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求发展,于“变”中促改革
2022-06-29方璐
方璐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学科教学的课程指导,为历史学科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师而言,只有认真研读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学科教学的动向,并在该动向指导下通过历史学科教学实践,践行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具体要求,以实现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本学期我认真研读了2022版历史新课程标准,对于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本人将把自己对于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解读,与各位同行分享。
关键词:历史课程标准;变化;分析;解读
引言
原课程“以知识传承为主”为首要的教学目标追求,观念陈旧、知识内容多,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同时也较难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追求,强调教材三维目标的统一性,在很多方面做出了改变。
一、对历史新教材变化的分析与解读
(一)在教材编写上实现了“学本”式转变
新教材在编写与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诉求,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该编写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仅将教材作为教师的教学“教本”指导的做法,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与编写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学本”依据。新教材的基本设计体例为:导语-正文-资料-材料阅读-动脑筋-活动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这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教材编写体例以学生为中心,引发学生对于历史材料与知识的深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获得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
(二)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实现了活动探究式转变
新教材注重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引领,是对旧教材中强调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与机械性训练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新教材专门设计了各种学习探究活动,无论是“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学习栏目的设置,还是单元活动课的设置,都通过生动、开放的学习材料,启发学生的学习。这样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历史学科兴趣培养,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在呈现方式上实现了可读性转变
新教材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的同时,在教材文本的呈现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教材的直观性与可读性更强。这样的教材文本呈现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增加对于历史知识的直观感受,让遥远的历史能够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了学生面前,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史实的体验感,从而深化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知识的思想性认识。
(四)在历史主线与学习主题上实现了明确性转变
新教材在历史主线上更加清晰,明确了学习主题,改变了旧教材历史知识繁杂、散乱的状况,主题性更强,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畏惧感减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这样的单元题目设计使得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也便于记忆。
二、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学科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体系为历史学科教师提供了使用与驾驭教材的广阔空间。新课程标准的转变,需要教师以新教材为依据,对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进行转变,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历史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學这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情境的呈现,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的应用,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进行互评、自评,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增强课堂交流的频率与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互动性,让整个历史课堂教学变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大舞台。
(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与创新
教师要对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加以创新性改革,将情景剧扮演、游戏等新颖的学习活动引入课堂,让课堂充满新鲜感的同时,积极引领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倡导学生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互帮互助,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形成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合作探寻,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结语
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需要每一位初中历史学科教师在认真分析与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推进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为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戴羽明.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历2022年版)》的史课程教学转型[J/OL].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1-5[2022-05-21
[2]徐蓝.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09):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