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舟船雕刻的独特艺术魅力
2022-06-29朱宇南通市朱宇雕刻艺术馆
朱宇 南通市朱宇雕刻艺术馆
一、红木舟船雕刻
木雕产生于人类生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类审美的不断发展,木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同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木雕衍生出了各式各样、各有特色的木雕类别。红木雕刻历史久远,自明代开始就形成了造型简练、线条挺括、做工精良的独特风格。红木雕刻的使用材料多样,但都呈现红褐色,诸如紫檀、乌檀、花梨木、乌木、酸枝木、鸡翅木等,即使色泽差异不大,但不同的材质在艺术表现上仍然会呈现不同的效果,经历的长久的沉淀和优胜劣汰,红木雕刻在如今仍有未知的发展空间等待我们去挖掘。
俗话说,技不离艺,艺不离技。红木雕刻作为手工造物艺术的一种,自然也脱离不了技艺的加持。笔者自从从事雕刻技艺的学习开始,一直秉持着精益求精的雕刻原则,怀揣着对艺术的追求之情,经过不懈努力和反复练习雕刻,才得以成就一双众多技艺傍身的手,已熟练掌握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多种技法。
红木舟船雕刻是舟船表达的一种新的形式,舟船早已不再局限于舟船本身,更主要的是意象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利用红木雕刻作为载体,不仅是舟船文化的延续,更是红木雕刻的一种新思路。
二、红木舟船雕刻的艺术魅力
(一)细致入微的雕刻技法
红木舟船雕刻当中的技法与红木雕刻的技法相差不大,立体圆雕、浮雕、镂空雕等这些基本技法的运用十分常见。艺术品当中展现在观赏者眼前的木雕船舶包含最基本的窗扇、船舱、船桨、船身、船帆等等多种船舶结构以及他们表面的纹样,是一项讲求精雕细刻、形体逼真生动的工艺。立体圆雕和浮雕在细节的处理上,更加注重装饰性,利用立体圆雕船舶的整体和局部进行多角度雕刻,提升立体感,为作品的生动逼真感奠定了基调;利用浮雕将线与面有机结合,用以处理人物的五官、头发、胡须、衣着的顺势走向以及船舶窗扇、亭台等各个细节,成品效果十分精美巧妙。
舟船雕刻有别于其他木雕是因为艺术家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舟船雕刻时,要采用木质坚硬的材料,红木、黄杨木和柏木是舟船雕刻的首选木材,此外木材独特的色泽也为船舶增添了一分艺术气息。在进行雕刻时,舟船雕刻也不仅仅局限于木雕原有的雕刻手法,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良,涌现除了舟船雕刻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艺:镂空精梭和精工制模。镂空精梭将传统的单面梭改良,延伸出单面梭和双面梭;花纹的宽度要求在1毫米以内,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对于创作者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不仅要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在创作过程当中也要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手稳、心静、眼明,就连呼吸都不能紊乱,在这样的前提下镂空的花纹才能够细致入微、清晰匀称;船舶上的栏杆处、楼阁亭台以及窗扇等多个细节正需要这样才能达到精巧细腻、玲珑剔透的效果,远观细致,近观又不失立体美感。优秀的木雕艺人不仅仅能够把细节处理的精妙绝伦,还能够很好地把握好整体效果。制作船舶还需根据不同的船舶造型,设计出不同风格的零部件,其工艺严谨,要求也极高,讲究方圆规矩并且能够完美衔接,自由拆卸组装。
就拿笔者创作的《九龙宝舟》来说,长3.18米、宽0.6米、高1.3米的紫檀木舟船雕刻作品。舟体两侧各有四条小龙,分别依附在舟体两侧,虽不是主体,但精细浮雕的刻画并没有让小龙成为一处不重要的附属,对于船体和整体气势的刻画,细致富有动态的小龙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舟上的宫殿、亭台从前到后共有88个房间、398根廊柱以及悬挂于每个屋檐角的212只木铃,所有的栏杆、门窗、台阶和其他位置都有仔细雕琢的精美图案,舟上布置的大大小小的旗帜,这些旗帜随风飘舞,与前行的龙舟一样威风凛凛,整体气势恢宏、激荡人心。《九龙宝舟》耗时最长,上层建筑群做工复杂、手法多样,小小的建筑既要控制力度还要保证效果,为了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它基本涵盖了所有家具创作和雕刻手法,既有传统家具的榫卯、打磨、镶嵌工艺,还有不同的雕刻手法。多种技术手法的完美高度结合,是笔者在古代建筑和船海之中不断学习的成果。
(二)丰富多样的雕刻题材
对于红木舟船的雕刻,当然与舟船不相离。生在江河之畔,笔者对舟船和舟船承载的文化精神的探索热度不减,一边浏览图集、查阅各种资料,一边深入民间考察,以此来丰富自己,以便更好的创作。舟船是传统的水上工具,因种类繁多而千变万化。独木舟轻盈小巧,楼船体态巍然。在古时,有作战指挥军队的楼船,楼船的甲板上层建筑形如陆地上的高楼,在辽阔的水面上,好像一座高楼平地而起,宏伟巨大。楼船底尖上阔,船高首宽,两侧还带有护板,既可远攻亦可近战,常常是作战船队的主力舰,但也正因楼船过于高大的缘故,在内河当中就显得笨重一些。楼船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了汉代发展兴盛起来,从帆技术的首次出现和使用,到船尾舵的使用,楼船的制作和使用可以说是汉代造船技术的集大成者,这一点在郑和宝船当中就深有体现。楼船也作游船之用,楼船高大广袤,排场华丽壮观,再加上歌舞伴奏,曲乐和鸣,简直叫人惊叹不已。
按照中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国船舶通常分为平底船和尖底船,平底船以沙船为代表,多见于北方内河以及沿海多浅滩积沙之处;尖底船则包括福船、广船、浙船,以福船为典型,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宝船就是福船;这类船只多活跃在南方海域,因其船型的特色,无论是在水深浪急处还是在多礁一带都能够平稳地航行。广船虽与福船体积相当,但首尖体长,上宽下窄,整体呈线性,船体上方还悬挂着庞大的船帆,毫不夸张地说,广船的船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因此更能抵抗海域强风,更适合远航。沙船底平头方,是我国最古老的船型;除了船型上明显的特征之外,沙船上还设有“太平篮”,太平篮其实就是装有石头的竹篮,其作用就是风浪大时,在船体适当的位置下沉悬于水中,减少船体的摇晃保证平稳。鸟船又叫称“绿眉毛”,鸟船借鉴了海鸟的形体,因外观酷似海鸟而称之为“鸟船”,鸟船身长体长、催橹两枝、有风扬帆、无缝摇橹,鸟船的船身虽然庞大,但其速度却能够与沙船并驾齐驱,近海是它的主战场。
民船大多是板篷式结构,如客船、货船、渔船等等。这些民船造型优美、线条顺滑、底平且吃水浅,在内河行驶民船是首选,客船无论在古代还是近代亦或是现代都很常见,有许多传统的船型在如今观光旅游或是用以追忆经典时也十分盛行;乌篷船、白篷船和乌篷脚划船是绍兴水上三绝,它们均是小型客船,体小性活、结构灵巧而形式迅速;板篷式民船旧时为豪门贵族和大户人家用以收租放债、游欢作乐、串门做客等多种用途,也供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划拳喝酒所用;这种船船篷高大,人在舱中还可直立。板篷式民船不仅注重实用性,讲究工具的效用发挥,还兼顾艺术性的开展,一些民船构造精致合理,扶梯、屏扇、椅子、睡铺等样样不少,纹样图案也都有讲究。
红木舟船雕刻不只为了将船舶复刻出来,它更偏重的是艺术的展现。对于红木舟船雕刻更倾向的是情意的表达,“船”在古汉语中常称作“舟”,与西方船所具有的神学意义不同的是,中国的舟往往展现的是一个世俗化的人间世界,在诗词歌赋中被高频率的应用,云雾缭绕的水景、淳厚简朴的民风、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怀才不遇的官场失意或者是将一叶孤舟当作有独立意识的人,自由自在存在于天地之间,是诗词歌赋之中常见的与舟有关的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当中,舟早已不是一个载人载物的客体,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介质出现,一处枝繁叶茂的庭院、一道淳朴的渔农场景或者是一个伟人的真实再现,舟船存在的意义在于传达。因此这也就能够成为一个题材刻画的方向,不同的形态、装饰以及细节,传达出的意象也就不同。
(三)美轮美奂的造型特征
所有船舶的大体构造其实都是受到自然启发的,漂浮的树叶、畅游的小鱼、飞速运动的海燕水鸟皆是创作者们思考的对象。古代哲学上总是讲,愈是剧烈的毒物,距其不远处一定有与它相生相克的东西;广袤的江海之上总是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危险,但又不乏生命和活力的印记,古人在运用仿生学制作船舶时,有时生动形象、有时抽象实用,但总之都源于自然。龙舟可以说是最直观形象的仿生船了,既有龙的运动姿态和形象又不失舟作为水上工具的功用,龙舟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的龙文化,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上的价值重大,我想,红木舟船雕刻对此也是一种传承和保护的方式。再者,还有鸟船,但从名称上讲就知道它像鸟。鸟船承载着沿海临河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期盼自己能够像飞鸟一样畅行在江海之中。
依水而生,劳动人民把江海当作家,把船作为自己歇息生活的场所,因此也会将船设计成适宜居住的“房子”,参照陆地上的建筑,有简易宽敞的板篷式民船,也有高大气派的宫殿式楼船;无论大小高低、无论贫富贵贱,这样的水上建筑却总不缺少必要的家具,这既是生活歇息的场所也是游玩赏景的独特位置。纵观社会文化的发展,船只是永远活跃在所有人眼中的东西,诗人借船抒情、游人乘船赏景、渔民撑船捕鱼,一幅幅淳朴的景色总是惹人驻足欣赏。
中国古代船舶的造型设计贯穿着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古人常常讲究对称和谐,在对于船舶的制作上也是如此,采用中轴对称式设计,讲究实面与虚面的运用和轻重的分布,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代表着稳定与安全。造型与环境的和谐,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人文特色,因而船舶的制作也因人而异、因环境而有差异,古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船舶发挥最大的功用,如今运用在雕刻当中更讲究气氛和主题的的渲染,情景交融,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舟船雕刻不仅仅是将古代船舶的造型复现,也是文化和美好愿景的传承和表达。笔者创作的《鱼鹰船》、《渔家乐》这两件作品皆是以捕鱼为主题,一翁一鸟、一翁一童,捕鱼的画面活灵活现,一个个简单的道具将农闲生活刻画的淋漓尽致,美好的生活愿景自然浮现出来。
(四)意蕴浓厚的文化气息
红木舟船雕刻饱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化气息有因地域而生、有因传统积淀而不断持续。红木舟船雕刻作品首先让人们感受到的是浓郁的舟船精神文化。舟船文化是人们在舟船活动中产生的集体认同的观念、情感和意识等的精神信息系统。
其实提到“船”,大家都不免会想到嘉兴湖上的红船,那代表着火种和希望。嘉兴南湖是党诞生的地方,红船精神是党的精神根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救亡图存之路的创新精神,代表着坚定的理性和信念,这样的红船精神是永生不息的。
与舟船有关的还有龙舟文化,龙舟文化是古代龙文化的延伸,无论是位高权重的统治者还是普通劳动人民,都对龙文化有着特殊的敬仰,在漫长的演变当中,逐渐有了龙舟这样具象的实体。每逢端午,许多地方都举行赛龙舟的活动,龙舟活动是传统的比赛模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沉淀,早已形成了一种盛行的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原动力。龙舟文化体现了多方面的优秀性质,包容、团结一直是能够赢得龙舟比赛的关键。
除了这两种熟知的文化影响之外,中国舟船文化还渗透在其他多个方面,这在传统谚语之中就深有体现,同舟共济的“划桨”精神、敢于冒险的“闯滩”精神、吃苦耐劳的“拉纤”精神、趋吉避祸的纳福心愿,他们承载的不仅是丰富的造船技术和航海经验,更是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的深刻体现。
红木舟船雕刻的文化气息还来源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悟,在笔者自小生活的水上世界当中,渔船、客轮、货轮以及海军舰艇,这些船舶装载着历史,承载着友谊和幸福,是吉祥的象征。一翁一童,头戴斗笠、手拿船杆,在叶舟之上行驶在广袤的江河当中,安宁而又淳朴。
三、红木舟船雕刻的创作价值
舟船艺术创作不只笔者一人,对于红木和舟船雕刻的结合,笔者的创作灵感首先源于自身,源于对家乡的热爱;除了热爱之外,还得益于笔者的家国情怀,创作的荣誉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教育,笔者的《九龙宝舟》凝聚的是笔者对祖国蒸蒸日上、日益强大的发展态势充满自信和骄傲之情。2020年春节非同寻常,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大家都宅在家里。全国人民心系疫区,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逆行者们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笔者虽宅在家里,却时刻关注着疫情,致敬医护工作者的感情油然而发,便创作了作品《同舟共济》。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扬帆起航。因作者擅长制作舟船,而船又象征着无所畏惧,坚定方向,一帆风顺,故笔者用一条贴近生活的乌篷船作为作品的主体,取名“同舟共济”。寓意全国人民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共渡难关。船上满满的堆放着一些小木箱,小木箱上用文字表现了南通的逆行者们的勇敢,为一线捐赠的急需物资等。横幅上写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声。两只小燕子飞来,预示着即将春暖花开,表现出全国人民祈盼疫情赶快过去的美好心愿。让这艘承载着希望的船带我们驶向胜利的远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倒病毒,取得最终的胜利。
怀揣着对祖国的感恩和爱,笔者将自己投身到雕刻创作当中,红木雕刻和舟船文化这两者是伟大历史文明的产物,传承意味着永久,创新意味着新生,让红木舟船雕刻活起来是笔者的心愿,让传统活跃起来是所有艺术创作者的心声。
结语:红木舟船雕刻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精湛的技艺之上,更体现在雕刻形象之外的意蕴,赋予作品思想和灵魂是中国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这也说明红木雕刻的艺术魅力不局限于当下船舶雕刻的成就,未来的方向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加以探索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