,看到精彩的演出,参加各式各样的线下活动,和各种有趣的人交流,欣赏精彩的展览,这何尝不是自由?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小世界,是一座永远有惊喜的游乐场。
城市漫游路线推荐
路线一:当书店变成生活的灵感补给站
除了日常会探访新书店,以及出于工作需要打卡网红书店(比如热门的茑屋书店),我更喜欢去一些熟悉的、充满店主个人特色的书店,甚至属于只要路过、一定会进去逛逛的程度,这些书店更像是生活中的灵感补给站,了解到艺术、出版、书籍等新的动向之外,也是一次眼睛和大脑的美妙享受。PS:个别书店之间距离较远,若要一次逛完需要适当借助交通工具。
孤岛书店
光是地板上那个用胶带贴出来的“人体”位置,模拟犯罪现场的感觉,就让作为推理小说迷的我激动不已,书店藏在南昌路的一个弄堂里,老板是沪上知名的推理作家时晨,作为推理主题书店,店里自然只卖推理类小说,包括国内外的各种推理类型的作品,本格派、社会派,统统都能找到。因为时老板的朋友也有不少是推理小说作家,大家把这家书店当做一个据点,所以逛孤岛书店,很大概率能遇到沪上的推理小说作家。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时老板开店比较随性,最好确认好是否营业再前往。
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125号2幢102室
(瑞金二路38号进入,走到底左转)
明室书房
与其说这是一家书店,不如说这是老板谢旺的私人书房。这里的场域很奇妙,除了很多别处难以见到的书刊,还经常举办艺文类活动,明室书房曾被某外媒赞誉为最具有先锋精神的公共空间。有一次我去明室书房参加一场贝斯音乐会,空间被挤得满满当当,人们坐在沙发上、椅子上、地毯上,真的如同到朋友家的书房“串门”一般。
PS:明室书房通常只在晚上及周末开门,如果老板外出则会暂时关闭。
上海市黄浦区绍兴路94号二楼
(88弄惠安坊进入,94号后门上楼)
鲸字号书店
我最初喜欢鲸字号书店,是因为他们独立出版的报纸,全部由鲸字号书店团队策划选题、采访编辑、设计、发行,每一期的主题都很吸引人。配合报纸还会制作胸针、卡片、扇子等衍生品,都是很有设计感的小物件。其实,鲸字号书店主打插画和艺术类书籍,除了实体书店,鲸字号本身也包含自出版、线上插画课程、展览等很多项目,因而这里既是书店,也有展览空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展,逛书店的同事可以看到国内各种风格的插画师的展览,常逛常新。
上海市黄浦区自忠路414号2楼
(淡水路路口)
远方书屋
平安夜的时候,我去远方书屋参加“平安夜诗会”,几乎全上海热爱诗歌的文艺青年都聚集起来了,大家轮流朗读诗歌、交流,有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校园的气质。远方书屋的老板娘野丫头原来是读医科的,喜欢旅行,也关注各种旅行文学,最初打算开一家只卖旅行类书籍的书店,结果发现好的旅行文学作品实在太少了,于是扩充了门类,按照自己多年积累的选书品味,扩充了艺术、社科、文学等各种门类。 同时,远方书屋也是沪上知名图书主题市集“愚人书市”的组织方,串联起来了不少上海独立书店,号召力可见一斑。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876号贵冠商务中心3号楼201
路线二:
藏在《爱情神话》同款街区里的隐秘画廊之旅
邵艺辉导演的《爱情神话》展现了一个她眼中的“片面”的上海,绝对是上海的网红街区,梧桐树、老洋房、咖啡馆、西餐厅、剧场……的确是非常适合散步的街区,自然也被不少博主“攻陷”,成为打卡圣地,网红马路武康路、安福路更是每到周末被堵得水泄不通。其實,在这一片区还有一种避开人流的玩法——逛画廊。这些精彩的画廊不少都需要提前预约,隐藏在深深的弄堂中,即使节假日也能享受一段宁静的艺术时光。
工作室画廊
知道工作室画廊是因为在一次艺术书展上买了它们出版的独立报纸,发现这是一家很注重艺术家创作过程的画廊,或许是得益于在闵行区有一处几百平方米的艺术家驻地空间,所以工作室画廊可以更好地观察、记录甚至参与到艺术家的创作及生活中,除了制作影像记录,还会形成文本,做自出版,这一点很难得。画廊位于长乐路一个小区的半地下空间,之前曾是小区的物业办公室,现在被改造成为一个非常有未来感的空间,金属和镜面材质运用地恰到好处。不忙的时候,画廊的工作人员除了会帮忙做导览,运气好还会邀请你进入private room,观看画廊和艺术家的纪录片,顺便讲讲和艺术家接触时的趣闻。2C6EC817-B1CD-42E1-BDF9-1805FF7DBF69
上海市静安区长乐路888号
11:00 - 18:00 周一闭馆
BANK画廊
一般情况我会把胶囊和BANK一起逛,这两家画廊挨得很近,只需要过一条马路。BANK画廊位于安福路298弄的小区地下室,沿着台阶走下去,立刻把安福路的喧嚣隔绝在外。即使隔壁的多抓鱼循环商店人满为患,也极少有人知道这里还藏着一家地下室里的画廊。BANK画廊很擅长发掘艺术家作品中的趣味,结合地下室空间的独特性来展示作品。有业内人士说BANK画廊像是艺术圈的“黄埔军校”,从BANK画廊出来的新锐艺术家上升势头都非常好,足可以看出BANK画廊在选择艺术家时的刁钻眼光。我喜欢逛这里,则是喜欢这里的粗粝感,太迷人了。
画廊公众号:BANKMABSOCIETY
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98弄2号楼底楼地下室
狮語画廊
从BANK画廊散步到狮語画廊也就是十来分钟的路程,走在武康路上两侧的风景很好。同样,虽然狮語画廊位于热门的武康庭之内,隔壁就是%咖啡店,但是因为藏在阁楼的二层,也是很少人会走上去看展的安静之所。狮語画廊面积不算大,却是很完整地保存了当时公寓里的欧式壁炉和阳台,墙壁的凹凸雕纹也充满了法式浪漫风情,小阳台景致更是棒。狮語画廊已经是一家十几年的老牌画廊,展览的风格也比较多元,小而美,却很值得细品。
预约公众号: 狮語画廊
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374和376号的武康庭
周二至周日11:00 - 19:00
胶囊上海 Capsule Shanghai
膠囊画廊被称为“魔都”最难预约的画廊之一。的确,因为人数限制,每次遇到胶囊的新展览,总要做好功课,提前预约。虽然位于“宇宙中心”安福路,旁边就是大热门的话梅旗舰店,但是胶囊画廊闹中取静,隐藏在弄堂最深处的一个小院子中,招牌非常不起眼,需要按门铃等工作人员来开门方可进入。所以第一次来的观众总有曲径通幽的惊喜感。同样,胶囊画廊挑选艺术家的眼光非常好,虽然都是新生代艺术家,但总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好展。
预约小程序:CAPSULE SHANGHAIA
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75弄16号1层
展期内周二至周六 10:00 - 18:002C6EC817-B1CD-42E1-BDF9-1805FF7DBF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