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大峡谷主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2022-06-30邱晓艳
邱晓艳
摘 要:贫困地区借助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业带动经济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巴山大峡谷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而旅游资源丰富,但依托旅游业助力扶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建立静态模型,测算景区旅游资源容量、生态容量、心理容量和经济容量等,根据木桶短板原理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景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和大气质量较优,旅游资源丰富但集聚性不强;(2)景区内基础设施、游乐设施、交通设施日趋完善,但旅游产品较为单一;(3)决定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主导因子是游客旅游心理容量。因此,应加强景区与其他景点的融合,形成规模效应;积极搭建旅游开发研究平台,挖掘资源特色、丰富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拓展旅游市场。
关键词:旅游环境容量;巴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中图分类号 X26;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10-0146-04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Bashan Grand Canyon
QIU Xiaoya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23300, China)
Abstract: With tourism resource advantage in poor areas, tourism driving economic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for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Bashan Grand Canyon is economically backward, but it 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has reduced poverty and rapidly transformed land-use type. Tourism has accelera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 has an impact on the local ecology. Based on linear and area total quantity model,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capac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ecological capacity, psychological capacity and economic capacity, according to buckets effect and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with high quality water and air, there are rich tourism resources and scattered spots; (2)The infrastructures, recreation facilities and traffic conditions are improving, however, there are few kinds of tourism products; (3)The psychological capacity of tourists is the minimum capacity. In the end, taking measures, such as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building a research platform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o excavate features, enhancing the popularity of scenic spots and expanding the tourism market can increase environmental capacity.
Key words: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pacity; Bashan Grand Canyon; National Geopark
1 引言
旅游环境容量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从概念的界定[1]、理论分析[2]到实证分析,其研究正由理论框架向管理工具、计算方法到基于调控管理的应用性研究过渡;孙晋坤等[3]以“地”“人与地”为中心分别梳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文献,认为应进一步加强理论、方法、规范、实证实践等研究;黄骁等[4]等利用科学的方法确定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初探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指标体系;马守春等[5]根据旅游地水质、大气、植被的环境承载量测算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水、大气质量的检测,探讨生态环境承载量。研究对象集中在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大峡谷[6]、沿海区域[7]等,大多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滞后。总体来看,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测算指标的构建上,影响因子具有复杂性、动态性。
巴山大峡谷地质保存完整,植被种类繁多,众多学者对园内的动植物、岩溶景观、地貌景观[8]等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该区域属于生态环境较脆弱,不宜过度开发,景区正处于开发的中期,为避免景区游客超载或者旅游资源闲置浪费,本研究應用环境容量静态模型,从旅游资源容量、生态容量、心理容量和经济容量等方面测算景区旅游环境容量。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巴山大峡谷(原“百里峡景区”)地处扬子地台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部位,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为扬子地台北缘大巴山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的结合部,西与米仓山断裂带—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相连,东南部与川东高陡褶皱带毗邻。景区以喀斯特地质遗迹景观为主,细分为构造形迹、沉积岩相剖面、古生物化石等10个地质遗迹景观类型,集峡谷地貌、奇峰、褶皱断层等自然景观于一身。
巴山大峡谷景区景区总规划575.1km2,主景区面积298.3km2,海拔452~2148m,喀斯特岩溶地貌构成的山地峡谷型风景区,峡长70km。谷涧深幽、背向斜纵横捭阖、褶皱无数、山谷相间,谷内、崖壁和崖顶竹木葱葱,溶洞成群、各景点自成一体、独具特色、山泉流光溢彩。但流水的下蚀和岩溶作用增加了峡谷的深度和两坡的陡峭,峡谷地形、石漠化、喀斯特地表和地下景观的双重地质结构使谷内无成片耕地,可供广种的耕地稀缺,生态脆弱,这也导致该区域发展滞后、交通不便,传统产业难以脱贫。因此,旅游业是该区域保护生态和脱贫的不二之选。目前,景区正打造完善景区建设,分析已有景点的旅游环境容量,掌握限制景区容量因子,合理限定游客数量,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利用,提升游客游历感知。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景区的线路长度和景点面积等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万源市委员会,植被覆盖率、酒店、停车位等数据部分由景区提供,部分来自实地调研、访问,游人间距和周转率等来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50298-2018)》。所用的人口数等其他统计数据来自《达州年鉴》《宣汉年鉴》,所使用数据均经过校正。
3 研究方法
游客行为具有动态性、随机性与时空聚集性等特征,至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测算方式[9]。本文基于旅游环境容量理论,从自然、经济、人文角度构建旅游资源、生态、心理、经济容量在内的静态模型。旅游资源容量指旅游资源游览空间容量,生态容量分为动植物资源、水和大气资源,心理容量划分为当地居民心理容量和游客心理容量,经济容量划分为基础设施建设、游玩设施、交通设施等共8个指标[1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得出其权重不影响旅游环境容量。
3.1 旅游资源容量测算 不同类型景点适用于不同的测算方法,线状和面状景点分别采用线状总量模型、面状总量模型。
3.1.1 线状总量模型 线状总量模型适用于景点组合的景区,以既定的粗细均匀的游览线路为通道连接为网络系统,按既定线路游览的旅游区。计算公式为:
[Dm=Ld],[Da=Dm×Tt]
式中,[Dm]为某旅游区瞬时客流容量(人),[Da]为日客流容量,[L]为游览区内线路总长度(m),d′为游览线路上游客合理间距(m/人),[t]为游客每游览一次平均所需时间(h),[T]为每天有效游览时间(h)。
3.1.2 面状总量模型 面状总量模型主要用于均质空间游览区,指景点均匀分布,在区内可随机运动,无规则行走。计算公式为:
[Dm=Sd],[Da=Dm×Tt]
式中,[S]为游览区游览面积(m2),[d]为游客游览活动最佳密度(m/人),其他同上。
3.2 旅游生态容量 生态主要指当地自然条件,包括水质、大气质量、植被、对旅游相关活动的承受力和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承受力,依赖于当地自身的自净能力。计算公式为:
[TEBC=min(TEBC1, TEBC2, TEBC3……])
式中,TEBC1为水容量,TEBC2为大气质量,TEBC3为植被覆盖率。各指标取决于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生态容量最终由最小值决定。
3.3 旅游心理容量 旅游心理容量划分为游客心理容量和当地居民心理容量。游客心理容量是指旅游者在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值,即地域在旅游者满足程度最大时的旅游活动承受;当地居民心理容量是指在不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当地居民最大的承受量。计算公式为:
[TPBC=A×Pa]
式中,A指旅游区/居民点面积(km2),[Pa]为旅游地居民对游客密度最大承受力(人/km2)。
3.4 旅游经济容量 经济容量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容量等。计算公式:
[TDBC=min(TDBC1,TDBC2,TDBC3……)],[TDBCi=SiDi]
式中,[TDBC]为经济承载量(人/d),[TDBCi]为第i类经济承载量,[Si]为第i类要素日供给量,[Di]为第i类要素的人均日需求量。
3.5 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包含旅游资源、生态、心理、经济容量,依据“木桶短板原理”,旅游地的承载力最终由最小量决定,取得最小值,即:
[TEVBC=min(TRBC,TEBC,TDBC,TPBC)]
4 巴山大峡谷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及分析
景区由多个景点共同组成,一日游路线共设置2条:线路A和B。
4.1 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主要测算旅游空间,巴山大峡谷一日游采用人车结合,分为巴士车道、观光车道和步行,线状总量模型计算景区容量仅考虑步行道容量,景区内的巴士车道和观光车道忽略不计。住宿购物、人文景观等采用面状模型计算。
4.1.1 线状总量模型 A、B两线分属不同景区,可同时容纳游客游玩,即总线状总量=A线线状容量+B线线状容量。计算A线和B线容量如下:
4.1.1.1 线线状总量模型 A路步行道化分2条。根据《风景名胜区总体規划标准(GB/T50298-2018)》,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道路面积宜5~10m/人,结合景区的地理位置和疫情情况,限定合理间距d′为7m/人;因冬夏昼长不一,夏季开放时长10h、冬季开放时长9h。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线状瞬时容量:[Dm1=]7000/7=1000人;[Da夏1=]1000*10/3.1=3226人,[Da冬1=]1000*9/3.1=2903人。[Dm2=]2600/7=371人;[Da夏2=]371*10/0.7=5300人,[Da冬2]=371*9/0.7=4770人。
综上所述,在不同开放时长下,夏季A线一天步行道可容纳8526人,冬季A线可容纳7673人。
4.1.1.2 线旅游空间容量 B线采用人车分流,分为巴士车道、观光车道、步行道,此处仅考虑步行道游览空间。根据公式计算出线状瞬时容量为:[Dm=]3000/10=300人;[Da夏=]300*10/1.5=2000人;[Da冬=]300*9/1.5=1800人。
因此,线状景点游览空间最大日容量:[Da夏=]10526人;[Da冬=]9473人。
4.1.2 面状总量模型 结合景点状况,限定室内游人合理活动间距d为5m2/人,室外景点游人合理活动间距为30m2/人。游览所需时间t根据景点面积而得,夏季开放时长10h,冬季开放时长9h。根据公式可计算出:[Dm=]4791,[Da夏=]min[4791*10/1,4791*10/1,4791*10/1,4791*10/8]=5989人,[Da冬=]min[4791*9/1,4791*9/1,4791*9/1,4791*9/8]=5389人。因此,最小面状景区日容量[Da夏=]5989人,[Da冬=]5389人。
4.2 旅游生态容量 景区内溶洞成群,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在8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达30000个/m3,溪水顺势而下,水资源丰富且优质。景内污水来源于餐饮、宾馆、居民生活用水产生的废水;大气污染主要是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生活废气;固体废弃物来源于日常生活。景区森林面积约203km2,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他地区包括人工林、休闲娱乐设施、道路、住宿、居住地等,占总面积32%。根据《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50298-2018)》生态容量规定,阔叶林地4~8人/hm2,设定最低承受标准为4人/hm2,即0.4人/km2,停留时间2h。得到生态环境容量:[TBEC夏=]203*4*10/2+203*0.32*4*10=6658人;[TEBC冬=]203*4*9/2+203*0.32*4*9=5993人。
4.3 旅游心理容量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50298-2018)》规定:当风景区的居住人口密度超过50人/km2时,宜测定用地的居民容量。宣汉县人口密度为303人/km2。依托巴山大峡谷的旅游项目,带动片区9.1万贫困人口、102个贫困村脱贫致富,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创收,因此,暂不考虑当地居民的心理容量。
游客心理容量分为线路心理容量和面积心理容量,因景点分散,此处游客心理容量为线路心理容量和面积心理容量之和。通常,景点游客线状最佳活动密度为20m2/人,面积最佳活动密度以40m2/人计算。景区内较聚集地采用面积心理容量,其他景点采用线路心理容量。依据景点面积、游览时间等可得出:[TPBC夏=]7000*2/20*10/3.1+79493/40*10/11=4065人,[TPBC冬=]7000*2/20*9/3.1+79493/40*9/11=3566人。
4.4 旅游经济容量 景区分2期完成建设,1期完善供水供电设施,快速通道已实现通车,景区内供水供电能力强,基础设施可同时满足千余人用餐与住宿。根据记录,观光车日容量4125人。
4.5 巴山大峡谷旅游环境容量 结合“木桶短板原理”,对比旅游资源、生态、心理、经济和社会容量计算结果可知,游客心理容量为最小值,即:[TPBC夏=]4065人,[TPBC冬=]3566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随季节不同,开放项目也有所不同,部分景区未纳入计算范围。鉴于此,夏季的日环境容量最大可达4065人次,冬季日环境容量最大可容纳3566人次。
5 结论与建议
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景点较分散;景区环境优美,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大气质量优质;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最终由游客旅游心理容量限制。旅游业是保护当地生态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合适选择。在第二期的建设中,应更加重视景区旅游物的打造,以生态阈值约束为前提,适当扩大生态阈值,以期景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游客游历感知不下降。
5.1 增加景区内各景点的联系,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游客游历感知 巴山大峡谷内各景点分散,大象洞、桃溪谷、桑树坪、罗盘顶等景点各自收费、互相独立,驱车前往景区,路途花费时间较长,一日游2条路线中各路线中的景点并未设置活动增加景點间的联系,景点间路途花费时间也较长,景点间联系过少必然影响游客游历感知。因此,今后要增加景区内各景点的联系,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游客游历感知。
5.2 加强构建景区自身的特色,清晰定位景区景点,挖掘资源特色 八台山景区和巴山大峡谷景区共同组成了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2个景区都以奇峰著称,分属不同的管理处,景区各自特点不突出。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各景点的竞争大,唯有足够的自然景观才能脱颖而出。2个景区地理位置较近,自然环境和地质地貌相近,各景点承载的脱贫任务不尽相同,因此,2个景区应清晰定位旅游景点,凸出各自景区优势且景区间旅游资源互补,横向提升游客感知。
5.3 加强景区的宣传,拓展旅游市场 景区地处北温带,景观随四季变化,利用时间差扩大景区的生态阈值,增加游客的往返时间。借助互联网增加景区的曝光度,借助网址、公众号、电视广播等传媒就景区不同特色加强宣传。
5.4 积极搭建旅游开发研究平台 游客心理容量由游客认知决定的,其与旅游空间和活动密度相关,达州市、宣汉县距离巴山大峡谷的车程均在2h以上,景区游览路线车程景区游览路线车程在0.5~1.5h,舟车劳顿必然影响游客心理认知,因此,对游客中心的印象直接决定游客整个旅途的游历感知。今后要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积极搭建旅游研究平台,挖掘景区的特色,通过手绘地图、美食住宿、吉祥物、伴手礼、故事等方式丰富景观,挖掘景区特点。
5.5 增加旅游服务者的培训,提升景区服务质量 培训不仅限于工作人员,整个景区彰显当地的风土人情,商贩、司机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不文明动作和语言都会影响到游客的游历感知,因此,要提升当地教育水平,适当开展旅游服务者的培训工作,提升景区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祖锐,杨冬冬,仝凤先,等.我国旅游容量研究现状与展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03):379-384.
[2]BRUSH S B.The concept of carrying capacity for systems of shifting cultiv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75,77(4):799-811.
[3]孙晋坤,章锦河,李曼,等.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02):86-91.
[4]黄骁,王梦君,唐占奎.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林业建设,2020(01):1-9.
[5]马守春,张敏,刘秀丽.旅游生态环境承载量测算问题再探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48(13):289-294.
[6]马守春,张敏,张长耀,等.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监测预警模型及应用[J].生态经济,2018,34(06):205-209.
[7]刘佳,安珂珂.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多尺度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92-102.
[8]付顺,阚瑷珂,马德芹,等.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空间分层结构及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J].中国岩溶,2017,36(03):396-406.
[9]张瑛,赵建峰.旅游流时空卡口与系统仿真实验预测——一种景区日常环境容量主动适应性管理方法[J].旅游学刊,2020,35(09):53-62.
[10]雒剑波.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9(10):39-4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