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绘就“强富美高”新图景
2022-06-30盛励
盛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江苏考察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擘画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會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光荣使命,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持续绘就“强富美高”新图景。
把牢思想之舵,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确立”。新时代江苏发展实现的历史性跨越,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处处凝结着理论的智慧、思想的精华。坚持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对照具体要求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努力做到有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更大作为,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当前,全省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彰显。
强化创新引领,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江苏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推动经济大省加快向经济强省跨越。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注重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制造业体系健全和科创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跃升。全省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1万亿元台阶,稳居全国第二位;人均GDP增加到13.7万元,位居各省(区)之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015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0%,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1/8。这些年,江苏经济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保持在10%以上,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人民至上,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当前和长远、显绩和潜绩,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工作布局、政策安排、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力推进民生建设。采取系统性措施回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推进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补齐民生短板,有序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改善,系统推进教育改革,整体推进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高水平全面小康成果。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织密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加快形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021年,江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9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91元,城乡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已实现城乡全覆盖,城镇年新增就业占全国1/9,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21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9.32岁,均处于全国前列。
推动绿色发展,展现美丽江苏现实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江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科学治理,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紧盯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环保整治“263”专项行动,重拳整治大气、水环境和土壤污染。把长江大保护作为压倒性任务来抓,统筹环保整治和产业升级,着力解决“重化围江”问题,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能源体系和空间布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当前,江苏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2021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2.4%。累计腾退沿江岸线60.3公里,重要生态功能区全部纳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越来越多的生产岸线转变为生态岸线、景观岸线。
注重培根铸魂,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江苏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推动社会文明和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让文化创新创造成为江苏发展新优势。强化主流价值引领,切实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人民群众内在品格和自觉追求。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与乡村振兴、人的现代化统筹推进,在推动德治与法治、自治有机结合等方面创新探索。用好“两中心一平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推动志愿服务、乡风文明、网络文明建设平台拓展、流程优化、效果提升,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文化传承载体提档升级。用理论的力量“解开扣子”,推出大批优质理论产品,在全国产生“现象级”传播效应。今天的江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时代主旋律昂扬向上,涌现出赵亚夫、王继才等一批时代楷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艺术创作更加繁荣,“文艺苏军”影响力持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明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示范样板,公共文化设施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公民文明素养、法治意识、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江苏群众工作研究基地供稿)
责任编辑:赵文韬61B486B1-C2D6-48EA-A192-2F1017ABA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