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跨学科课程的新探索∗

2022-06-29唐舟赢陈武元

高等理科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课程

唐舟赢 陈武元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给人们带来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与挑战,单一的学科知识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这些挑战。 在此背景下,跨学科教育与研究的发展势头越发强劲,许多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与创新成果都是学科交叉、融合与汇聚的结果[1],可以说,跨学科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大趋势。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以下简称“NTU”)作为当今亚洲最具声誉与实力的大学之一,早在2003 年就开始启动深层次改革,以跨学科教育为重点,并成功实现转型。 为了保持跨学科教育的活力,苏雷什(Subra Suresh)校长推出了“NTU2025 战略”,该战略详细阐述了NTU 未来5 年在教育、研究和创新领域的目标与抱负,以应对当今世界技术加速发展带来的变化,以及人类在后疫情时代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 跨学科在“NTU2025 战略”中依然处于重要地位,它强调重塑学习、创新和跨学科合作,其三大目标之一就是“深化学科优势,同时促进学校和学院推行更广泛的跨学科合作”[2]。 在该战略的指导下,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提升自身实力,NTU 将目光聚焦于本科生的跨学科教育,于2020 年7 月宣布为本科生开设新的跨学科课程,2021 年2 月又宣布继续增设新的跨学科课程,并在多方面予以支持和完善。 当下,我国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也在积极推进跨学科课程建设,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NTU 可以作为他山之石提供一定的借鉴。 基于这个目的,本文拟在分析NTU 新跨学科课程的制订背景及其具体的规划内容,并归纳总结其跨学科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建设现状得出相应的启示。

一、跨学科课程的制订背景

从目前校方官网公开的资料来看,NTU 计划开设的新跨学科课程集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等方面,这些都是当下的热门学科和领域。可以说,NTU 的这一举措,在国际层面上顺应了知识经济、工业4.0 时代下的教育潮流,在国家层面上满足了新加坡建设“智慧国家”的需求,在学校层面上契合了校方的愿景和使命,延续了优良的跨学科教育传统。

(一)国际:工业4.0 助推教育4.0

当前,工业革命进入4.0 时代,数字革命、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是其鲜明的关键词,同时表现出交互性、虚拟化、权力下放或分散等特点[3]。 世界经济论坛尝试预测工业4.0 时代下的就业格局,其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到2022 年,数据分析师和科学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等将大量涌现[4]。 但传统的教育系统与工业4.0时代却存在着极大的鸿沟,其理念基础、实践形式等仍是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需求服务的。 为了跟上工业4.0 的步伐,教育系统势必要发生一场宏大的变革。 因此,教育4.0 应运而生,它是指以互联网为信息载体及传递管道,以智能终端与移动智能终端为人机交互界面,以满足学习者心智体验、促进其心智发展、提升其关键技能为目标,以他组织(权威组织)结合自组织(学习社群)为组织形式的教育形态[5]。 它通过创建具有个性化和自定步调、可及性和包容性、基于问题和协作性、终身学习和自我驱动四大关键特征的学习生态系统,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全球公民技能、创新创造技能、专业技术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四项关键技能的生产贡献者[6]。 因此,工业4.0 助推下的教育4.0,成为了教育领域革新的重要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也相应地需要作出调整与改善,最终反向促进工业4.0 的持续发展。

(二)国家:“智慧国家”(smart nation)建设进入新阶段

在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方面,新加坡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得益于其稳步推进的“智慧国家”建设进程。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至今,新加坡陆续发布了“国家计算机计划”“国家信息技术计划”“信息通信21 世纪计划”等一系列致力于为民众提供智慧服务、打造智慧城市的战略决策。 在此过程中,新加坡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成为全球核心技术国之一。 为了在巩固国际地位的同时加速发展,新加坡分别于2006年与2014 年提出“智能国家2015”“智慧国家2025”计划,尤其是“智慧国家2025”计划标志着新加坡“智慧国家”建设进入完善与升级的新阶段。 若能如期完成,则预示着新加坡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建成“智慧国家”的国家。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新加坡政府需要建设覆盖整个国家的数据连接、搜集和分析的操作系统与基础设施,并根据所得数据准确预测与分析公民的需求,从而提供精准且优质的公共服务[7]。 因此,“智慧国家”的建成需要大量既精通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技术,又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新加坡更需要充足的、坚实的高级人才后备力量。 这对于新加坡的高等教育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如何在稳固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创新教育系统与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下新加坡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议题。

(三)高校:延续优良教育传统

NTU 是一所享誉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2021 年的QS 排名达到全球第13 位。 学校提出的愿景和使命——“创新高科技,奠定全球性卓越大学;全方位教育,培养跨学科博雅人才”为其如今的成就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NTU 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并在不断地追求创新与变革,最终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显著特色,其毕业生也在全球就业市场上获得雇主的极大青睐,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2018 年1 月,苏雷什校长正式上任后就公布了“智慧校园”(Smart Campus)计划,旨在利用数字技术和科技的力量高效解决问题,支持全校师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与生活体验、探索与发现新知识和保障校园资源的可持续性。 而且,苏雷什校长对此充满信心,表示NTU“正在努力成为新加坡最大的‘智慧校园’,并在新加坡成为‘智慧国家’的进程中发挥带头作用”[8]。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NTU从2018 年新学年开始准备了新的核心教育模块,还推出了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创新本科学位课程,2021 年8 月施行的新跨学科课程与此具有同样的作用。 由此可见,NTU 此次发布的本科生跨学科课程是对学校优良教育传统的传承与延续,也是其“智慧校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跨学科课程的规划内容

苏雷什校长认为,目前世界所面临的挑战是相互关联的,单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无法予以解决,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需要跨学科的学者合力克服[9]。 因此,NTU2025 战略强调要“重塑学习”,推出新跨学科课程就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举措。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NTU 在课堂教学、课后辅助、平台与机构创新等方面较以往做出改变与更新,以实现本科生跨学科优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课程设置:新旧课程同时强化跨学科特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NTU 提供了丰富的多学科学习机会,主要分为多学科课程与专门的杰出学者计划(见表1)。 多学科课程又可细分为双主修专业课程①、双学士学位课程②、第二专业课程③与辅修课程④,基本覆盖了学校所有的专业与学科,能够满足学生拓展与深化自我的学习需求。 在专业项目方面,杰出学者计划包含了4 个精品项目,以培养具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观点的未来领导者,如文艺复兴工程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融合工程学、商业与人文学科的跨学科课程内容与研究。

表1 NTU 本科教育(2020 级)多学科学习机会一览表

多年的实践成果显示,多学科课程与杰出学者计划成功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混合教学,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了学生不同的能力、兴趣和抱负,这也为接下来实施新的跨学科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多学科课程相比跨学科课程,专业与学科之间的融合性相对不足,学生虽然会学习两个专业的课程内容,但学习过程中两个专业依然是割裂的,而且学成后学生还是习惯以单一的专业视角去看待与解决问题。 跨学科课程则强调专业与学科间发生实质性的联系与整合,学生会体验到奇妙的学科互动,包括“简单的学科认识的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进路、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10],分析问题时也能运用创新性的视角与方法,这就是NTU 新设跨学科课程希望实现的目标之一。

经过再三规划与设计,NTU 于2021 年2 月15 日发布了新开设的13 门跨学科课程,将重点放在跨学科技能以及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上;又于3 月1 日由校长宣布推出新的通用跨学科核心课程(interdisciplinary core curriculum,ICC),以帮助毕业生在面对不可预测和日益复杂的世界时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见图1)。

图1 NTU 计划开设的本科生新跨学科课程

新的通用跨学科核心课程取代了NTU 原本的通识核心课程(包括写作课程、新加坡研究、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是所有新生(除医学与国家教育学院的新生)的必修课,包含了数字素养、可持续性、公民伦理和全球挑战等7 个必修单元。 双主修专业课程与双学士学位课程中都加入了数据科学,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熟练运用数据分析技术的专业人士,顺应了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的热潮。 新设的第二专业创业学同样与技术相关,它以科技创业为重点,培养能够为新加坡的“智慧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创新驱动型创业者。 与此同时,NTU 也十分重视人文教育的提升,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院长J.Liow 教授指出:“当人类站在技术和数字革命的尖端时,文化和身份、存在和归属的问题变得更加重要”[11],因此为了防止人类迷失在数字的世界,强有力的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由人文学院设计的艺术与人文双专业的10 种新组合,正是为了从广度与深度上帮助学生探讨数字时代有关人的一系列哲学问题。

新的跨学科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本科教育的课程范围,以往的多学科课程也加强了学科间的融合程度,课程内容进行了新的设计。 同时本科生在选择和学习课程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挑战性,学有余力者可以选修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课程,如经济学与数据科学课程合格的学生能够获得选修博士学位课程的资格。

(二)课堂教学:成果导向理念融入跨学科的教与学

随着课程的跨学科特性逐渐加深,NTU 在教学层面也开始相应地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课程主题的组织,并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制定课程目标,而后主要通过课堂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虽然新潮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但是NTU 根据自身跨学科教育发展的需求选择了成果导向教学理念(outcomes 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简称 OBTL)。 成果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在课程开设之初就设定清晰的目标,且目标内容应为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所能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再根据目标组织好教学过程,最后以多样化的评估形式,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给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两种教学存在很大的区别,NTU 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感受跨学科学习的成果,于是在教学上摒弃了传统的内容框架,采用了更有利于满足学生需求的成果导向框架(两者对比见表2)。 根据NTU2020 教育战略的要求,NTU 内的所有课程全部采用了OBTL 的设计方法,成果导向理念已融入跨学科的教与学。

表2 内容框架与成果导向框架的对比表

为了使师生能更快地适应校园愈加浓厚的跨学科教育氛围,也为了与成果导向教学相配合,NTU 为学生与教师分别提供了跨学科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 新的跨学科课程,相较以往更加综合,因此学生需要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NTU决定采用翻转课堂和协作学习的组合方式,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将在课前提供给学生自学,学生在预习的同时记录下其中的重点、疑点、难点,在课堂上则通过跨学科的小组学习活动来强化概念、解决疑难、拓展深度。 这样的学习方式将贯穿整个本科阶段,尤其是在前两年,通过跨学科学习小组合力完成项目或作业,让学生尽早沉浸在跨学科学习中,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对高校的师资力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NTU 一方面增加了跨学科的教师职位,尝试组建跨学院教师团队,并在人才招聘时特别关注对方的跨学科素养,希望能够在全球选聘到学校需要的高质量跨学科学者;另一方面则是提升本校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即:首先在观念上明确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帮助学习者顺利且有效地建立跨学科的联系并整合跨学科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其次在具体操作方面督促教师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新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问题学习法(PBL)、团队学习法(TBL)、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和强调跨学科学习的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12],每一项教学法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资源可供教师深入了解和学习。 最后在工具辅助方面提供诸如Mu⁃ral、Padlet 和 GoogleDocs 等协作平台,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获得更大的便捷。

(三)课外辅助:研究与实习助力跨学科人才培养

跨学科课程的实施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的部分,还需要实践环节的辅助,因为实践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手段和载体[13]。

其次要加强监管,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学校监护为辅的监护制度,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教育和引导,探索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

NTU2025 战略将“研究”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核心支柱之一,并且强调本科阶段将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加深教育与研究的交织程度,使学生在协作过程中提高跨学科素养。本科生可以报名校内的研究项目,如不同实验室、研究所开展的毕业年项目(final year projects)和本科校园研究经验项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on campus) 等[14],能获得跨学院甚至跨学校教师的辅导,共同建设一支成熟、高端的跨学科团队。 他们还可以选择面向行业的合作研究项目,即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培养跨学科人才,教职员工、研究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等群体将在企业实验室或校企联合实验室共同解决与行业直接相关的特定问题,或进行面向行业未来的探索性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越发受到学生青睐,不仅能够使他们及时将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研究和实践,还有利于为他们在高附加值行业的就业做好必要的准备。

NTU 与诸多企业间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方便产学研合作的展开,还能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企业实习机会,这也是对课堂协作式学习的拓展,即为课外体验式协作学习。 相比产学研合作,实习更加贴近现实工作场景,因此学生表示能够直接获得大量的工作经验,是校园外的无价课程。事实上,从2019 年开始,NTU 就要求选择特定课程的学生必须参与强制性实习或工作实习,比如攻读商学学士学位的学生需要完成3 次总共36周的强制性实习[15]。 从 2021 年 8 月开始,实习将被正式计入学分,不再局限于特定课程和专业,而是成为所有本科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将参与实习的人群扩展到所有本科生,有利于学生跳出学科思维,在工作情境中提升跨学科素养,同时也体现出NTU 对学生就业技能的高度重视,力图在全球人才市场中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NTU 重视本科生的跨学科研究与实习活动,除了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也有助于密切高校与社区、企业等的关系。 学生在参与上述活动的过程中将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其他组织、群体,实际上是一种回馈社会的途径,更能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这与 NTU2025 战略试图构建的OneNTU 文化——多元、包容、团结的内核也是相一致的。

(四)机构与平台创新:硬件资源保障课程实施

资源观理论认为,每个组织都是一个独立的“资源集合体”,形成其竞争优势的正是组织的资源禀赋和资源集成能力,但资源的稀缺性、异质性又会导致组织竞争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要形成持续的资源补充与集合就需要进行组织间的资源整合、互补、协调与共享[16]。 不论是高校内部的组织之间,还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它们各自拥有的资源都不相同,可通过重组、合作的形式实现资源流动与补充,从而保持更长久的竞争力。 NTU发现跨学科课程的实施需要机构与平台的支持,虽然校内已有相关的部门,学校也与大量的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但这些还不足以契合NTU2025战略想要实现的“创建和培育独特的、世界领先的学术和研究实体”的目标,于是NTU 考虑到满足整合资源、推动跨学科合作、促进教育改革等多种需求,最终设立了新的机构与平台——教学创新、研究和卓越研究所(简称InsPIRE)与南洋理工大学全球产业联盟(简称GAIN)。

跨学科的教与学给师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成功构建自己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和技能图谱,但这无法仅依靠个别教师或学院的力量去摸索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因此,NTU 设立了 InsPIRE 这一校级中心协调机构(组织架构见图2),它对原本的机构层级做出调整(如TEA 原归属于CTLP),同时纳入其他相关的部门,旨在利用整个大学教研人员的优势与专业知识去探索与跨学科课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并在教学、技术、研究和奖学金之间建立更强大的协同作用,从而促进卓越的教学和优化学生的学习[17]。

图2 InsPIRE 的组织架构图

InsPIRE 主要是针对师生间教与学的活动展开研究的,GAIN 则是服务于学生的研究与实习的课外辅助环节。 GAIN 是一个促进知识共享与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它拥有5 000 多名世界一流的NTU 教员与研究人员,加入平台的企业既可以通过GAIN 与NTU 的成员直接合作,也可以与平台中的其他企业实现协同,多方共同提出解决方案,也能就新兴技术的研发进行合作,加快创新成果在全球市场的商业化。 这一自由灵活的工业合作生态系统较以往拓宽了合作面,也加深了协同程度与透明度。 GAIN 不仅使NTU 与合作企业建立起新的伙伴关系,更有助于促进行业与学科的交叉合作,由此能够创建更多与行业相关的模块化课程。 日益增多的合作伙伴、日益加深的协同研究,也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丰富了研究与实习的选择。

四、跨学科课程的特点及其启示

(一)NTU 跨学科课程的特点

1. 精心规划课程设置,兼顾多方需求

NTU 计划开设的新跨学科课程不是一场心血来潮的盲目决策,而是考虑到现实各种支持条件的水到渠成的一次升级。 校方经过精心设计,并在试行一年后才正式铺开实施。 从设计初衷来看,NTU 希望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转变传统的学习模式,成为不惧未来变化与挑战的终身学习者,这与校方“重塑学习”的目标、“智慧校园”的愿景是相一致的;从课程涉及的方向来看,全球挑战、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人文素养等课程主题直接体现出学校重视高新技术、跨学科与博雅教育的特色,并符合新加坡建设“智慧国家”的需要,同时也紧密贴合当下热点。 一言以蔽之,NTU 为本科生开设的新跨学科课程具有高度的国际性,顺应世界教育潮流,符合国家需要,与学校战略同步,彰显校方特色,兼顾了多方需求。

NTU 在跨学科教育方面已有多年探索经验,尤其是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和系统的跨学科博士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规划、组织架构、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经验与特色[18],足以为本科生的跨学科课程建设、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迁移。 同时,学校为本科生所提供的琳琅满目的多学科学习机会营造了浓厚的跨学科氛围,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需求和喜好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 此外,在原有的“杰出学者计划”的基础上,NTU 又加入了一项面向全校的新计划——“领导力计划”(LEAD@NTU Programme),不仅为学生提供领导力培训,还为教职人员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培训。如此深厚的基础使得新跨学科课程不是“无根之水”,不是突如其来的新生事物,而是一种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循序渐进的产物,这能够大大提高师生对新跨学科课程的接受度、包容度,有利于日后大面积推广与实施。

3. 突出协作与体验,确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NTU 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学生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自主学习,而后在课堂以跨学科小组的形式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来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在课外借助校内外机构或平台获得参与研究、工作实习的机会,加入更加成熟的跨学科团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与巩固先前习得的内容,从而形成跨学科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协作与体验是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这也是与传统课程的明显区别。 尤其在协作方面,NTU 鼓励学生积极拓展学科视野,开设的许多专业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此学生的专业背景相对丰富多样,授课老师也会形成跨学科、跨学院的团队,并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技术,这些使得学生在协作过程中能体会到明显的跨学科效果。 而且,不仅是学生之间形成合作团队,教师与学生、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等都可以通过实验室、机构与平台建立密切而长久的伙伴关系,最终促成了学科与学科的整合、学科与行业的联动。

4. 资源配备完善,保障可持续发展

课程的实施通常需要充足的硬件、软件资源支持。 NTU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在校园基础设施方面已经走在前列,而且根据其2025 战略的规划,NTU 还会不断革新各项设施以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除此之外,辅助跨学科课程的研究机构、实验室、实习对接企业等量多且质优,本科生的选择范围十分广泛。 软件资源主要体现在强大的师资力量方面。 自建校以来,NTU 始终把师资置于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招聘环节注重考察教育背景、专业领域影响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等,对于特定的学科方向还会关注对方的企业经历,而在后续的任职期间也会通过系统的培育体系鼓励教师发展。 这些措施使得NTU 的教师来源多样、素质优秀,进而有利于保障跨学科课程发挥理想的育人效果。

(二)NTU 跨学科课程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通过了解NTU 跨学科课程的制订背景、规划内容和特点,结合我国高校跨学科课程的建设现状,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第一,明确跨学科教育和多学科教育的区别,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 NTU 特别强调,新开设的跨学科课程是建立在以往多学科课程成功的基础之上,由此可以看出,NTU 是对多学科与跨学科做了一定区分的。 虽然类型多样的课程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但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少能产生融会贯通的感受,NTU 认识到这一点后对课程做了重大修订,开始探索更深层次的跨学科课程与跨学科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就存在此类问题,即对跨学科教育和多学科教育认识模糊。我国高校现行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双学位教育和大类培养,但是双学位教育缺乏学科的整合过程,大类培养导致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广博却浅显[19],同样只能获得缺乏联系的知识。 因此,双学位教育与大类培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教育,它们还停留在多学科教育的层面。 我国高校需要明确两者的区别,对于学校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范围的框定,如此才能在探索跨学科教育时保持清晰的思路,准确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以及寻求如何向跨学科教育转变的路径与方法,比如思考双学位教育应当怎样在实质上实现与强化跨学科的特性。

第二,评估学校实力与基础,构建既符合需求又彰显特色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跨学科是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流行的改革方向,但是高校不可盲目跟风,需要客观评估自身实力与基础。 教育部从2017 年开始,积极推进实施新工科建设,跨学科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都开始探索跨学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与模式,尤其是针对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等热门领域。 但是,每所高校在优势学科、师资力量、区域资源等方面的情况不同,如果不顾实情只追求当下热点,建设跨学科课程只会成为学校的一大负担,无法体现学校特色,更无法为学校实力增值。 因此,我国高校在前期规划跨学科课程时就需要做好全面的评估,尤其需要根据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分析学校可开设的、可承担的、可创新的跨学科课程,同时要注意所在区域或合作伙伴的需求与特色。 通常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需要满足当地发展需求从而带动就业、促进经济跃升,所以也可以针对当地的产业特色、发展目标来设计跨学科课程,如此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与支持,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也有利于打造品牌学科,形成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实现资源匹配与共享,保障体验式协作学习。 NTU 希望通过新跨学科课程为学生带来与以往不同的学习体验,即加深协作程度,提供大量的体验机会。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NTU 的这个做法。 在协作方面,虽然许多高校在专业授课时都会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但多数是单一专业的学生组合,有时即使有不同专业的学生,也由于多种原因未达到跨学科的效果。 高校在教学环节需要探索有效的跨学科协作方式,可以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为合作小组选取合适的问题或项目,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提出解决路径或呈现项目成果。 当然,这无疑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因此高校还需要引入外部优秀师资,并提升校内教师的跨学科素养,为跨学科课程组建相应的跨学科教学队伍。 在体验方面,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研究或实习中感受与应用跨学科知识和技能,高校需要提供实验室、研究机构的实践机会,必要时还可能要设立新机构与更新设施,同时设立一个促进资源共享的平台,形成一张透明而发达的合作网,加深与企业的协同程度,后续便利学生的实习,还有利于共同创设行业相关的模块化课程。

NTU 为本科生开设的新跨学科课程是一次新的探索,它的实践成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我国高校可以从这所世界一流大学汲取优秀的经验。 近年来,对“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话题热议都表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转型。 虽然跨学科已是世界公认的趋势与改革方向,但是实现过程中存在着重重阻碍。我国高校的跨学科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跨学科教育都面临诸多问题,如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不科学、体制机制保障不完善等等。 为了培养满足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跨学科人才,我国高校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融合国际潮流与本土要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而又适合各自校情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注释:

①选择该课程的学生需完成两个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符合要求后将获得一个学士学位。

②选择该课程的学生需完成两个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符合要求后将获得两个学士学位。

③选择该课程的学生需完成两个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符合要求后将获得第一专业的学士学位和第二专业的单独证书。

④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将学习与其专业领域不同的知识与技能,该课程的合格结果只显示在成绩单上,不获得学士学位或单独证书。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