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
2022-06-29
洪涝灾害的概述
洪涝灾害分为“洪灾”和“涝灾”两种。“洪灾”,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涝灾”,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其灾害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关系密切。
洪涝灾害形成必备条件
灾害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1.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等。
2.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洪水灾害的威胁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洪涝灾害的预警
按照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洪水预警信息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标示。其中,蓝色预警为预报预警站水位将接近警戒水位;黄色预警为预报预警站水位将超过警戒水位,低于保证水位;橙色预警为预报预警站水位将超过保证水位,低于历史最高水位;红色预警为预报预警站水位将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蓝色预警
表示预计水位可能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
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水位(流量)接近警戒水位(流量);
(2)洪水要素重现期接近5年。
黄色预警
表示预计水位可能接近保证水位。
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水位(流量)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流量);
(2)洪水要素重现期达到或超过5年。
橙色预警
表示预计水位可能达到或超过保证水位。
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水位(流量)达到或超过保证水位(流量);
(2)洪水要素重现期达到或超过20年。
红色预警
表示预计水位可能达到或超过堤防设计水位/堤顶高程/50年一遇水位。
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水位(流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最大流量);
(2)洪水要素重现期达到或超过50年。
洪涝灾害的类型
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以成因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暴雨洪水:是最常見、威胁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又简称雨洪。
2.山洪:是强降雨后,山区溪沟中发生暴涨、暴落的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雨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常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灾害。
3. 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
4.冰凌洪水:常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中。由于河道中的某一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回升时,低纬度河段上游先解冻,而高纬度仍在封冻,上游来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造成洪水泛滥;另外,河流封冻时也可能产生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是大坝或水库突然决堤、溃塌而造成的洪水。
除此以外,涝灾又有内涝和“关门涝”之分。内涝是指超强度的降水来不及从河道中排出,形成积涝。“关门涝”指河水居高不下,致使支流下游的湖泊、洼地无法排出积水而成区域性涝渍灾害。
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1.土壤积水:在出现涝害的时候,需要及时地排出土壤中的积水,否则土壤中的空隙就会出现被水填满的情况,导致作物的根系无法正常地进行呼吸,出现缺氧的情况,进而会增加十壤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使作物受害并且出现产量下降的情况。
2.病害:涝害之后没有及时的排水还会导致作物比较容易受到细菌和害虫的侵袭,影响作物正常的生长发音,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3.土壤板结:在出现洪涝灾害之后,土壤比较容易出现板结的情况,这个时候土壤的透气性就会比较差,影响作物的生长。需要及时进行培土,保持土壤的疏松。
洪涝灾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作物如果在开花结果期遇到洪涝灾害的话,就会导致花粉和花药受到损伤,进而出现授粉率降低的情况,使结实的数量减少,影响最终的产量。
2.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时候出现洪涝灾害的话,作物可能会出现被水淹没并且根部腐烂的情况,导致作物出现产量下降。
3.在发生洪涝灾害之后,可能会对水利设施产生影响,不仅涝害之后作物无法尽快恢复生长,还会导致后期的浇灌出现问题。
农林牧渔业遇到洪灾后该如何补救
农业
1.及时排水。洪灾过后,第一时间进行排水,如果有沟渠的,尽快疏通,大家可联合一起进行。
2.清淤。一般洪灾过后,田间会有很多淤泥,清理淤泥的工作,可以和排水一起进行。
3.病虫害防治。如果洪灾过后,农作物还能继续存活,注意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如果未能存活,也要进行一次防病虫害的处理工作,为后续做准备。
4.适时抢种。洪灾过后,如果受灾严重,田间农作物已经全部死亡,在完成上述3点工作之后,及时购买种子、肥料,适时抢种,如果生育期不够,可替换生育期短的作物。
林业
1.及时排水。和农业一样,先把水排下去,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不论农业还是林业,都是如此。
2.清理受损苗木。洪灾中,一些树木可能会有断裂的情况,灾后补救的话,先把这些断裂的树枝或树木,清理拉走,不要影响到正常的树木。
3.清泥。遇到洪灾时,树叶上会有很多淤泥,等到洪水下去以后,淤泥干到树叶上面,不利于其正常生长。所以,要把叶片上的淤泥冲洗干净,保证叶片的正常呼吸。
4.病虫害防治。经历过洪灾后,一方面病虫害的危害加大;另一方面,树木的抵抗力相比会减弱,所以这时候要注意打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具体药剂,可根据不同的树木品种,进行选择。
5.扶正树木。对于有歪斜的树木,能扶正的要及时扶正,同时注意加强根部的培育,保证倒伏、歪斜的树木,能够继续生长,减少损失。
牧业(畜牧业、养殖业)
1.处理动物尸体。如果洪灾过后,一些动物未能幸免而死亡,尸体的处理就显得很重要,千万不要食用或销售,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埋或者焚烧,避免疫情出现。
2.消毒。不论是否有病害、病菌,消毒工作不可大意,一是养殖场所内部,二是养殖场所周边,三是上面说的死亡动物尸体,除了保证能继续养殖以外,也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3.防疫。对于存活的动物,及时打防疫针,一方面能预防病害出现;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它们自身的抵抗力,保证后续继续生长。
4.管理要跟上。经历过洪灾后,从食物、水,到整体环境卫生,以及清理粪便工作,一定要跟得上,多方面去综合管理。
渔业(鱼类)
1.捞出死鱼。洪灾过后,鱼塘中会出现部分的死鱼或者是病鱼,一定要先捞出,避免更大的危害。另外,捞出的死鱼不可随意丢弃,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2.鱼塘加固。经历了洪灾,有些鱼塘会出现决口的情况,这时要注意加宽、加高工作,避免鱼类出逃,同时注意送氧机等设备的调节。
3.消毒。洪灾过后,为了减少鱼塘中出现病害,要进行一定的消毒工作,同时针对水质不好的区域,可通过撒生石灰(也可其他)进行调节。
4.补鱼种。注意补种工作,如果在洪灾过程中,鱼塘出现了鱼类减少过多,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要抓紧补鱼种,以此来弥补损失。
洪涝灾害后农作物如何进行补救
洪涝灾害过后,种植户应该如何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有效降低暴雨灾害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呢?
1.针对大田蔬菜的减灾措施。对于已经受灾,但尚能采收上市的蔬菜,比如叶菜类、茄果类、瓜类等,我们要抓紧时机采收上市,以便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而对于受洪涝灾害严重的菜田,在洪水退去以后,应该抓紧清理杂物,做好翻耕散湿,改种耐热速生蔬菜。
对于受灾以后的菜地,日常管理主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不能积水,保证雨停水干;其次要中耕除草,创造土壤透气条件;最后是避免病菌扩散,及时喷施广谱性杀菌剂。另外呢,在植株恢复生长以后,需要适当增施速效肥和磷、钾肥,但浓度不宜过高。
2.针对粮食作物的减灾措施。首先,我们要及时抢收抢插,对未收割的早稻,在洪水退去以后,及时抢收抢插,减少早稻损失,确保晚稻安全齐穗。其次,尽快排涝,对于受淹严重的稻田,务必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清理沟渠排水,减轻渍涝危害。最后,当水位下降后,立即洗苗、扶苗,及时冲洗叶片上的泥浆,以恢复叶片的正常生长。
对于一季稻,在受淹之后,我们务必及时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并配合施用磷钾肥,如果条件允许,推荐喷施高效叶面肥,以快速促进水稻恢复生长。但一定要采取多次轻施的方法,避免一次施肥过多,造成肥害伤苗。对于水毁绝收的早稻田、一季稻,农户一定要及时进行抢种补种。
3.针对经济作物的减灾措施。在暴雨后,我们要立即开沟沥水,务必做到沟通水干、排水良好,以便最大限度减少积水对农作物的影响。由于在水灾后,土壤肥力会严重下降,我们应该按照不同作物的常用量施用速效肥,以促进作物尽快恢复生长。
在暴雨水灾过后,环境中的病菌数量大、传播快,要搞好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推荐选择叶青双、500倍液络氨铜或者500倍液强氯精喷雾。
洪涝灾害后,这些动物疫病防控知识要牢记
洪涝灾害后,动物疫病如何防控?一起来看看。
洪涝灾害后为什么容易发生动物疫病的流行?
一是饲养环境受破坏。强降雨过后,容易产生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畜禽圈舍毁坏,围墙倒塌,致使防疫设施不健全,生物安全防护效果变差。二是病原微生物易扩散。大量畜禽因灾死亡,病原微生物在尸体上滋生,同时,土壤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被暴露,易污染水源等环境。三是畜禽免疫力下降。畜禽在应激条件下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的侵袭。天气潮湿,霉变饲草料、饲料原料和不洁饮水容易导致畜禽肠道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洪涝灾害容易造成哪些动物疫病的流行?
洪涝灾害后,出现因灾死亡畜禽尸体漂浮腐烂,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等多种动物疫病和炭疽、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发生和传播风险明显增大。
洪涝灾害过后如何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一是及时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二是对饲养场内外环境和屠宰场、交易市场和畜禽尸体处理等场所进行严格消毒;三是加强监测预警和紧急免疫接种;四是规范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执法监管,严防死亡畜禽流入市场;五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提高畜禽抗病能力。
為什么要进行消毒灭源?
主要是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加强消毒灭源,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洪涝中死亡畜禽和各种污物随水流动,水源等环境易受到污染。同时,土壤中的病菌被易水冲出来,也会引发疾病。为消灭环境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保障人畜健康,必须进行消毒。
如何开展消毒灭源?
一是加强关键场所消毒。选择消毒效果可靠、操作简便、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污染小的消毒药品和方法,对畜禽圈舍、屠宰加工场所、畜禽交易市场、运输车辆、用具等,全面开展消毒。二是增加消毒频次。每周对养殖圈舍(可带畜禽)消毒3-4次,每周至少开展两次环境消毒,保证消毒效果。三是严格无害化处理环节清洗消毒。对死亡畜禽发现、收集、处理等场所和运输工具,科学规范开展清洗消毒,防止病原扩散。并在每次处理活动结束后,对污区环境及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清洗消毒。四是加强蚊蝇虫鼠的控制和消杀。及时清除积水或填土覆盖,对养殖场及周围环境喷洒杀虫剂。加强场区防鼠措施,及时修补破损围墙和圈舍;投放毒饵后,及时搜寻和无害化处理死鼠。
受灾地区为什么要及时处理病死畜禽?
受灾过程中,不少畜禽被洪水淹死,或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由于死亡畜禽体内带有大量微生物,如不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任其腐烂发臭,病菌会到处扩散,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起人畜疫病流行。
如何及时处理病死畜禽?
加大排查力度和频次,及时打捞收集因灾死亡畜禽尸体,优先采用化制等方法进行集中处理。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经过人口聚居区、畜禽养殖密集区。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深埋法处理。深埋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合理选址、规范操作,防止污染水源和环境。因患炭疽等疫病死亡的畜禽,不得采用化制、深埋等方法处置。
为什么要开展紧急免疫工作?
灾害极易造成疫病流行,一些多年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疫病,如猪丹毒、猪肺疫、猪瘟等,也会因此发生。一些在正常年份不会发生的疾病,如炭疽病,也有可能发生。灾后畜禽的抵抗力下降,不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对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要根据免疫抗体监测情况及养殖场周边疫情情况,及时强化免疫。对其他畜禽传染病,要根据疫情动态,做好预防免疫接种。对曾发生炭疽、猪链球菌病、乙型脑炎的地区,要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预防性免疫接种范围。
如何加强疫情监测工作?
加强受灾地区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力度,重点监测受灾地区、疫源地等高风险区的畜禽,增加监测频次。加强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炭疽、血吸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监测,及时分析研判受灾地区动物疫病发生和发展态势。对死亡畜禽采样送检,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充分发挥动物疫情测报体系和执业兽医、乡村兽医、特聘防疫专员作用,及时汇总、分析灾区动物疫情发展态势,防止疫情发生。
如何加强检疫监督工作?
规范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采取必要措施,限制畜禽移动和产品流通,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严格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运输车辆备案情况,防止染疫或疑似染疫的畜禽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强化日常监督,严把屠宰和无害化处理关口,严格采取“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病死畜禽及其产品,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严厉打击收购、加工、运输病死及死因不明畜禽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防死亡畜禽流入市场。
灾后补栏应注意什么?
灾后养殖场户急需补栏,可能需要到外地调运,稍有不慎,就会带进疫病,引起疫病的流行和传播。灾后补栏前要对畜禽栏舍,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全面消毒。采购畜禽时,要详细了解免疫情况,索要检测报告、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车辆备案及洗消证明等有效证明。到目的地后执行好落地报告、隔离观察等制度。
灾后如何强化养殖生产管理?
一是及时清理畜禽养殖场周围环境、污物、杂物等,疏通場区排水通道,排出场内积水。修复加固破损畜禽圈舍,不能及时修复的,应尽快将畜禽转移至干燥、安全地带。二是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畜舍内的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做好通风工作。三是供给营养丰富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饲料要少添勤喂,避免饲喂霉变饲料。在饮水中可加入复合维生素,增强畜禽抵抗力,消除应激。四是对低龄、体弱、伤残、病情严重的畜禽及时淘汰,降低饲养成本。商品畜禽达到出栏标准的要尽快出栏,合理降低饲养密度。五是加强免疫预防,强化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口蹄疫等疫病的防控,对应激情况下容易发生的细菌性疾病,可进行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