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2022-06-29谭嘉慧
谭嘉慧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书法是文人给予世人的浪漫;“意居笔先,形随法立”,书法是文人立着的风骨。书法作为我国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与中华精神立着的脊梁。《书法三味》中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这些文章,感受其中震撼的技法,更借以观自身言行,修自身品德。
【范文引路一】
领略书法之美
◎黄文馨
品着墨香,领略书法之美,我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盛夏的阳光炙烤在头皮上,我心中一片烦躁。看窗前的墨汁愈发不顺眼,我手一挥,它便翻倒在桌上。桌角的字帖被幽香的墨汁点上了几点“美人痣”,这时我才注意到那字帖上美丽的字迹——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一笔笔棱角分明,遒劲有力。一点,如蛟龙入海,腾挪流转;一提,仿佛要绝尘而去,羽化登仙。欹侧平正结合得恰到好处,“平中寓险,险中求稳。”领略了这严谨又温润的笔画,我仿佛看到了欧阳询个性张扬的青年时期,我的心受到了震慑,渐渐平静。
在缕缕墨香中,我有了深度领略书法之美的想法。
我备好笔纸,笔尖沾好墨汁,墨汁在笔尖慢慢晕开,墨香划过鼻尖。但这墨香似乎成了笔尖蔑视我的资本,它对我的控制置之不理。自然,我笔下的笔画有的如倚着的耄耋老人,有的抖得像受了惊的孩子,几个笔画能够折射出“人生百态”。虽多加练习,结果仍是不尽人意。带着懊恼,心越发浮躁,夹着毛笔的手隐隐酸痛,宣纸上的黑色笔画东倒西歪……难道书法之美不是常人可以领略的吗?我像泄了气的皮球。
但,墨香依旧刺激着我跳动的味觉,一次次将我从放弃的边缘勾回。再看看字帖,那刚劲庄重的笔画显露出一种威慑力,那威慑力仿佛穿越千年,直击内心。让人怎好意思用浮躁的心玷污它呢?
深吸一口气,仿佛万籁俱寂,一顿笔,全身力量凝聚在笔尖;提笔行笔,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音;再一顿,一转,一回峰,转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墨香沁满心脾。恍惚间,仿佛独坐幽篁里,仿佛明月松间照,仿佛禅房花木深……那是一种心灵的安宁与冷静。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热爱书法的人都有文静的性格,因为他们时常领略书法之美,生活在淡淡的墨香中,在坚毅笔画的威慑下,心中的火苗都被抑制,自然变得恬淡又宁静。这就是领略书法之美的魔力吧!
正如培根所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若不培养一些让自己内心宁静的爱好,内心自然是纷扰的。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也能活出慢生活。这就要领略一些恬淡与自然,正如书法之美,让人在墨香中醺然,在精神世界里驰骋。将那领略书法之美的热情、对那一笔一划的崇敬,化为冷静内心的良药,就能在纷扰的世界里选择平静。
世间心思浮躁的时候,何不去领略书法之美,让它抚平那躁动的心……
【方法点拨一】
绘行
——特写镜头,描摹书写之态
特写镜头,即把视角聚焦在某一局部或细节上,通过细致的描绘,突出艺术效果带来的震撼。在描绘书法创作的行云流水之势时,将我们描述的重点集中在如笔尖、笔杆、执笔之手等局部,既可以让书法创作的过程显得流畅,又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如范文选取了笔尖作为描述的焦点,对书写过程的笔尖部分进行了描摹。先将特写镜头聚焦在笔尖,再描绘笔尖划过纸面,接着通过数个体现笔尖不同形态与力度的“顿” “转” “回”三个动词,优美的弧线便出现在读者眼前。这样就描绘出了书法行书之流畅,描摹出了书写时的状态。
【小试牛刀一】
一位驼背的老伯站在讲台上,好似古老的檀木,临桌矗立。
桌上垫着一张洁白的毛毡,只见老伯抽出一张柔软的宣纸平铺在上,从挂台上取出一支粗重的深棕色毛笔,抚摸了一下晕染着淡淡墨色的笔毛,食指、中指在前,大拇指抵后,无名指撑起那只毛笔,往已磨好的墨中如蜻蜓点水般沾了两下,再利用砚壁划去多余的墨汁。老伯的眼睛从未转移。
移至宣纸之上,我们的眼睛仿佛聚焦在了老伯身上,鸦雀无声。
终于,落笔了。稳重的笔落在纸上,纸笔相碰,纸墨交融,平稳地划过,微微上提,顿笔,一个“一”字就展现在泛黄的毛边纸上。
——长沙市怡雅中学初1801班 张景雯《书法的滋味》片段
【方法点拨二】
绘色
——修辞联动,描绘书法之美
对于书法美感上的把握,平直的語言往往只能抓住其形,并不能完全拿捏住其中特别的美感与风格。因此借多种修辞手法,如想象、比喻等来联动描绘书法之美,能够帮助作者借文字展现更丰满、更有层次的美感。
如范文中描绘欧阳询的书法:“一点,如蛟龙入海,腾挪流转;一提,仿佛要绝尘而去,羽化登仙”,就是用比喻的修辞来展现书法之美,像蛟龙正说明其力度,像登仙正说明其飘逸。而后文中“仿佛独坐幽篁里,仿佛明月松间照,仿佛禅房花木深……”更是运用丰富的想象,营造出清冷之感,描绘出书法的脱俗之美。这些给予读者的美感并未被限制在“形”上,而是同时带出了书法中的“神”。
【小试牛刀二】
皓白的宣纸上,墨痕尚未干,袅袅的暗香。几个刚临摹好的“之”字,形态各异,变化多端,各有千秋。或似孤鹜在瑟瑟的春江上嬉戏,悠然自得,无拘肆意;或如细腻的春风,在世间无所羁绊,随心飘荡;或是清晰利落,仿佛是璎珞般的细雨敲在青砖石瓦上,发出的空灵、清脆、剔透的回音。也有初时厚重浑圆,渐渐化为纤弱的,本以为将要“虚无、末路”之时,却又化险为夷,恰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更有一气呵成的,宛若黄河奔腾入海,一泻千里,击起万丈狂澜,自有一种豁达、豪放所在。似竹林七贤、东坡之辈,有“我自问心无愧,哪管流言暗箭”的爽朗。这《兰亭集序》真是书法中的瑰宝。
——长沙市怡雅中学初2102班 唐瑞仪《书法之美》片段
【范文引路二】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佚名(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各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方法点拨三】
入心
——拓展文化,抒写书法之思
在前言中我们提到,书法不仅有皮更有骨,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便是书法的骨。我们在写作时如果能领会书法中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并为读者讲述剖析,拓展文化,那么文章便不仅停留在书法之美,更能升华到书法引发的深刻思考。
如范文中看郑板桥的字非隶非楷、非古非今,这种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包容一切不同的和谐感,便是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作者以郑板桥包容的书法为切入点,拓展讨论了自己对于中国“和”文化的理解。这样的思考让文章更具深度。
【小试牛刀三】
书法,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河床,承载着书者的品格和情感,或傲骨铮铮,或柔和如水;或激情满腔,或轻描淡写。多少文人雅士,活在那浓郁的墨香中。提起毛笔,白云苍狗,孤鹤劲竹,跃然纸上。一笔一划,结成情语。岳飞豪书的“还我河山”至今悬于岳庙,满腔热血凝于撇捺之中;颜真卿挥墨的《祭侄文稿》至今仍为人传诵,悲痛之情诉于横竖交错。书法,是五千年古国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刻在骨子里的傲气和高洁的品格。那流淌于宣纸上的不止是浓墨淡香,更是中华民族之魂。
——长沙市怡雅中学初2102班 李弈宏《流淌于宣纸上,何止是墨香》片段
【学生佳作】
黑白韵律
长沙市怡雅中学初1812班
李子青
洁白宣纸上的道道墨痕,空气中漫漫的隐隐墨香,文字中隱藏着的千年文化,这是黑白间的韵律,是蛟龙翔于白云之间,豪气冲天!
书法,竟有这么多的美妙之处啊!
最开始我与书法的相逢是偶然,也是必然。
一个夏夜,门外照例响起了父亲的开门声,不同的是,父亲手上拿着一幅画卷——是一幅书法作品!
父亲徐徐将画卷展开,小心翼翼地摆于桌上,用他粗糙的双手一遍遍地抚平。我凑上前去观看:真是一幅好字啊!正中四个大字——“天道酬勤”,笔划有力,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又似龙凤,在白纸之中飞腾而起,翔于九天云霄。下行是一串小字,行书所写,如蛟龙入海,腾挪流转,在我的心里掀起了巨浪!我沉浸在这墨色海洋之中,只能听到胸腔中砰砰的心跳声。
父亲说,这幅字是他在路边买来的。当时一群人围着,他出于好奇去看,却发现是一位残疾人在人群中写字——是用脚夹着毛笔写的!但这用脚写出的字却丝毫不逊色于手写,薄薄的宣纸中有着野心勃勃的生命力。父亲当时就决定买下这幅字。
日日看着这幅字,我苦于自学的毫无章法,又难耐内心的喜爱。思量再三,我向父亲说出了我内心的渴望:找一个书法老师教我书法。
书法老师是一个孤僻的人,他不爱多说话,穿着很平常,胡子略杂乱,整日戴着一顶帽子,相貌也平凡,是那种藏在人群中都找不出来的普通人。
但是,老师确实写得一手好字。
不必太多的铺垫,他随手从宣纸堆中抽出一张来,拿出一支毛笔,一起一落,便写出一个字了。我细细看着,笔尖蘸饱墨汁,飞快向下一压,饱满的笔尖骤然压缩变瘪,厚重的墨色从笔尖爆破而出,飞舞着,盘旋着,一道道黑与白的影子快速交替。
老师写完了,只留下了纸上的诗——《墨梅》。
我从老师那充满墨香的书房中出来,心中久久无法平静。老师笔尖用力按下的那一点,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花瓣,有着纵身投入污浊人世的孤勇,是从古至今革命家们以身殉道的执着。老师那瘦劲的一竖,是“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的梅躯,有着挺立千年的脊梁,是从古至今清高者不为物役的坚毅。
黑是直抒胸臆的酣畅淋漓,白是千年存蓄的包容万象。
一张薄薄的宣纸,可轻于鸿毛,也可重于泰山。
【评点】
作者将视角聚焦在笔尖,从沾满墨水的笔尖,到变形,拖动,飞快地挪移,为书法创作的过程增添了力量感。作者又运用了修辞手法来表现书法中的神韵,如将点比作花瓣,将竖比作梅躯,不仅便于读者想象书法的形态,更让书法字体具备“梅”的神韵。最后作者借此切入,拓展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精神,令文章上升到更为深远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