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绢人:用绢纱塑成别样的惊艳
2022-06-29李盛
□本刊记者 李盛
北京绢人,又名绢塑,是绢的一种软变形工艺。它以铅丝为骨骼、棉花纸絮为血肉、绢纱为肌肤、真丝为秀发、彩绘丝绸为服装,塑制而成玩偶,是我国民间源远流长的手工技艺,至今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绢人曾是王公贵族的玩物,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其制作精美,神态各异,色彩绚丽,风格高雅,被誉为“中国的芭比娃娃”。近几年,经过不断保护传承创新,成为“北京礼物” 中最具魅力的一个代表。
几起几落的北京绢人
绢人作为一种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沙楚墓中,就曾挖掘出木雕精细、眉目如生、身着丝绢衣服的木俑。《东京梦华录》 中也有北宋民间艺人“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 的记载。在20 世纪初,我国各地还有过生日的人家,用细丝面条盘绕成大桃,在桃顶插置以绢绸纱纸塑绘结扎的老寿星、麻姑献瑞等喜庆礼品,这些也是绢人。之后因为各种原因,绢人制作技艺逐渐失传。
北京绢人的重生与一次展览有关。1954 年9 月,印度筹备世界玩偶展览,邀请包括我国在内的40 多个国家提供艺术作品。当时的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在社会上遍寻也找不到做美术人形的艺人,遂请求全国妇联予以协助。经过研究,全国妇联将这件事委托给了葛敬安、李佩芬、杜崇朴等几位工艺美术工作者。她们通过查看史料、请教老工艺美术家,最终以绡、绫、绸、缎为原料,试制成了栩栩如生的美术人形,送往国外参展时也获得巨大成功。随后,北京绢人作为一种恢复的软雕塑工艺美术传承至今,该项目已入选北京市非遗名录。
1955 年,“北京绢人” 第一代传承者葛敬安大师带领几位工艺美术家在京成立了“美术人形研究小组”,成功制作了以古代仕女为题材的作品。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几年间,她们的作品多次被当做国礼送给外国首脑,国际订单也纷至沓来。“美术人形研究小组”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北京美术人形厂,生意兴隆。这几年由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老艺人们对这一古老工艺难以割舍的情怀,一些传承人仍以创办工作室和制作厂的形式坚守着这门老手艺。
以执著坚守传统技艺
现今依然从事北京绢人制作的传承人,大多由第二代、第三代传人组成。他们是几十年来北京绢人发展史的亲历者,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如第二代传承人中的齐聪颖。1962 年,齐聪颖作为具有美术基础的应届毕业生被分配至“美术人形研究小组”,在葛敬安的亲自指导下,练就了精湛的技艺。齐聪颖见证了北京绢人几十年的兴衰,在鼎盛时期她为外宾制作绢人礼品,衰落时期她也没放下绢人工艺另谋生路,而是依旧以纯手工创作、制作着绢人。
齐聪颖家中摆放了许多精心创作的绢人:穆桂英、四臂观音、窦仙童……多是京剧、民间小说里的人物。据她介绍,传统的绢人技艺需要十道大工序和数十道小工序,包括雕塑头模、糊头、塑体型、服装(彩画)、组装等。
做绢人之前先要确定人物外形,也就是找到参照物。例如古代仕女图中的宫廷女子、京剧作品中的生旦净末丑等不同人物形象。齐聪颖说,制作一个绢人需要1 个月左右,可“功夫在诗外”,做绢人之前工匠需要对人物原型甚至人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有充分了解。“困难从来都不是手工活,而是制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是否到位。”
首道工序是雕塑头模,需要制作者有整体意识,对作品有独特理解。“做好石膏头模需要一周左右,之后还要不断调整。”
第二步是糊头,也就是用绢纱把头模包裹起来。“传统绢人手艺要求必须包3 层纺织品,先用糨糊粘好两层优质针织品和丝织品,然后再用乳胶固定好最后一层绢。” 最外层的绢上还需要用毛笔画上眉眼、腮红等,这是绢人“芙蓉如面柳如眉” 的关键。齐聪颖拉开抽屉,里面整齐摆放着许多不同颜色的染料和油烟墨。
最让人称奇的是绢人的头饰:“窦仙童” 头戴的小头盔,直径和高各只有8 厘米,上面竟插有50 多根晶莹剔透的珠串。齐聪颖说,做好头饰的秘诀在于“掐丝”,一根根富有弹性的捻丝在工匠的巧手中千变万化,与头盔、服饰等融为一体。
手部和体型的制作也是绢人制作的两大难点。铅丝作手骨,铁丝作脊柱和四肢,躯干部分还需要先用纸巾包裹骨架,再以棉花、针织品等完成外层包装,步骤缺一不可。仔细端详,绢人手掌上竟还有小巧玲珑的绢制“手套”,并点缀以扳指、指甲油等细节——这正是齐聪颖的道具功夫。环视她的工作室,各色小扇子、小篮子精巧细致,全为手工制作,极为用心。
最后,便是将人物躯体、手臂、头部组装起来,穿好衣服,戴好发饰,配上道具。这组装造型的步骤,是将之前所有绢人“零部件” 化零为整的决定性步骤。
如今74 岁的齐聪颖每天仍在钻研绢人制作的新技法。“我想继续突破创新,做出一些外国的艺术人物和现代人物。” 她还致力于绢人制作教学,让这项技艺永远传承下去。
传授技艺遇尴尬
齐聪颖告诉记者,1993 年退休之后,时间充裕了,想法也多了。她觉得,绢人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老依靠旧样子生存。
想到哪儿,做到哪儿。于是,齐聪颖开始在绢人工艺上大胆创新,这便是绢人作品《王宝钏》,将京剧绢人与京剧国粹艺术融为一体,作品鲜明地体现出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传统绢人也曾涉及到凤冠,便仅是用针织品糊成半拉帽壳,比较简单,就是一面的凤形。《王宝钏》 独创之处在于,凤冠按京剧舞台凤冠的结构,完全用亮金丝编制,且凤有头,有身,有尾巴,立体感极强。
此作品叫绝之处,还在于绢人戏服上的“赛绣”。绢人衣装,乃按照梅兰芳出演王宝钏时的戏服制作,以早期式样行龙女蟒制成,近世已不多见;另因绢人服装的面积小,刺绣显笨拙,便出现了“赛绣” 这一北京绢人独有的技法。
何谓赛绣?远看似绣,实则为画,若非明言,多有不辨者,且画工繁重,先打底样画稿,十数次定型;之后,描绘、填色、描金。用清漆调金粉成膏状,卷到玻璃纸中捏着画,如同蛋糕挤花技法,自然阴干成为彩画,俗称“赛绣”。
齐聪颖介绍说,此为葛敬安始创。彩画最初之时,是用清漆调碳精粉成油,然后往画稿上撒金粉,用毛笔扫匀,油干之后,再用毛笔把金粉掸干净。当时金粉500 元一斤,须从国外进口,掸净金粉之法,浪费甚多。
此后,葛敬安费心钻研,转而使用清漆调金粉。经过特殊技术处理之后,且不易掉色,更显色彩艳丽,充分体现出皇家高雅、华贵的气派,“赛绣” 一技从此扬名。
扬名虽在,绢人艺术却逐渐成凋零之势。自1967 年工厂解散之后,北京绢人便没有了专门生产的工厂,绢人的制作生产无法得到保证。齐聪颖说:“现代社会的发展也给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加之绢人制作成本高、工效低等原因,绢人的经济效益并不好,学习绢人制作的人极少,现在来学的也仅仅是出于个人的业余喜好。目前,真正以传统绢人制作工艺流程制作精品绢人的人,更加寥寥无几,绢人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一身绝技在身的齐聪颖,从2007 年开始收徒弟,许多人却学至半道便退却,认为手艺不如其他工作来钱快。到现在,仅有张彧、刘鹏、何梅三个徒弟坚持了下来。她有些感伤,说:“我的很多事,因为绢人都能放下。可以说,绢人是我精神上的支撑,是我的第二生命。但是,对于绢人的保护与传承,我现在挺尴尬的,人也老了,想教,没人学。以后的时间,我只能在家里多做点各个品种的绢人,给后来人多提供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