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共赴深蓝
2022-06-29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王双辉
2022年4月23日,是人民海军成立73周年。73年前的今天,在江苏泰县白马庙乡,全体水兵庄严宣誓:“我们保卫这光荣的旗帜和称号,永远像保卫祖国的尊严一样!”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海军。
它一步步走来,不断突破,一路前行——如今,海水所及之地,遍布中国人民海军所行之迹。它是盾牌,是防线,是安全,是你我最坚实的守护。据统计,人民海军舰艇出访过多个国家,先后派数万余人次执行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彰显出大国的自信,向着深蓝进发的每一步都在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石。
热点人物
黄旭华:
以“有我”之心,成就“无我”之功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黄旭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隐姓埋名30年,黄旭华的一生也如“核潜艇”一般,默默地“潜伏”。
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从交通大学毕业后做船舶工作的黄旭华被任命为项目的副总工程师。这是一项需要保密的工作,绝对不能泄露工作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要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他用一把普通的计算尺,一个打起来劈啪作响的算盘,就开启了新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当时,5万多台设备仪表,几十公里长的管道电缆,这么多东西,还要计算潜艇的重心重量,而且算出来还不一定行,要不断调整。就靠着繁复的测算,1970年12月26日,黄旭华等人研制出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401艇”正式下水,中国也因此成为当时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四年后,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8年4月29號,中国核潜艇“404艇”在南海准备向“极限深潜”的目标冲刺。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面积,要承受1吨重量的水下压力,稍有闪失就会艇毁人亡。62岁的黄旭华告诉大家:不要怕,我和你们一起下水。
60个春秋,黄旭华亲眼目睹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半生心血,历历在目。
黄旭华说,这一辈子,核潜艇就是他的一切,他也希望自己像核潜艇一样,深潜水下,不求功与名。
素材解读: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著名词作家阎肃为黄旭华写的词。黄旭华老人的一生,就像他一辈子的作品——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他以身许国,丝毫不以隐姓埋名为苦,他用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让梦想照进了现实,换来了国家的尊严和个人的荣誉,彰显出“坚守初心,坚守理想”的重要。或许不是每一份坚守都如核潜艇研究者那般伟大,但当我们选择坚守时,就一定是闪耀的。
【适用话题】有我与无我;坚守;荣誉……
高伯龙:永不停转的“陀螺”
2019年4月,黄海海域军舰列阵,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引起世界瞩目。帮助舰艇在远海大洋犁出壮美航迹的,正是高伯龙院士花了大半生研发的尖端仪器——激光陀螺。这个自主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被誉为现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
高伯龙加入激光陀螺研制队伍时已经47岁了,他原本希望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但激光陀螺研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光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科技空白”。此后40多年,他一头扎进激光陀螺研制领域,再未触碰他曾醉心的理论物理学研究。
当时的科研团队几乎是“白手起家”。因为专业不同,他连实验该选用什么材料都不知道,偶然间听说大理石的膨胀率较低、适合用于实验,他便找了一个手推车,去长沙火车站的工地到处捡大理石边角废料。
经过多番努力,1994年,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顺利通过鉴定,这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完成此激光器研制的国家。而时至今日,不少第一代“陀螺人”依然坚守在第一线的科研岗位上。
1996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有人路过实验室,看到了专心坐在仪器旁忙碌的高伯龙;2002年农历大年初二,高伯龙穿着棉袄、戴着棉帽,两只手抄在袖子里专心致志地指导学生做实验;2008年南方遭逢雨雪冰冻灾害,实验室只在夜间供电,年近80岁的高伯龙每天半夜爬起来,踩着积雪赶往办公楼……
据学生回忆,晚年的高伯龙导师总是同一个形象:冬天披着一件穿了30年的浅蓝色羽绒服,夏天是最便宜的白背心和老款土黄色军裤,踩着一双老式解放鞋,佝偻着腰,在宿舍楼与办公室两点一线间慢慢地走。
素材解读:
2011年1月14日,被称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将军与世长辞。1980年,他曾访美登上美国航母,踮起脚尖参观美军装备,谦虚得如同小学生。他于花甲之年出任海军司令员,曾说:“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从此,一代代建设者追求突破,永不言弃,终于缩短了中国航海工业和世界最强者的差距,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力争未来能够“并驾齐驱”。“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这是我们对所有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英雄的心声。
【适用话题】英雄;心中的太阳;奉献……
刘烨瑶:我从万米海底归来
中国海军成立73周年之际,一部《深蓝,深蓝》的纪录片激发许多后辈去进行接力,星辰大海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单行道,也是一个国家追求突破与创新的缩影。
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外,那片辽阔的海洋碧波荡漾、人迹罕至,但有这样一群人,常年在海上漂泊,为探索海洋而奔波,一次次下潜海底,绘测深海下的世界。作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刘烨瑶已经在载人深潜领域奉献了15年青春岁月,他见证了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许多“第一次”。
他回忆自己乘坐深潜器下潜到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场景,“就像一直坐过山车,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他说,那段时间每天正常吃饭的人连一半都没有,很多人只能躺在床上,但晃着、晕着也得工作。从例行检查到数据记录,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特别满。
在投票为潜水器选名字时,刘烨瑶选了“奋斗者”,因为他觉得这三个字就是载人深潜事业科研人的写照。“无数深潜人在遥远辽阔的海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就像‘奋斗者’这个名字一样。”
素材解读: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当人们追问“中国海军为什么会走到如此高度”时,答案不仅体现在航海工作者的奋斗中,也体现在许多双对星辰大海充满向往的眼睛中。走出非洲、环球探险,向上飞出宇宙,向下潜入茫茫深海,每一次探索,都在拓宽人类可以抵达的疆域边界。而走出舒适区,大胆地拓展人类脚步所能抵达的疆域,才能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适用话题】探索者;偶像;奋斗者,最青春……
韦慧晓:不该被定义的无限种可能
在中国海军成立73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海军首位女舰长韦慧晓结束实习,正式上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导弹驱逐舰绍兴舰舰长。
作为学霸的她,有着一份光辉的履历:23岁就职华为公司;34歲成为中山大学博士;同年接到入伍通知书,迈入军旅生涯……曾有人给她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可韦慧晓并没有兴趣。她认为“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出来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价值观就是她这种——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自己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之后,她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种价值观。到大连舰艇学院学习深造,她做到了平均成绩优秀,她的游泳成绩不太好,舰艇靠港的那段时间里,每天早上五六点,舰艇值日员都会看到她背着个小包去练游泳。最终,她从实习舰长迎来了舰长的最终考核。
驱逐舰舰长不仅要了解舰船的方方面面,还要了解整个编队的情况,需要掌握的知识急剧增多。韦慧晓选择继续迎难而上:“起点不能选择,但走哪个方向、怎么走是可以选择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追求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才不辜负来这世上走一遭。”
她在日志《如果这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里写道:“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应该还是做跟平常一样的事情,因为我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离开了,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文字下方,她郑重地放上了一张汽车坏在无人区时留下的自拍,照片里的她,坐在洁白的雪地上,从容坦荡。
素材解读:
海军的世界似乎更多的是男性的声音,但韦慧晓靠着自己的努力,在这片男性的天地里挤出了一块空间。她证明了女性的视觉、声音可以带来更丰富的元素,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在其中的定位。性别不会成为做某件事的壁垒,实力能够突破一切。
【适用话题】突破界限;不被定义的人生;一份美好的选择……
拓展素材
不远万里,播撒和平与友谊的种子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灾难,多数中国人对汤加的印象,还停留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汤加旗手腰缠传统草裙步入体育场的画面。2022年1月15日,汤加海底火山大规模喷发,汤加全境电力、通信、航路陷入瘫痪。卫星地图上,汤加几乎从海洋中消失了。
灾害发生后,汤加政府收到的首批应急救援物资,来自遥远的中国。南部战区海军两艘“巨无霸”军舰少有地“同框”了,海军编队连续航行5200多海里,克服种种困难挑战,终于抵达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除夕启航,元宵节到达。两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赋予了这段旅程不同寻常的意义。官兵们说:出发和抵达的日子与中国传统节日叠合,恰好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汤加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美好祝愿。大大小小的物资包裹上,写着同一句话——“四海皆兄弟,万里同日升。”
素材解读: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近年来,在举世关注的目光中,越来越多的中国舰艇亮相世界舞台,不是为了战争,而是在组织、执行远洋护航、联合军演、国际救援、医疗服务、撤侨护航等系列任务,宗旨是和平与发展,让友爱、善良之花不分国界绽放。中国海军以行动证明,和平不是一个梦,它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它摧毁。
【适用话题】命运共同体;守护;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