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存”与“活”
2022-06-29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这既可以规范地方政府合村并居工作,更稳妥推进乡村振兴,也可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
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的价值是多元且不可替代的。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工艺和技术值得现代建筑研究和挖掘,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邻里关系、乡风民约等对于城市打造和谐的邻里关系,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于长期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居民来说,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有较强的吸引力。保护传统村落,发展民宿等乡村旅游,可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中国古村落消失的原因
缺乏对古村落人文熏陶。使得由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组成的社会连接纽带逐渐被瓦解,导致很多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
缺乏对古村落有效保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少乡村在村庄整理过程中,大量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传承价值的民居建筑遗存物被拆,许多宝贵的建筑文化元素不再被人们所传承。如壁画是义乌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最注重的一项,可惜在“穿衣戴帽”中,把传统民居中非常珍贵的优秀文化元素一笔勾销了。
缺乏对古村落经费扶持。一般情况下,建筑物被毁的原因主要是年久失修而自我倒塌,或使用不当而失火被毁,或因战乱和自然灾害所毁,或毁于政治运动,如“文革破四旧”等。古村落的保护不同于单体文物建筑的保护。由于保护建筑多,年年有残损,年年要修缮,每年都需要有经费投入,否则就难以做到保持古村落的完整性。
缺乏对古建筑产权明晰。一些人认为,保护与传承民居建筑文化,那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作为百姓,解决好眼前生活需要就行。尤其是旧村改造、空心村改造等新举措出台后,农村居民在保护传承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存问题上的认识更加淡化。有的产权所有人,为了一时之蝇头小利,拆下传统建筑中的“牛腿”、雕刻门窗等建筑构件出卖给商人,成为破坏行为的推动者。
缺乏部门联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涉及面较广,文保单位的认定由文广新局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由新农办负责,文化礼堂建设由宣传部文明办负责,乡村旅游开发由旅游局规划,各类补贴由财政统筹,还有原拆原建需要规划认证、土地指标等问题,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保护就是资源”的理念,为历史古民居建筑保护创造有利条件。
在实践中存在的难题
其一,在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个别地方为了获取土地指标或通过撤村并居降低提供公共服务成本,导致有些自然村落消失,对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的保护工作提出极大挑战。
其二,传统村落保护过程存在“硬件”损失和“软件”缺失的难题。主要是老旧房屋和老街等维护的传统工艺工匠和材料缺乏,一些传统村落原真性的格局、建筑等在改造中被破坏。
其三,传统村落保护偏重经济效益问题。从实践来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以旅游开发为主,经营主体倾向于旅游设施的投资建设,忽视对文化遗产真迹、工艺传承人等方面的投入。
其四,保护与发展政策之间的衔接问题。土地政策和产权制度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利用传统村落发展民宿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社会资本的进入会受到原有房屋的产权及非标准住宿设施准入等因素制约。
如何保护开发传统村落
第一,规范村庄撤并工作细则。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按照保护优先、兼顾经济的原则,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在坚持传统村落建筑等实体保护的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邻里社区治理等研究整理保护,加快传统池塘、河道、古桥古井等蓄洪泄洪系统的恢复。
第二,对于城市群都市圈内的传统村落,制定专门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对传统村落摸排登记,纳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区域内乡村振兴的专项规划。应在保证传统村落原生态的前提下,赋予现代生活的必要设施,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实现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
第三,探索公益性保护和利用投资运营体系,研究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基金。避免过度商业化削弱传统村落的保护,可考虑加快实施传统村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稳妥推进传统村落民居产权流转试点,通过深化“三权分置”,实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模式,发展民宿、传统手工业、生态精品农业、休闲度假、康养等产业。
第四,形成完善的产业支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村民深度参与,实现村民和游客的契合,生活和生产的融合,保护和利用的结合。
第五,修缮传统建筑,不能删去历史记忆;构建新兴业态,不能破坏民俗传承。目前,古村落开发形式单一,同质化特征明显,产业结构上,存在有小、散、低的问题,缺乏总体规划和高水平策划,持续规范有序发展难度较大。因此,要成立乡村旅游发展联盟,形成“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引导产业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避免“千村一面”,把乡村变成新的城市开发,那就不是開发乡村,而是毁掉乡村。
(来源:人民网)
延伸阅读
把传统村落打造成延续乡愁的永久网红“IP”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乡音透出乡情,情感深系故乡,传统村落或新生、或破败、或消亡,但始终让人魂牵梦萦,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和深入骨髓的标签。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故乡的那座不高的山,那条不长的河,还有叫着自己、父辈、祖辈小名的乡亲。一处老宅、一缕炊烟、一处墓塚……这就是记忆中的老家,是那从未离开过的浓浓乡愁。兴山籍中科院院士向涛在接受《记住乡愁》采访时说:“自己从来没想过不回来,回国实际上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真的是需要理由的。”那山、那水,那棵老树、那栋老房子、那些老乡亲,还有那念念不忘的小村落,延续了永远抹不掉的乡愁,传承了永远无法割舍的家国情怀。
文字里萦绕着过去,图片上流淌着记忆,影视中叙说着时光,故乡的一村一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让人沉醉其间、陶醉入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时光岁月让人感慨万千,总是在不经意中触动了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人类活动让社会进步、文明,出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本能,人类活动也让传统村落已经消亡或者正在消亡。曾有3000多名渔民居住的浙江省“后头湾村”,后因交通、医疗、教育条件不便搬迁成了“无人村”,如今却又因爬山虎“绿野仙踪”而成为网红打卡地。传统村落不加以保护,消失和消亡速度势必会加快,今天的传统村落在未来科技中能逼真展现,但绝对会失真,会永远失去亲眼看到、亲手触摸的机会。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浙江省永嘉县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对于传统村落而言,保护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诞生地——湖北秭归乐平里,自1982年恢复成立农民诗社“骚坛诗社”,发展农民会员近100人,学习和传承屈原作品、屈原故事、屈原思想、屈原精神,最富诗意乡村成了乐平里“靓丽名片”。乡村有了名气,山外游客来了,有了吃、住、行、游、购、娱消费需求,外出人员看到了创业商机返乡创业,一来一回聚集了人气,更聚集了财气。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传统村落也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蕴藏民族文化、农耕文明、建筑艺术、历史记忆,传统村落里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爱乡心理慰藉,承载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悠久文明。乡音、乡情、乡思,过去的传统村落值得人回忆。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现在的传统村落要保护更要发展。美景美食让人流连忘返,美景美物让人返璞归真,汲取奋进向前的精神力量再出发,传统村落有了文化、精神滋养滋润生机勃发、活力无限,明天的传统村落会出落得美丽、质朴而又富有韵味,更令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朱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