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风,葆有我们的精神内核
2022-06-29张丽荣
张丽荣
【话题分析】
家风,是先辈与后代之间永不熄灭的精神薪火传承,是一个家庭的风貌、品质,更是一个家庭亘古久远的精神内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代人。
纵观2021年中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关于家风传承类的作文考题依然是考查的热点。山东东营的中考作文题目以“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为引,引导考生回顾自己原生家庭的道德准则、处事规范和行为方式,提炼勤劳、诚实、孝悌等基本價值取向;此外,还有新疆话题作文《我家的晚餐》、山东烟台的命题作文《扶》、江苏宿迁的命题作文《碗中日月》,考生均可将写作思维延展到家风传承方面,和着时代的脉搏,和国家兴盛一起律动。
如何写好此类作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展开思考和写作:
第一:所见所闻——身教。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朱德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的性格,展示出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品质;《一棵小桃树》中,贾平凹“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物我相融,将小桃树作为自己的精神载体,写出了自己与小桃树特殊的情感关联,写出自我从孤独自卑到顽强奋斗的心路历程;莫怀戚的《散步》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让孩子懂得了什么才是最好的陪伴……这一切,都是家风的体现。
第二:所思所想——言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记录方式越来越便捷。父母会有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有各种自媒体——博客、微博、抖音、公众号……在自己精神的一方圣土,用文字记录和展现,让子女从中感受到自己的思想、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传承到优良家风。还有,“便签”留言、写在新书扉页上的赠言、微信上的一段留言、一封家书、电话里的一番长谈……字字句句,都在传承家风。杜甫就曾用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迹。这样的精神倾诉,也必将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都是父母传承给子女的精神财富。
第三:从他人的评价中感受家风。
我们对父母的了解,有时候未必是亲眼所见,而是在他人清醒的旁观中看到的真实的他们。从这个角度选材,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语文课本中,杨振宁眼中的邓稼先,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是一个“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潜心研究而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他们的子女,通过别人的评价,感受到他们父辈的精神传承。
第四:两种记叙顺序各具亮点。
关于顺序,有两种安排方法。首先,可以抓住时间或事件发展过程顺叙,脉络分明,让人一目了然。比如《回忆我的母亲》的中间部分,就是以时间为序,一线串珠,脉络分明;其次,可以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增加悬念感。从一个必然的结局开始回忆、追溯,在回顾中逼真还原,读者犹如在聆听一个生动的故事,这样的结构安排会让文章颇有悬念,充满吸引力。《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从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进入倒叙式回忆,在沉郁顿挫的回忆中,展现相关事件,引起人强烈的情感共鸣。待所有回忆结束后,以“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收束全文,结构严谨,情感深沉。
【预测金题1】
小到一个家族,大到一个国家,传承一直都在。一种家风、一种民族精神,都需要将其传承。在你的精神世界中,一定有一样东西来源于你的家族,或是来源于你的阅读积累——那是一种家训、一种家风、一种精神的烙印。请挖掘你的精神宝藏,将你的收获与大家共享。
请以“传承”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思路点拨】
作为一篇命题作文,本文的写作范围非常清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在选材范围之内。从“小我”来说,可以写成记叙文——精神或品质都可以传承。它们可能影响了几代人,因为那是祖训,是世世代代流淌在家族每一个人血液里的精神力量。这样的记叙文,可以写一个人的一件事,可以写一个人的几件事,也可以写几个人的几件事。写作时,要始终紧扣中心——他(她)或者他们(她们)传承下来的诚信、执着、勤俭……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展开。从“大我”来说,可以写成议论性散文或议论文,展现历史名人的家风传承,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中经历一次情感体验,接受一次道德熏陶。
【素材速用】
“2021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的舞台上,朱彦夫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少年时就火线入党,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他在零下三十度的阵地上顽强战斗,身受重伤。经历47次手术,在昏迷了93天之后,他终于苏醒过来。为了寻找生命的价值,他以伤残之躯,选择了回到家乡,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建设家园,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颁奖典礼上,人们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对他的赞叹: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朱彦夫给了儿孙辈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儿孙们各有成就。孙辈中,外孙女刘艺卓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毕业,到国家商务部工作;外孙女桑亚娇从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到国家工信部工作;外孙女魏玉姬成为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可谓个个成就斐然。
【预测金题2】
司马光《训俭示康》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给司马康的诫子训,说明“俭”和“侈”的必然性,“俭能立名,侈必自败”。诸葛亮《诫子书》亦崇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柏庐《治家格言》亦尚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几句话,鞭辟入里,引人深思,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请结合以上材料展开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根据材料提示语给出的关键词,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思维发散。可以写“节俭”习惯的养成,可以辨析“节俭”与“德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思考“节俭”与修身养性之间的关系,角度多维。写作时一定要确保准确把握各种体裁的写作重点及技巧,做到体裁清晰,中心明確(观点正确)。
【素材速用】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不仅体现了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更在平淡家常中孕育着真知,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翻阅中,会看到很多精彩的句子: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一处弛则百处懈。”“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唯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些话值得深思,受益甚多。
佳作示例
筝 缘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中学
王薪雅
婉转低沉的琴音,回响天际。似细雨打芭蕉,窸窸窣窣。
五岁时,琴行。她是被婉转悠扬的琴声牵来的。初见它时,它静静地躺在一张古色古香的雕花木桌上,古朴的雕花、流畅的线条、光亮
的木材、优美的琴弦、木质的特殊香气,这一切的一切,一下使她爱上了这典雅的乐器,痴迷地立在筝前——就这样不知不觉,与古筝结下了不解之缘 。
那一刻,她一转头,就看见妈妈的微笑,温婉、端庄,就像这古筝。
只是未曾想到,过程这般艰难。
七岁时,家中。那个痴痴地爱着古筝的小女孩,对筝落泪。手指已练得酸痛,传出的,却仍是断断续续不成调的呕哑嘲哳。下周就要考级,拿不到那令她魂牵梦萦的四级证书怎么办?在她看来,最重要的是结果。哽咽着,伏在筝上,面庞已湿。
妈妈轻轻拍拍她的肩膀,又轻轻摸摸她的脸,语气很轻,却透着坚定:“你能行的。”
考级前,离开家的时候,妈妈的莞尔一笑给了她信心与勇气:“所有的付出,都是序曲。”坐在筝前,她暗自加油鼓气,随着手的一扬一落,细细的琴弦被划动,旋律从指尖流泻而出,她默念“托、抹……”空灵,清脆,以一小串稍快的曲调收起。转轴拨弦三两声,每节收尾的颤音都恰到好处——用琴勾勒出的蒹葭之音,令人陶醉。
妈妈的那句话,她记住了。
十岁时,台上。梦中月白色的汉服已然在身,多少次失落与喜悦,汇成了这次胜券在握。信手拨弹,清新的音符轻快地跃出,像活泼的溪流,令人欢愉。忽然,一个倚音微微走调,虽好似无关紧要,评委却皱紧眉头。她若有所失,下台后,便有些怅然,这个调音时出现的小小疏忽,让她悔恨不已。
妈妈说:“你只是那个倚音微微走调,最后的升华处弹得很到位,不必过于担心。”
可棋逢对手。琴声响起,她听到清冷的乐声如同泉水从山崖泻下,嘈嘈切切,似珠落玉盘,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奖杯属谁,已成定局。泪从她腮边滚落,湿了衣襟花了妆。
颁奖时,她如坐针毡。她没有得到第一名。妈妈揽住她的肩膀,“结果不尽人意也无悔——毕竟,你努力过了。”她突然明白,最重要的事,是努力——这比一切都重要。
那个女孩,就是现在的我啊。
妈妈说,我经历的这一切,她当年都经历过。那个时候,姥姥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就像妈妈现在陪伴在我身边一样。
妈妈说,那个时候姥姥说过的话,她都说了一遍给我听。她对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才明白,原来,这就是一种传承啊——那些鼓励与叮嘱,曾植根于妈妈的内心,生根,发芽,长大,蔚然成荫。
我笑了。我说,妈妈,是不是我们要把这些代代相传啊——这不已经成了我们的家风?
妈妈也笑。她的笑,有古筝的端庄与沉稳。
【评点】
相似的场景,相似的经历,相似的话语,一切,都在传承——严谨细致的态度、克服困难的倔强、面对荣誉的淡然,从姥姥传承到妈妈,又从妈妈传承到“我”。这样的家风,才会成就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由此,文章中心非常明确。开头设置悬念,结尾转换人称,令人豁然开朗,确保了结构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