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至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探析

2022-06-30周诚知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措施

周诚知

摘 要:该文介绍了东至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的基本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措施;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10-0120-03

2021年,东至县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项目县。自项目立项以来,东至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对照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标准要求,以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全力攻坚栽插、植保、烘干等全程机械化“瓶颈”环节,努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培育壮大农机服务主体,规范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和标准化种植体系,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着力构建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务实高效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机制。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标准要求,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示范创建基础

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2021年水稻种植面积达3.73万hm2,年产量达22万t,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1.1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 2021年,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达54.59万kW,其中:拖拉机13492台,水稻育插秧机473台(其中:乘坐式133台),高效植保机械1643台(其中:自走式喷杆喷雾机36台,无人植保机89台),联合收割机1209台,粮食烘干机256台。

1.2 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全縣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03%,机耕水平达97.3%、机械化种植水平51.7%,机械化植保水平达98%,机收水平达92.1%,粮食烘干水平达62%。

1.3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021年,全县拥有农机户3.7万户,农机化作业专业户4027户,农机专业合作社28家,农机专业协会2个。仅龙泉镇铁龙农机专业合作社2021年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3100hm2,其中机械化作业托管面积800hm2,完成水稻机插作业430hm2。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有效地整合了农业生产资源优势,发挥了专业特长,初步显示出农机服务向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转变,已成为解决农业生产耕、种、管、收、烘干等各环节的主要力量。

2 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2.1 主要措施

2.1.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责任体系 示范区始终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来抓。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农机、农业、财政、审计、统计、水务等部门为成员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为此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方位服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同时,东至县政府办公室制定了《东至县创建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实施方案》,并将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工作列入县政府2021年工作报告中,把主要农作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工作作为对乡镇和部门科学发展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

2.1.2 完善扶持政策,着力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细化项目整合措施,将涉农项目和资金向水稻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通过组织实施农机示范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粮食高产创建、秸秆综合利用等各类建设项目,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规模化、效益化增添动力,切实提升示范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确保创建工作推进有力取得成效。

2.1.3 创新示范模式,优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路径

2.1.3.1 规范建设示范基地 坚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方式,以示范基地建设为平台,在水稻主产区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片4个,示范面积2800hm2,建立千亩核心区10个,示范面积1100hm2。进一步探索东至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模式,通过建立水稻生产耕、种、管、收、烘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使示范基地成为融水稻生产技术推广、技术宣传、试验示范、新机具展示、技术培训“五位一体”全方位发展基地,切实提高东至县水稻机械化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2.1.3.2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生产模式 以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主体,结合土地流转承包,实行耕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搭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实验示范平台,积极实行农机标准化作业生产,同时引领示范区农机专业合作社与村集体、家庭农场、粮食种植大户签订托管合同,依托农机合作社开展示范区内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实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使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清晰可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模式。

2.1.3.3 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 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进村入户   以实施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契机,以全县2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按照“选好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原则,遴选示范作用好、辐射带动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水稻种植大户、乡土技术专家等作为科技示范主体。同时组建技术指导团队,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加快先进技术进村入户到田。累计培育各类农机科技示范户200多人,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助力水稻产业生产提质增效,促进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得到有效示范推广。

2.2 主要成效 通过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带动,促进全县水稻机耕机械化水平达97.5%,种植机械化水平达62.3%,机械化收获水平达98.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1%以上,水稻高效植保、粮食烘干、秸秆综合处理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7.1%、73.2%、83.4%。

2.2.1 经济效益

2.2.1.1 降低生产成本 传统人工育插秧成本2400元/hm2,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成本1950元/hm2,可降低生产成本450元/hm2。工厂化育秧杂交稻用种量25.5kg/hm2,比人工多7.5kg/hm2,按稻种价格38元/㎏计算,种子费用多285元/hm2。按示范面积万亩计算,扣除机械化育秧增加的用种费用,仅育插秧环节万亩节省生产成本达11万元。

2.2.1.2 增产增收 机插秧具有宽行浅栽、插深一致、穴株距均匀的特点,与手插秧相比,能有效保证基本苗,通风透光性好,秧苗有效分蘖多,利于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一般可增产稻谷375kg/hm2以上,按市场平均价2.2元/kg计算,平均可增加收益825元/hm2。通过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实施,使晚稻栽插面积逐年增加,不仅增加了单位有效面积的复种指数,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的面积产出率。稻谷机械化烘干的应用,对比减少稻谷干燥环节霉烂等综合损失,增产增收效益更为突出。

2.2.2 社会效益 一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劳作模式,节约了劳力,减轻了劳动强度,特别是有效解决了目前农村劳动力紧张、资源缺乏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真正体现。同时,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为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技术保障,保障了粮食安全,加快了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也对乡村振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3 生态效益 水稻工厂化育秧减少了农膜的使用量,降低了白色污染,机插秧通风透光性好,减少了水稻病虫害发生,加上机械化高效植保,使农药用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农药残留,提高了稻米品质。机械化作业可有效实现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改良土壤,减少农作物秸秆焚烧对大气的污染,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分散经营模式影响农业机械的高效率发挥 东至县农机化发展进入现阶段以后,小农户经营的局限性与大农机作业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亩三分地”的土地格局极大地限制了先进农机化技术装备的使用和推广,尤其是对机械化栽插秧来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由于田块小,导致机械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大,加上一家一户对种植品种、规模的不同要求、技术需求的差异,难以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

3.2 乡村农机化技术人才缺乏,影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家务农的农户总体上文化水平偏低,接受能力不高,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也相应缺乏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对先进适用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一时难以接受,加上机械化模式生产与传统手工生产存在一些差异,一些种植户大部分喜欢墨守成规,难以改变种植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4 加快推进东至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提高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认识 粮食产量增加,关键在于单产提高。提高单产除了需要选择优良品种外,利用机械化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大力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才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水稻机械化种植平均可减少劳动用工量60%以上,大幅度提高工效,减少生产成本;机械化栽插比人工手插平均节约成本450元/hm2左右,提高单产375kg/hm2以上。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对于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的作用尤为突出。

4.2 进一步加大基层农机化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针对当前乡村农机化人才严重匮乏的情况,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理念,把人才培养摆在农机化事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因地制宜,结合东至县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首先,建立农业院校与当地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共同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发展措施,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机化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农机合作社为基础,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机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其次,搭建国家“三支一扶”政策实施平台,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等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到基层农机化队伍中,为切实提高农机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后备力量。再次,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公益性农机推广机构中科技人才激励分配制度,积极鼓励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参与农业生产收益分配,建立科学的激励分配机制,提高基层农机科技人才福利待遇,切实增强干事创业的激情,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农机科技创新服务氛围。

4.3 积极完善服务模式,大力培育农机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解决农业生产中分散经营和劳动力紧缺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要在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搭建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平台,大力培育农机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耕、种、收、管、烘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针对东至县农业种植模式和农机化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以下2种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一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由具有一定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租用流转农户分散经营的田地,再进行农田基本改造和标准化整治,为全程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條件,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二是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采取农户带机入社和带地入社的方式,吸取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组织,再由合作组织按照市场需求采取“订单式”农业生产和“保姆式”作业服务的模式,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切实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力供需矛盾问题。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措施
毕节市水稻生产情况及发展趋势
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水稻早播技术探讨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小麦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咸宁市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杂交中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