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秋山玉的审美价值
2022-06-29周雁明尚艺明和玉雕工作室
周雁明 尚艺明和玉雕工作室
中国玉雕艺术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九千多年的漫长历程。各个历史时期玉文化与传世玉器珍品,都有永不磨灭的时代印记,也闪耀着地域文化与民族风情之光,是华夏文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春水秋山玉由中国玉文化与中原文化、北方草原民族文化完美融合而生。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观摩欣赏一件件春水秋山玉传世珍品,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人文习俗与审美情趣,更能从中解读与领悟春水秋山玉其丰富的文化蕴涵、艺术灵感与审美价值。
一、春水秋山玉历史渊源与演变传承
春水秋山玉,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辽金时期,是中国玉雕历史上极具特色的玉雕艺术表现形态。春水秋山玉在北方草原民族地区浓厚的草原游牧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其题材内容、器型形制、工艺技法、文化特色、审美取向等,与以往玉器琢制传统有极大的改变。春水秋山玉在元代也极其盛行,并传承于明清,其玉雕审美价值与艺术成就,对此后玉雕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春水秋山玉的渊源
在我国历史上的辽金时期,我国北方广袤草原上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主要以狩猎、游牧为生,并随季节气候四季变化随水草而迁徙。契丹人建立辽朝后,辽帝就有春、夏、秋、冬“四时捺钵”,游徙与巡视的惯例(“捺钵”指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长及水源供给情况而迁居,在所迁之地设有行营。“四时捺钵”包括“春水”、“ 夏凉”、“ 秋山”、“ 坐冬”,合称“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女真人统治北方草原后,虽没有再“四时捺钵”,但仍有春秋两季出巡狩猎的定制,将春秋两季“捺钵”典章化、制度化,并正式定名为“春水”、“秋山”。辽金的“捺钵”活动,为玉器雕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双鹿纹饰件 金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辽金时期,玉雕匠人以白玉和其他玉石品种为玉材,琢制了大量以春秋两季狩猎场景为题材的玉佩饰,以及其他形制的玉器,并通过不同渠道传于后世。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人们对辽金时期以春秋狩猎场景为题材的玉器,难以确认定位和其在中国玉雕历史上的应有地位。30多年前,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著名专家杨伯达先生对馆藏和考古发现的大量辽金玉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两赴东北实地考察,于1983年发表了其研究成果《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一文。经杨伯达先生考证,这一时期玉器上的海东青捕捉鹅雁、秋时入山猎鹿虎的图案,是表现“春捺钵”和“秋捺钵”的春秋狩猎场景,并将这类玉器正式称为“春水玉”和“秋山玉”。至此,这两类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玉器,有了明确的称谓与历史定位,其艺术风格文化特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玉石界的广泛关注。
(二)春水秋山玉的风格演变与传承
春水秋山玉发源于我国北方草原民族皇室活动,其表现主题为飞禽走兽,且多采用镂雕工艺。雏形于辽,完善于金,盛行于元,一脉相承。这主要是由于辽金元的地域文化、治玉理念和玉器功能、题材视角、表现主题和工艺技法等有很多共同或相近之处。辽金春水秋山玉的艺术表现风格,随着与中原文化融合和玉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改变。辽金早期的春水玉大多刻画海东青捕捉天鹅或大雁激烈搏斗的场景,画面“血腥”,至元代有了明显变化。春水秋山玉在元代更为流行,并由北方草原向南方延伸,题材图案更为丰富,并注重环境烘托与意境营造,玉器品类更加多样化。
春水玉饰 金 上海博物馆藏
春水秋山玉题材贴近生活,玉器图案画面视觉感强,也受到中原与南方文人雅士和玉雕匠师的喜爱。此类题材与特色的玉雕技艺,对明清的玉雕艺术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辽金早期的春水玉大多刻画海东青捕捉天鹅或大雁激烈搏斗的场景。辽金早期的秋山玉构图繁复,大多有惊险气氛的渲染。元代的秋山玉与春水玉紧张的强烈动感不同,虽仍以山林鹿虎为表现主题,但营造的却是宁静与祥和。为了凸显北方山林秋日的色彩美,元代秋山玉多采用和田玉子料的料红褐色皮壳,俏色巧雕秋林红叶和虎、鹿的皮毛,极具视觉美感。明朝初年此类题材的玉器图案趋于简约,画面隼与鹅或雁相处更为和谐,其视觉与寓意也变为吉祥喜乐与和谐美好。明代以后多简化为鹿或虎、石、叶“三物观秋”,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表现形式,为这一题材赋予了新形式、新寓意与艺术美感。并且这一趋势对明清玉雕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明朝子冈牌和清代的山子雕。明代治玉巨匠陆子冈的最大贡献,就是借鉴春水玉秋山玉的结构与艺术表现形式,以精湛的浮雕技艺创制了两面雕的玉牌,广受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并传承至今,使玉牌成为众多玉器品种中的“硬通货”之一。从辽金春水玉秋山玉到明代的子冈牌和清代山子雕;从当代的创意玉牌和山子雕精品,无论从题材与工艺,还是其寓意与意境,我们都能体悟到其中特有的文化诉求和时代审美。
二、春水秋山玉文化特色与表现技法
春水秋山玉是中国玉文化与草原文化相融合的玉雕艺术形式,其形成的文化背景与表现技法,与历史上其它时期或地域玉玉器的表现手法相比,既有鲜明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又有一脉相承的统一性与共融性,这在中国玉文化与玉雕历史上并不多见。研究春水秋山玉文化特色与玉雕艺术表现技法,可从中汲取诸如文化融合、题材创意、工艺与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等方面的文化与艺术营养。
(一)春水秋山玉文化研究的艺术价值
辽金早期春水玉
辽金玉器是中国玉雕与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水秋山玉是辽金时期玉文化的主要载体与标志。中国玉雕历史悠久,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古老、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工艺类型之一。古往今来,“玉”在中国是蕴涵极其丰富而又极其特殊的概念,它是自然界的物质,更具有文化属性。由玉石孕育的中华玉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以玉石为载体创造发展而成的中国玉雕,其工艺和艺术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进程。历经九千多年的孕育与创造、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技艺,并形成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与艺术风格,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历朝历代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玉雕匠师,用他们的智慧和技艺,从其他工艺和文化领域中吸取营养,融入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精华,创造了承载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世玉雕珍品。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玉雕历史上,玉雕艺术之花绚丽绽放,惊艳千秋。极具魅力的春水秋山玉,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
中国玉雕的历史是一部传承创新的发展史。辽金时期的春水秋山玉是中国玉雕融合传承创新发展进程中的一大亮点,春水秋山玉是辽金时期既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独特人文风情,又体现了中国宋代玉雕艺术的新题材、新工艺与新风采,在中国玉雕历史上有重要影响,极具研究价值。春水秋山玉的题材、器型、纹饰都有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具有显著的审美特征与文化艺术特色。研究春水秋山玉的文化创意、审美特征、艺术特色与雕琢技艺,对我们当代玉雕工作者传承中国玉文化精粹,树立正确的玉雕创作文化观,借鉴汲取玉文化与传统玉雕技艺精华,探索当代玉雕艺术传承、创新与发展,繁荣玉雕艺术创作有重要指导作用与文化艺术价值。
(二)春水秋山玉的文化特色
辽金玉器春水秋山玉最为显著的文化特色,是其文化的包容性与共融性,也就是玉雕艺术创作中的大文化观。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文化、艺术、经济繁荣,被国际上许多研究宋史的汉学家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宋代也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经历了“神玉”、“王玉”历史阶段之后,在宋代进入“民玉”时期。宋代玉器在汉唐玉器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且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将中国一脉相承的传统玉文化和艺术审美发展到空前的高度,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辽金玉器的发展繁荣。
辽金春水秋山玉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风格玉器,充分体现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情趣和与地域文化特色。宋代是一个多民族、多政权共处并存、相互对峙又相互融合的时代。两宋、辽、金都是中国宋代历史的一部分,辽、金玉文化受到中原传统玉文化和宋代玉器做工精良、题材广泛、现实主义和世俗化倾向的影响。北方辽金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沿袭了唐宋宫廷用玉传统,体现我国北方草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游牧狩猎生活的春水秋山玉应运而生。辽金玉器和宋代玉器同处一个时代,春水秋山玉既有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共融的文化承载与印记,也有佛教与毗邻的西域文化的影响,更有其题材文化、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的鲜明特色。
(三)春水秋山玉的表现技法特征
辽金春水秋山玉多为牌饰、帽顶饰、玉带板、玉带扣、炉顶等玉饰件,其制作工艺技法主要传承唐宋治玉传统。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因材施艺,设计巧妙;二是雕琢精细,多采用高浮雕,善用深层、多层立体镂空透雕等雕刻技法,工艺复杂。空间感强,鲜活灵动。春水秋山玉鸟兽刻画得惟妙惟肖,充分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草原文化特色。用阴刻线用于鹘、天鹅、大雁等鸟类的翅膀,树木花叶的纹理,虎、鹿毛皮等细部特征,线条流畅,刚柔并济,增加了器物的美感;三是善于俏色巧雕。用和田玉子料皮色与独山玉、岫岩玉等其玉料的玉色纹理,表现虎鹿等动物、枫林红叶等景物,使动物的颜色各异,且营造出季节感。
辽金春水秋山玉的表现手法最显著的特征是写实。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选择面对现实生活。春水秋山玉题材主要表现辽金草原民族“春捺钵”与“秋捺钵”活动场景;二是用高浮雕和多层透雕技法,雕琢鹘鹅与虎鹿等动物鲜活生动的形态,以阴刻线对羽毛、皮毛和植物进行细部表现,把“春捺钵”与“秋捺钵”场景的画面,活灵活现地浓缩于方寸之间,充分体现了春水秋山玉娴熟表现技法与艺术张力。
三、春水秋山玉审美取向与艺术价值
在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上,辽金春水秋山玉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氛围绽放的玉雕艺术奇葩,它的独特审美改变了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玉器的审美传统,在一方方玉石上展现了一幅幅生机勃勃草原风情,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了中国玉文化与玉雕艺术审美与美学蕴涵,对辽金以后的玉雕审美和玉雕艺术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多少年来,历代玉雕匠师和当代玉雕艺术创作者,用他们精心创作的超凡脱俗玉雕作品,给人们带来文化启迪与艺术享受,用玉石诠释了中华优秀文化和玉雕艺术的无穷魅力。玉石雕刻是艺术创作的范畴,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玉文化,是当代玉雕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之根脉。研究传统玉文化审美特征与审美价值,传承与弘扬中国玉文化与传统玉雕技法精髓,致力于玉雕艺术创新发展,是当代玉雕创作者的共识与不懈追求。
和田玉子料《听梅》 周雁明作品
(一)春水秋山玉的审美取向
辽金春水秋山玉的审美取向特征主要表现在:题材文化崇尚自然、善于文化融合、注重玉材玉质与表现、表现手法写实等几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玉器表现题材内容与造型及雕琢,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辽金春水秋山玉多取材于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草原活动的场景,与以往传统玉雕题材大相径庭,表现出春水秋山玉独特的题材文化与审美追求;二是文化融合。从辽金皇族的用玉规制和春水秋山玉所表现的文化元素看,其中融入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在彰显民族特色与风格的同时,融入了宋朝治玉理念,有的玉器出于来自中原地区的玉匠之手或参与琢制,春水秋山玉正是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中逐步发展而成的;三是注重玉质与玉材表现。辽金皇室用玉多选用优质和田白玉,且多为产自新疆的和田玉子料精品。春水玉多选用上等白玉雕琢,秋山玉通常采用带红皮的和田白玉子料雕琢,皮色俏雕虎鹿和树叶。留皮巧雕是春水秋山玉雕琢技法的特色之一;四是手法以写实为主。由于春水秋山玉主要表现草原民族的现实生活,在玉雕表现技法是突出写实,以实为美,这也是春水秋山玉审美的主要特征。
(二)春水秋山玉的审美价值
研究春水秋山玉呈现的审美,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属性。春水秋山玉所表现的审美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地域与民族文化价值、玉文化价值、玉雕艺术价值等诸多方面。其研究春水秋山玉审美的玉雕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开阔当代玉雕创作者玉雕艺术创作的题材选择视野,开拓玉雕艺术表现的新领域;树立玉雕创作的大文化观,善于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与工艺门类汲取文化艺术营养;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注重探索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尊重玉材,因材施艺,充分挖掘与表现玉材的自然美与内在美等方面。
(三)春水秋山玉审美对当代玉雕创新的启示
中国玉雕艺术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玉雕创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追求艺术创新成为当代中国玉雕行业的共识与必然选择。春水秋山玉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取向,春水秋山玉审美的艺术价值体现,为当代玉雕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
基于文化与审美思考的艺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在当代玉雕创作中,如何处理传承传统与艺术创新的关系,如何发现传统文化与艺术宝库中与时代文化诉求的共鸣点,如何从中捕捉鲜活的文化与艺术创新点等问题,是当代玉雕艺术创新的关键点。其实现的主要途径还是如何提升文化艺术的敏感性,拓宽玉雕艺术创作文化视野与文化融合的技巧与能力问题。因为玉雕艺术作品的根本属性是文化与艺术,玉雕创作也是基于文化的艺术创作行为。推动与提升玉雕艺术创新水平的内生动力,源自创作者宽阔的文化视野、文化胸怀和文化情怀,以及文化融合与艺术表现力,进而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我在玉雕创作实践中,在题材视野拓展、题材主题提炼、设计构思、表现手法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作了《寒冬知己》、《半个月亮爬上来》、《听梅》等作品,力求在文化彰显与艺术表现力上取得一定突破,力求在玉材有限的表现空间,营造一个统一完整的艺术形象与极致的题材文化主题意境。春水秋山玉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成就表明,文化特色与艺术风格是玉雕作品的生命。当代玉雕艺术创新的灵魂在文化,其创新发展的基本途径在于成熟文化思考与文化融合,在于艺术表现的新视角、新途径、新形式、新领域,在于赋予玉雕作品独特的文化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