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茶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2022-06-30张翅鹏何晓梅宋程
张翅鹏 何晓梅 宋程
摘 要: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承载的不仅是一种极富质感的生活方式,也是深厚的文化意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该文介绍了在新文科背景下,皖西学院对茶文化教学进行优化,与茶企合作走产学研道路,创新教学理念和学生社团合作,以赛促学,最终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的。
关键词:茶文化;新文科;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10-0183-03
Explor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of Tea Culture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ZHANG Chipeng1 HE Xiaomei2 SONG Cheng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China;2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the hometown of tea and the birthplace of tea culture. Tea culture carries not only a very textured way of life, but also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research optimized the teaching of tea culture, cooperated with tea companies to take the road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novated teaching concepts and cooperated with student associations, promoted learning through competition,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Tea culture; New literal a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talents
2021年3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着力开始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工作,并颁布了《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为新文科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通知》要求落实并全力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具有世界水平又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体系,培养出一批综合能力强和素质过硬的人才。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需要高等院校逐步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和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贯通,培养新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日益深入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对传统文科进行创新和改革也势在必行。新文科建设突破了原先的人才培养的学科导向,进而转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实现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去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要把思政理论、知识和精神等元素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育人的目的。2019年11月1日,教育部发文推进高校本科课程改革,实行“双万计划”的课程建设目标,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文科课程建设突破专业学科壁垒,实现文科各专业的融通,文理科的交融,拓展学生知识的宽度、广度和深度,提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突出课程的育人作用,在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使其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全方位满足社会需求,是新一代“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课程思政”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同向同行的基础,是检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标准。通过思政课与专业课的紧密融合,把“立德树人”教育落到实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专业能力扎实、品德修养好的复合型时代新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新时期,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在教育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深度挖掘各门课程里的思政教学元素,凸显出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和显性功能作用,实现全方位育人,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高校要肩负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能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的时代重任。“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3]。
1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茶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新文科背景下的茶文化课程思政教学以“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为培养目标,在丰富和完善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内容同时,注重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和塑造,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指导,在讲授茶文化知识的同时,把茶道、茶艺和茶礼等元素与皖西地区丰富的茶产业和茶文化相结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后,与思政元素深度契合,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茶文化所蕴含的哲理,做好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和塑造,从而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的立德树人理念[4]。0A5DE064-43AD-4004-A96C-021377C542E1
茶文化是皖西学院开设的一门全校性公共通识选修课程,该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茶的起源与传播,茶树种植,茶叶的分类、加工与储存,茶叶的品质与品鉴等理论教学,以及茶文化、茶道、茶艺等实践教学。此外,课程还结合皖西地区茶叶生产实践,进行茶叶的采摘和加工过程的具体体验研习环节。课程融聚皖西地区地方茶叶生产和和茶文化优质资源,结合线下教学、实践操作与线上视频课程,系统讲授茶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接受茶文化熏陶,于知性和儒雅中谈茶,从而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和素质。课程自开设以来深受校内外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1.1 提升文化素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以茶叶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是茶叶和文化的深度融合。茶文化不仅包括所有与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等有关的直接物质感受,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审美、哲学和人生观等。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融儒、道、佛等多家优秀文化于一体,茶文化的学习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视野,还能增加其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茶文化中蕴含深邃的文学素养和浓厚的人文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学生学习茶文化的要旨,这些都有益于学生文化综合素养的提升。
1.2 提高道德修养 在《茶经》里,陆羽提出茶作为饮品“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把茶文化提升到哲学的高度。“精行”是要求我们行为举事时严守社会规范,“俭德”要求我们恪守传统道德,既不逾轨又不懈怠。虽然陆羽没有直接提出“茶德”这一概念,但指明了品茶人须具备的素质—“俭德”,首次把品茶和人品进行了有机融合。“精行俭德”已经成为当今茶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被世人奉为一种美德。如今,思政元素融入茶文化课程教学,深度挖掘其中的育人要素,这无疑会大大丰富茶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还能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提升,成为专业知识过硬、道德素质高尚的人。
1.3 培育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建设涵盖广泛,首先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最后是人和社会间的和谐发展。茶文化里的“和”是茶道的精神要旨所在,茶道要求茶人内心宁静、平衡、和谐,追求天和、地和、人和,强调天下万物的统一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茶文化提倡的“和”不仅有利于人类自身的身心和谐发展,也倡导国家和社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和争端,共同致力于社会安定与和谐。当然,在中国文化里,“和”倡导的也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结晶[5],既允许保留各自差异,又追求和谐共处。“和”的哲学思想突显了中国在处理国家事务和与他国关系时的技巧。“和”的哲学思想理念已经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得到传承和发扬,“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外交策略彰显了国人外交策略和智慧。伴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和”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赞许。中国茶和茶文化正在大步走向世界,开拓更宽广、更辉煌的“茶叶之路”,共建社会和谐。
2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茶文化课程思政实践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和壁垒,文理科实行交叉融合,对课程的形式和体系重新划分,为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探究出了新途径。
2.1 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育人功能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中心工作,在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兼顾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深度挖掘高等院校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要素和育人素材,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让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内心和头脑。在全方位认知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合理使用教材,并辅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工具,最终推进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推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情怀,对社会问题和世界形势能进行准确的认知和作出科学判断。因此,在茶文化课程正常教学中必须引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全面挖掘隐性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价值要素,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铸造、家国情怀升华以及民族复兴担当,使其既成才又成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2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 高校课程教学和地方茶企通力合作,进一步推动皖西地区茶文化发展和研究。在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进程中,茶叶承担了重要的功能,是我国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商品之一,带动了科技、教育等快速发展和进步。茶企和高校应当通力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技术优势推动皖西地区茶叶生产、加工实现科技创新,打造出地区优势的品质茶、放心茶,走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茶产业发展道路。高等院校和地方经济深度合作走产学研道路不仅是有益的尝试,也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需求。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积极与高校合作,寻求技术、人才和科研上的帮助和支持,实现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双赢”。校企合作培养文科人才的方向是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尤其是服务基层、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6]。产学研相结合推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高等教育为社会、企业服务的功能。产学研让学生深入参与茶叶采摘、加工和制作环节,从中获取实践经验,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把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系统深入地认识茶的内涵和文化蕴含,加深对茶和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2.3 创新教学理念,完善考核方式 新文科背景下,茶文化课程思政必须首先进行教学理念创新,打破其原有的文科属性,融理论、实践和创新于一体。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要求拓宽教和学的内容,依托皖西地区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在课程学习时加强同茶企的合作和实践,在知识学习之余,提升思想素质并服务社会。新文科背景下,茶文化课程内容多学科交融,要采用线性、多元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在设计考核或考察时,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突显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品格道德修养水平。教学评估要采取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面动态评估和考察学生。教学效果评估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活动参与程度和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渐进变化发展等具体要素,最终进行综合观测和变量评估,准确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0A5DE064-43AD-4004-A96C-021377C542E1
2.4 社团助教,茶赛促学 联合皖西学院大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有关茶文化的校园活动,为茶文化学习搭建交流平台,发挥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优势。活动不仅能加强社团成员对茶和茶文化的理解,还能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向更广的范围进行推介,提升传播的整体效果。在学习了茶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知识后,舉办茶艺大赛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手段之一。茶艺大赛既是对茶文化知识的汇总和提升,又是茶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学生素质拓展重要渠道。皖西学院学生近年来在省市级社团活动和茶艺大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赛促学不仅使学生更真切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还逐步学会并懂得从实际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验证问题、解决问题[7]。社团活动不仅宣传了皖西浓郁的茶文化底蕴,还提升了皖西地区茶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茶、学习茶文化、热爱茶文化的热情。茶艺大赛不仅展示了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其对茶艺的兴趣,还能引导茶艺向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社团文化正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主流教学制度文化的一种有力补充[8],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大有裨益,也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探索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好途径和新方法。
3 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蕴含深刻的哲理。课程思政走进茶文化课程是新时期新文科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夯实课程基本知识理论前提下,不断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课程品质。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响应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深度融入思政元素,树立教育理念,优化创新教学体系,强调茶文化的育人作用,用茶道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意识行为,继承并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核心素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宏伟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
[4]罗珍颖.课程思政视角下残疾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研究[J].时代教育,2018(10):57.
[5]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C].“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09-1.
[6]张晓舒.新时期高职校企合作培养文科专业人才之路[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1,34(06),32-36.
[7]韩垚,马金虎,李连旺,等.以赛促学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探究[J].时代报告,2020(12):112-115.
[8]周玲,侯艳,居倪萍,等.以茶艺团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84-186.
(责编:徐世红)0A5DE064-43AD-4004-A96C-021377C542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