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影响因素探究

2022-06-29周硕罗小杰唐铖黄宇翔

消费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因素

周硕 罗小杰 唐铖 黄宇翔

吉林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后疫情时期来临,生活秩序和就业环境逐步恢复,疫情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疫情时期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爆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的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世界现代化城市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人才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施城市人才发展结构战略,构筑人才高地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疫情发生后,由于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城市运行受到强烈打击,各地政府终于意识到城市的人才结构对于城市免疫力的影响程度,可以说,城市的人才结构决定了城市免疫力,于是,各地政府不仅仅局限于高等人才的引进,各地人才政府调整了各个层次的人才吸引政策,接收各个程度、各个层次的人才,给予按照层次不同设置的人才补助、落户补贴、租房补贴、落户政策、安家费等。努力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调整人才结构至最优。

后疫情时期,国家人才方针实时调整,各地为促进经济繁荣,出台了最新的人才扶持政策,而同时,国家为了促进我国落后地域的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扶持计划,例如“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反观在疫情影响下,人才资源市场活跃度明显下降,而通过新冠疫情的爆发,各地政府也发现城市的人才结构决定了城市面对突发公众事件的免疫力程度,于是,修改了新的人才引进政策,如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相较于疫情前,开放了落户限制,提高了落户就业人才补贴;南京、郑州石家庄等地根据学历水平给予房租补贴、购房补贴。在当今中国,研究就业人口的流动及就业人才走向对于我国政府及各当地人才政府实时调整就业政策、进行就业指导、实施人才引进工作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那后疫情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地域影响有多大呢?影响因素有哪些方面呢?这就成为社会及政府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评述

(一)对于新冠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李春玲(2020)较为全面的从就业压力,心理压力等方面研究了新冠疫情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认为疫情影响更多大学生选择中小城市,提出“因势利导推动应届毕业生基层就业趋势,促进人才流动和区域平衡发展”。陈建帮(2020)提出对大学生就业引导工作的思考,认为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降低择业要求,“先就业再择业”。岳昌君(2020)梳理了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此次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张美玲,赵子涵冰(2020)对比2019年末的新冠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并根据政府当时对后非典时期做出的举措提出了“1234”改进工作新模式。侯文哲(2020)注重于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就业能力与就业预期三方面,认为“95后”大学生因为时代问题心理素质,就业能力较低,就业预期过高,疫情冲击只是一个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李春阳,毕会娜(2020)从区域考虑到疫情对不同区域大学生的冲击力度不同,认为疫情使结构性失业更加突出,建议高校设立新科研助理岗位。

(二)对于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的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是研究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与特征,而对其就业地区选择因素的研究不是很多。武毅英等(2013)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从城乡、区域和行业三个方面分割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问题,认为制度性分割是流动不均衡的主因。黄艳等(2013)同样认为在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下,要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自由流动受限的壁垒,需要政府一方面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和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马莉萍,潘昆峰(2013)利用logit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生源地、院校地和就业地三者关系的差异。何仲禹,翟国方(2015)以城市类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logit模型得出选择就业地时,职业发展机遇和家庭因素是最重要的,而地区特质和其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小。赵晶晶(2016)基于空间流动网络视角定量测度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强度。马莉萍,刘彦林(2018)研究了在代际流动中大学教育的作用,表明大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向上流动。邓峰和郭建如(2020)通过多层线性交互分类模型,得出了各地区生源毕业生的五种就业流动路径,研究表明各地区之间的高校毕业生流动是多向流动的复杂关系。

(三)综合评述

对高校毕业生流向的研究一直是学者所关注的方向,大部分学者主要以高校毕业生的流动为主体进行研究,研究模型较为多样。但是由本研究小组的信息收集调查表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较少,根据中国知网数据,2000年至2020年间关于毕业生流向的文献年均产出数量为8.25篇。提出应对毕业生流动不均衡的措施方法大致相同,以理论为主。并且在对影响毕业生对就业城市的因素研究还不够深入。

新冠肺炎疫情从突发到现在,国内情况已经得到控制,之前人们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而从学术视角深入分析这一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还只是刚开始。本研究小组发现学者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状态及特征的研究较少,提出的应对措施理论性更强,例如在面对后疫情时期择业难的问题,学者多建议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确没有详细提出就业后如何再择业。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对全国的各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一共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乡的基本情况、疫情对就业观点的影响程度、个人期望就业情况等部分,问卷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一共收集到了457份问卷,有效问卷457份,其中共有男性279名,占比61.05%,共有女性178名,占比38.95%。如表一,调研对象基本包括小学及以下、初中、普高/中专/技校/职高、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学生人群,基本符合全国调研学生对象分布。

表一 调研对象学历分布表

(二)变量选择

1.因变量

学生的就业区域(或倾向的区域)是我们调查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一个现实的选择行为,为了有效的反映出疫情前后学生就业的选择地域的选择因素,本研究聚焦于疫情前后影响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的各种因素。学生的就业区域(或趋向的区域)包括了全国的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没有考虑过。将没有考虑过赋值为0,西部地区赋值为1,东北地区赋值为2,西部地区赋值为3,东部地区赋值为4。

2.自变量

问卷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自变量:自身及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家人对就业对象的选择、疫情发生后,是否影响对于离家乡远近的选择;学校因主要是包括高校所在层次、高校所在地域、高校就业推荐;社会因素主要是包括城市的影响因素、国家政策的影响因素、就业风险。

(三)效度检验

问卷效度可以采用 KMO 和 Bartlett 值来检验问卷数据是否具有有效性,通过SPSS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后如下图。KMO 值为0.911,大于 0.7,这代表问卷数据的充足度比较高,适合对其采用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370.033,显著水平为0.000<0.01,表示各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自身以及家庭因素

通过对性别与家人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疫情发生后,有影响您对于就业城市距离家乡远近的考虑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二 分类汇总分析结果表

通过对性别以及您选择一座城市最看重的因素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表3:

表三 性别以及选择城市最看重的因素交叉结果分析表

(二)学校因素

利用相关分析去研究“您愿意在高校所在地就业吗和您所在高校的院校层次”“您高校所在的地域为”“疫情后,您会更加愿意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及就业推荐吗”共3项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Kendall相关系数去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具体分析可知:

您愿意在高校所在地就业吗和您所在高校的院校层次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095,接近于0,并且p值为0.126>0.05,因而说明您愿意在高校所在地就业吗和您所在高校的院校层次之间并没有相关关系。您愿意在高校所在地就业吗和您高校所在的地域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162,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您愿意在高校所在地就业吗和您高校所在的地域为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您愿意在高校所在地就业吗和疫情后,您会更加愿意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及就业推荐吗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191,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您愿意在高校所在地就业吗和疫情后,您会更加愿意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及就业推荐吗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社会因素

1.城市影响因素

如下图,通过对城市吸引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成分矩阵分析:

图一 城市吸引力成分矩阵分析表

城市吸引力=0.241*政策支持+0.346环境水平+0.408*房价水平+0.542*生活节奏+0.392*薪酬待遇+0.681*消费水平+0.520*幸福指数+0.711*社保水平

2.国家政策

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去研究对于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您对此是否愿意参与分别和对于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您对此是否了解共1项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去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

表五 Spearman相关分析表

具体分析可知: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309,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对于各个变量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风险

模型公式为:疫情催生了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您会更愿意向这些新兴领域发展吗=1.380 +0.254*疫情后,是否会让您对于就业风险更加避让+0.224*您的性别:模型R方值为0.080,意味着疫情后,是否会让您对于就业风险更加避让,您的性别:可以解释疫情催生了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您会更愿意向这些新兴领域发展吗的8.0%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11.225,p=0.000<0.05),也即说明疫情后,是否会让您对于就业风险更加避让,您的性别:至少一项会对疫情催生了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您会更愿意向这些新兴领域发展吗产生影响关系,另外,针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发现,模型中VIF值全部均小于5,意味着不存在着共线性问题;并且D-W值在数字2附近,因而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样本数据之间并没有关联关系,模型较好。

表六 线性回归分析表

4.疫情发生后

如下图,建立疫情发生前后,对于您的就业选择状况影响因素成分矩阵:

图二 疫情对就业选择成分矩阵

疫情对就业影响=0.748*就业适应区域影响+0.856薪资水平影响+0.835*就业率影响

如下图,建立疫情前后感情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成分矩阵:

图三 疫情中感情对就业选择成分矩阵

疫情中感情对就业影响=0.761*家乡影响+0.616*高校影响+0.760*家人、恋人影响:

如下图,建立疫情发生前后城市的相关水平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成分矩阵

图3中每个单元格负责预测边界框的置信度c及边界框。边界框的大小可以由向量(bx,by,bw,bh)来表示;边界框的中心坐标(bx,by)代表相对于每个单元格左上角顶点坐标的偏移量,其大小是相对于单元格的比例。(bw,bh)是边界框的宽与高,其数值是相较于整个输入图片的宽和高大小。采用sigmoid函数处理偏移量,将边界框的中心点位置约束在当前单元格中,根据边界框预测的偏移量(tx,ty,tw,th),由式(1)~式(4)可计算出边界框相对于整张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图四 疫情对就业选择成分矩阵

疫情对就业的影响=0.745*疫情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0.699*疫情催生的新兴产业+0.757*就业风险+0.732*薪资待遇及职业发展趋势。

五、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研究基于对全国各所高校学生的457份调查数据,用线性回归与kendalls相关系数模型分析了疫情前后对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无论性别、学历还专业,都更加重视就业区域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发展前景,说明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以后的发展状况。

第二,在学校因素方面,高校所在地域对大学生选择未来就业区域有显著影响,并且在疫情后,大学生也更愿意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及推荐。

第三,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时,在城市吸引力方面,社保水平影响最大,其次是消费水平,影响最小的是政策支持。

第四,疫情发生后,大学生一边愿意向疫情催生出的新兴领域发展,其中女生占比更多,一边对就业风险更加避让。相比较下,避让就业风险的比例要略大于想要在新兴领域发展的比例。

第五,疫情对就业影响明显,其中在就业情况、考虑就业城市家乡之间的远近、人才政策改进、人才补贴政策四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启示

综上,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及就业地域选择影响明显,大学生普遍都非常重视就业城市的机遇和发展前景,其中薪酬待遇、房价水平等皆是影响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总之,各地在引进人才,增加城市竞争力方面,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真实需求,进一步优化政策。因此,国家如何指导大学生正确形成就业观,地方如何有针对的制定引进人才就业的政策,采取吸引人才的措施,大学生如何以客观、理性的方式接收疫情相关的信息,并结合自身优势和职业发展规划合理选择都非常重要。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国家出台宏观政策,增加大学生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增加国企、事业单位、政府等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应扩大针对大学生的选调招考规模,提高高校毕业生在国考招考中的比例。能够吸引追求低就业风险的大学生就业。

第二,地方可以根据大学生需求与当地特色,制定合适的人才吸引政策。支持当地特色企业,重点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提高其抗压能力、增强其稳定性,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多元化选择。重视社保水平,落实大学生在当地就业的各种优惠帮扶政策,当地政府要推出支持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调控传统产业与新兴企业之间的平衡,尽可能减少社会环境变化对人才带来的压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第三,建立权威真实,清晰明了的信息发布平台。疫情发生后,各地均有推出或改进相关人才引进政策,这一方面的政策信息众多。政府可以针对人才需求建立清晰明了,全面具体的信息发布平台,不止为大学生提供当地就业信息,就业福利,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当地的生活信息,如当地环境、消费水平、房价水平、医疗条件等或者发布一些将要实施的政策,在体现城市吸引力的同时,让大学生充分接收消息,全面考虑,进行就业城市选择。

第四,当地政府在进行大学生人才引进计划的同时,也应该从大学生的家庭方面考虑。疫情发生后,常出现因为地方疫情防控要求或是公司要求出现“难回家,回家难”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城市选择时,更加注重与家乡、家人、爱人的距离,更加注重在居住地就业,在就业地落户的情况。地方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能力尽可能提供人才及家属落户政策,在税收、房价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第五,注重疫情后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帮助。如果学校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帮助大学生掌握准确获取就业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就可以较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疫情对就业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尽可能在学校设立就业心理指导咨询办公室,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迷茫时提出意见,缓解就业选择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因素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解石三大因素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