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宇:每个不屈的生命都在怒放
2022-06-29
“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精神病院里,他妈妈今天刚走了。”
由这句开场白起,千千万万的读者认识了杭州老人金性勇的儿子金晓宇,一位躁狂抑郁症患者,一位“天才翻译家”。
“我是一个画匠”
童年时一次意外,让金晓宇右眼晶体破碎。高中辍学,后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和抑郁交替间歇发作。从1992年开始,金晓宇几乎每年都要去医院。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晓宇走上了翻译之路。他妈妈的一位教授同学,提出来让孩子尝试在家做翻译。南大出版社寄来了美国女作家安德烈娅·巴雷特的8个短篇小说,让他试试。金晓宇以最快速度翻译了其中一篇《船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0年里,他以每年两本书的速度,一共翻译了22本书,近700万字,而且,在豆瓣网评分都是8分以上,反响良好。
金晓宇辍学在家的那些年,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他看完了浙江图书馆里所有的外语小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买书,各种书籍买了几百本。他用6年时间自学了德语、日语,巩固英语。“我学一门外语,至少要读20本原版小说。”金晓宇说。
早期,他用收音机听广播。“在短波收音机上可以收听到英语和日语广播。我从小就用那台收音机,用了十多年。”再后来,父亲为他买来了电脑。他就在电脑上看外语电影,他先看带中文字幕的,看懂后,做一个纸条挡住字幕再看。一部电影反复看N遍,直到完全听懂,这才练就了过硬的翻译才能。
每次翻译时,他都先将原文通读一遍,再十页十页地翻译。每十页再次通读,每三十页做一次备份。翻译《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期间,导演的每部作品他都至少看了两遍,还会对书中提到的电影细节进行反复对照。强度最高时,金晓宇吃完早餐就开始翻译,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为了保持好体力,他每天用一个小时走三个公交站的距离。
读者评价金晓宇的文字“准确又细腻,比原文还好”。有时他去图书馆看到译作长长的借阅记录,觉得自己“更加不能出错”。对待注释他也十分较真,多年来,文稿的“第一读者”金性勇只挑出过一处错误。“我是一个‘画匠,翻译就像描画,描得越贴近越好。”金晓宇如是说。
翻译的稿费并不高。金晓宇曾跟父亲说,翻译苦是苦,乐趣也有不少。他觉得老天既然赐给了他这个本事,就得往前赶路。但除了南大,翻译界没人知道金晓宇是谁,更没人知道这些书是一个躁郁症患者翻译的。可金晓宇不在乎这些。他曾开心地告诉父亲,“浙江图书馆里也有我翻译的书,有很多读者借过哦!”从图书馆的一个读者,成了一个作者(译者),这当然是欣慰的事。这背后是金晓宇的努力,也是他父母的倾心陪伴。
“我们不分开”
金晓宇没有朋友,父亲就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助手,帮他收外文样稿,买资料书,翻译完给他打印样稿,帮他校稿、寄出样书……母亲后来确诊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金晓宇从未对母亲发过火。帮母亲洗脸,每两小时接一次大小便,抱着母亲上下床,细心照顾了母亲生命中的最后三年。
金晓宇记得母亲常说一句话,“小车不倒只管推”,這是她生活的信念——只要自己的车没有倒,那就得继续往前推。
父亲金性勇近来的开心事是,杭州市残疾人托管中心答应让他和儿子一起入住。“我们不分开”,金性勇哽咽,“我要抓紧时间陪儿子”。
金晓宇则希望在父亲88岁前完成他的第二本本雅明著作《拱廊计划》的翻译,之后暂停工作,开始学习西班牙语。
“我不是天才,我需要努力。”金晓宇说。
【速写文段】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百年孤独》中的诗意,正是“金晓宇”们与疾病苦斗时的真实写照。然而,苦难只是苦难,它不磨灭勤奋。我们相信:“金晓宇”们虽然“在黑暗中踉跄前行”,但也依旧能“伸展双臂,拥抱着漆黑的世界”!
【适用话题】被爱点亮;美丽心灵;在______中成长;拥抱苦难……92A7B653-4DC8-4D60-B29D-E5958A27F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