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2022-06-30于洋
于洋
学龄前(3-6岁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开始离开父母的怀抱,去接触一个新的环境和面孔,在此期间可能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出哭闹、进食困难、睡眠不佳、人际交往困难、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情绪波动大、自卑、有明显的依恋倾向等焦虑情绪。目前,针对幼儿入园焦虑问题,尚无系统化、诊断式和综合性的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开展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为入园焦虑问题研究提供支持的理论。
2.观察法
观察法即通过感官、视觉或电子设备,按照原定规划下对对象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跟踪记录的一种科研法。本研究通过对青山区民族幼儿园小三班幼儿入园期间的跟踪观察,并选取几名典型焦虑表现程度深的幼儿进行重点观察研究。
3.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访谈提纲,对调查对象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反问调查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家长、教师访谈法分析影响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共同探讨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对策。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以极具代表性的个别案例为观察对象,进行具体的持续时长的跟踪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选取入园阶段入园焦虑程度深的儿童进行重点个案观察,记录这名儿童入园焦虑表现、持续时间。
二、结果与分析
1.学龄前儿童入园前焦虑的表现形式
(1)逃避型
回避是学龄前儿童准备入学期间一种最常见的焦虑情绪,通常是由于学龄前儿童较长时间自我封闭,这种现象从理论上讲,属于焦虑情绪中的分离焦虑。这种情绪可能会困扰学龄前儿童一整天,致使学龄前儿童无精打采,不愿交流,影响其正常一日生活活动的开展。
(2)依恋型
学龄前儿童是相对单纯的个体,一旦与周围人建立关系,就会表现出一种亲密行为,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上讲,这种亲密行为就是依恋,主要表现为依恋父母、同伴、教师等与其接触比较多的人。
(3)社交困难型
因部分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阶段性、不均衡性等特点,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好奇心较重,自身很敏感,学龄前儿童常常会形成自己的保护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会轻易的打开封锁自己的闸门。
2.学龄前儿童入园前焦虑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学龄前儿童最亲近的人,是学龄前儿童的榜样。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就是父母的复制粘贴版,所以,父母必须要为学龄前儿童做好榜样。
(2)学龄前儿童自身因素
学龄前儿童入园教育在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学龄前儿童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入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缺失。虽近几年各种早教机构、公办民办学龄前儿童入园、学龄前儿童培训机构等的崛起,国家加大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投资,但很多训练组织和部门忽视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者聘请专业人员,对每个阶段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适时地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良好人格的形成。不仅如此,还需要加大环境适应的培养力度,进一步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3)教师因素
首先,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其次,在学龄前儿童入园期间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较少。
3.学龄前儿童入园前焦虑的应对策略
(1)家庭方面
首先,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父母要提高自身素养。
第一,父母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以借助网络途径学习或者去专门的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学习,丰富有关如何缓解学龄前儿童焦虑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父母要为学龄前儿童树立榜样。观察学习理论中提到,学龄前儿童的行为举止很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学龄前儿童常常会模仿成人,因此父母要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调节好自身的焦虑情绪,为学龄前儿童树立榜样。
第二,做好学龄前儿童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家人总担心儿童不在其身边会吃不好睡不好,但凡听到儿童在学龄前儿童入园回避、受伤的消息就会心神不宁、焦躁不安,陷入焦虑情绪之中。所以父母要先做好自己的准备工作,适度放手,给学龄前儿童一定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父母要事先做好学龄前儿童的准备工作。如入园前,可以提前带学龄前儿童去熟悉一下入园环境,感受其中的氛围等。
(2)学龄前儿童入园方面
首先,幼儿园应加大对园所环境创设方面的投资,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教师的整体水平代表着一个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促进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完善学龄前儿童入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例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专业的教师,或者专业的医学人员,以方便教师、家长和学龄前儿童随时咨询,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教师方面
首先,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其次,尽职尽责,爱护学龄前儿童。作为学龄前儿童最亲近的人之一,教师要给予学龄前儿童更多的鼓励与关爱,而不是在学龄前儿童出现回避、依恋、焦躁等焦虑问题时置之不理或者指责,从而给学龄前儿童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再次,做好家长的交流工作,深入了解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在家里的表现往往和学校里反差很大,有的学龄前儿童在家比较活泼好动,但在园里就会变得很安静,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经常性回避,不好好吃饭等……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这些行为表现,教师可以予以及時反馈。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学龄前儿童存在逃避型、依恋型和社交困难型入园前焦虑症状;学龄前儿童入园前焦虑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教师因素;对于入园前焦虑的应对策略可以从家庭方面、自身方面和教师方面着手。
2.建议
首先,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父母要提高自身素养,父母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多接近儿童的真实生活和生活方式,第三,做好学龄前儿童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多了解情况与儿童沟通。加大对学龄前儿童入园环境创设方面的投资,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前焦虑这一问题其次,尽职尽责,爱护学龄前儿童作为学龄前儿童最亲近的人之一,教师要给予学龄前儿童更多的鼓励与关爱。DA566B19-54C9-4215-B0B2-07AC20722C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