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仿真研究*
2022-06-28甘永进余小燕覃斌毅蒋曲博
李 璞, 甘永进,2, 余小燕,2, 覃斌毅, 吴 伟, 蒋曲博
(1.玉林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西 玉林 573000;2.玉林师范学院 光电信息研究中心,广西 玉林 573000;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541004)
0 引 言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故光伏器件的相关研究引起了普遍关注[1,2]。研究表明,钙钛矿材料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3]和吸收系数[4]以及合适的光学带隙[5],是理想的光伏材料。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因其制备工艺简单和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较高等优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PSCs的PCE由2009年报道的3.8 %已提升至25.5 %,与商用的硅太阳能电池的PCE非常接近。
目前,PSCs主要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如甲胺卤化铅、甲脒卤化铅或它们的混合物作为光吸收材料。此类材料对湿度敏感,且内含有机阳离子,故热稳定性差,易发生相变或分解反应使性能下降[6]。因此,寻找高性能、可替代该材料的活性层材料意义重大。相比之下,无机材料CsPbI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400 ℃的高温下仍不发生分解和相变反应,是替代甲胺卤化铅、甲脒卤化铅的候选材料。但是,室温条件下八面体结构的CsPbI3分子结构不稳定,易由黑色的α-CsPbI3立方相转变成黄色相γ-CsPbI3[6],限制电池性能的提升,而通过Br掺杂的方法使其变为CsPb(I1-xBrx)3则可提高其立方相的稳定性。
为进一步提高PSCs的输出特性,本文以CsPb(I1-xBrx)3作为吸收层设计平面异质结电池结构,并以开路电压(open circuit voltage)Voc、短路电流密度(short circuit current density)Jsc、填充因子(fill factor,FF)及PCE为主要指标,探讨钙钛矿活性层带隙、厚度、缺陷态浓度及不同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HTL)材料对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为实验上制备高性能PSCs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新型PSCs的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
1 实 验
比利时Gent大学Burgelman M等人开发的SCAPS-1D,是基于泊松方程及电子和空穴连续性方程(如式(1)~式(3)所示)这几个半导体基本方程组进行数值仿真的一维太阳电池模拟软件,通过设置相关器件参数以及边界条件计算得到电池光谱响应、J-V特性以及电场分布等
Pt(x)-nt(x)]
(1)
(2)
(3)
本文以CsPb(I1-xBrx)3为光活性层,构建初始结构为如图1所示的正置型PSCs。
图1 器件基本结构
由图1可见,该器件由上至下分别为Au、Spiro-OMeTAD、CsPb(I1-xBrx)3、TiO2、FTO。其中,Spiro-OMeTAD和TiO2分别作为HTL和电子传输层,Au和FTO分别为金属背电极和前电极。CsPb(I1-xBrx)3和TiO2以及Spiro-OMeTAD之间能够实现较好的能级匹配,当光激发CsPb(I1-xBrx)3产生的光生载流子时,光生载流子能有效地转移至载流子传输层,因此,该结构符合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根据文献资料[7~9],将器件各层材料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另外,器件各层材料的电子和空穴热速率统一设置为107cm/s,缺陷均设置为高斯类型,光照从FTO端入射,入射光谱为AM1.5G光谱,环境温度设置为300 K。
表1 器件基本参数
表1中,Eg为禁带宽度,χ为电子亲和势,εr为相对介电常数,Nc和Nv分别为有效导带密度和有效价带密度,μe和μh分别为电子迁移率和空穴迁移率,ND和NA分别为施主掺杂浓度和受主掺杂浓度,Nt为缺陷态密度。
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对初始器件模型进行仿真,得到电池输出特性为:Voc=1.11 V,Jsc=17.49 mA/cm2,FF=70.26 %,PCE=13.68 %,该结果与已被报道的研究成果[10]相近,说明该初始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CsPb(I1-xBrx)3基PSCs活性层厚度、带隙和缺陷态浓度以及不同HTL材料对输出特性的影响,旨在为实验上制备稳定、高效的PSCs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HTL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虽然Spiro-OMeTAD作为HTL表现出较佳的性能,但其价格昂贵、稳定性差、迁移率低,故本文对可替代Spiro-OMeTAD的无机HTL材料进行探讨。因此,无机材料Cu2O、CUSCN以及PEDOT︰PSS分别作为HTL与Spiro-OMeTAD进行比较及探讨,根据被报道的研究成果[11~13],将材料的基本参数设置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HTL材料参数设置
不同HTL构建的电池输出性能差异主要取决于HTL与钙钛矿层之间能带匹配情况。一般而言,HTL的导带底应高于吸收层的导带底,以避免光生电子向HTL传输。为了促进光生空穴的传输,HTL的价带顶应高于吸收层的价带顶。研究表明[7],当HTL的价带顶高于吸收层的价带顶0.1~0.4 eV范围内时,有利于光生空穴传输,在该范围内,两者价带顶差值ΔEv越大,越利于促进电池输出较佳性能,但当ΔEv大于0.4 eV时反而使得PCE减小。
由图2可见,CuSCN、Cu2O、Spiro-OMeTAD及PEDOT︰PSS与吸收层之间ΔEv分别为0.38,0.31,0.23,0.48 eV,对于Spiro-OMeTAD、Cu2O以及CuSCN而言,这三种HTL与吸收层的ΔEv在0.1~0.4 eV范围内,且该差值逐渐增大。而对于PEDOT︰PSS而言,其与吸收层的ΔEv大于0.4 eV。根据研究结果[7],推测以不同HTL构建电池器件时,获得性能由高到低排序应为CuSCN>Cu2O>Spiro-OMeTAD>PEDOT︰PSS,该排序与仿真结果吻合。为输出较高的PCE,认为CuSCN是较为合适该结构的HTL材料,后续讨论以CuSCN为HTL展开。
图2 不同HTL材料能级图及构建器件输出的PCE
2.2 活性层禁带宽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以CsPbI3作为吸收层的PSCs稳定性较差,掺杂Br可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7]。Br的掺入不仅可提高CsPb(I1-xBrx)3基PSCs的稳定性,且会影响材料其他参数,尤其是电子亲和势χ及禁带宽度Eg。能级结构影响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而χ及Eg共同决定了电池的能级结构,并且Eg决定了材料对可见光波长的吸收范围。因此,CsPb(I1-xBrx)3活性层Eg对电池性能至关重要。研究表明[7],Br掺入越多,Eg越大。本文通过改变Br的掺杂量使得活性层Eg在1.73~2.43 eV范围内变化,探究不同Eg下的电池性能变化。
仿真得到的电池输出特性以及J-V特性,如图3和图4所示。随着Eg逐渐增加,Jsc和PCE逐渐减小,而Voc逐渐增大后出现下降趋势。随着Eg逐渐变大,器件量子效率QE逐渐下降,表明吸收层在可见光范围内对光子吸收的有效性变差,因此,光生载流子的生成率受限,导致Jsc逐渐减小。因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增大Eg会使得载流子复合率降低[6],故Voc逐渐增大,但进一步增加Eg,因载流子复合率逐渐趋于缓和,但载流子生成率始终处于指数降低状态,两者的平衡趋向于减小Voc。
图3 不同Eg下的电池输出特性
图4 不同Eg下的J-V特性曲线及QE变化趋势
由材料吸收系数计算公式α=Aa(h-Eg)1/2知,Eg增大导致吸收效率降低,图4(b)也证实了两者的关系。随着Eg的增大,吸收效率下降,器件对可见光的吸收向短波方向移动。波长较小的高能量光子才可激发活性层产生光生载流子,对应产生的电子和空穴能量也较高。但是吸收一个光子只能产生一个电子—空穴对,故载流子的数量并没有增多,光吸收范围变窄导致了可吸收光子数量减少,因此产生更少的载流子,故Jsc减小,影响了PCE。另外,随着Eg的增大,吸收层和ETL之间的电势差增大,导致载流子流经界面处时会损失较大的能量,许多能量较小的载流子会在ELT处受缺陷影响而被复合吸收,使得PCE不断减小,电池输出性能不佳。
2.3 吸收层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钙钛矿层吸收能量大于Eg的光子后产生激子,激子在吸收层与载流子传输层的界面分离后,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继续沿着相应的载流子传输层运动。因此,吸收层对电池性能输出影响较大。为探究较佳的吸收层厚度,本文将CsPb(I1-xBrx)3厚度设置在150~950 nm范围内变化,电池输出参数随吸收层厚度变化的趋势如图5所示。可见,Voc和FF随着吸收层厚度的增加不断减小,而Jsc随着吸收层厚度增加不断提高。增加厚度使得吸收层对可见光的吸收增强[14],故Jsc不断提高。但吸收层厚度的增加,使得载流子寿命相应缩短,导致载流子复合率提升,因此Voc呈现下降趋势。同样地,电池等效的串联电阻随着厚度增加而变大,所以FF单调递减。当吸收层厚度为650 nm时,器件输出了最大的PCE。因此,认为650 nm是该结构较为合适的吸收层厚度。
图5 吸收层厚度变化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2.4 吸收层缺陷态浓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激子产生于CsPb(I1-xBrx)3吸收层,因此,CsPb(I1-xBrx)3层薄膜质量对电池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缺陷态浓度Nt是衡量薄膜质量的关键指标,本文将吸收层Nt设置在1010~1018cm-3范围内变化,探讨吸收层Nt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见图6。
图6 不同Nt下电池的J-V特性及PCE
由图6可见,当Nt低于1012cm-3时,器件J-V特性曲线基本重合,输出PCE差别不大。但Nt超过1012cm-3时,J-V特性变差,PCE下降。当Nt为1018cm-3时,器件J-V特性曲线出现明显的S-Shape现象。随着Nt增加,电池内部缺陷变多,相当于在CsPb(I1-xBrx)3层引入更多的载流子复合中心,增强载流子复合过程,载流子的有效收集受到限制。因此,随着吸收层Nt增加,J-V特性变差,PCE减小。为获得更优性能,吸收层Nt应控制在1012cm-3以内。
经讨论,当以CUSCN为HTL,CsPb(I1-xBrx)3活性层厚度为650 nm,缺陷态浓度为1012cm-3时,较初始模型而言,电池性能得到优化和提升,如图7所示。优化后的电池输出特性为:Voc=1.31 V,Jsc=19.27 mA/cm2,FF=83.71%,PCE=21.14 %。
图7 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3 结 论
基于SCAPS—1D探讨了CsPb(I1-xBrx)3基PSCs吸收层禁带宽度、厚度和缺陷态密度及不同HTL材料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由仿真结果知,CuSCN和CsPb(I1-xBrx)3层间能级匹配较合适,以CuSCN为HTL时电池输出更佳性能。吸收层Eg增大使吸收效率的降低,导致Jsc减小从而使PCE降低。增加吸收层厚度可促进器件对光子的有效吸收,提升电池性能,但当吸收层厚度大于载流子扩散距离时,载流子复合增强,器件性能下降。吸收层缺陷态增多,导致载流子复合增强,限制载流子的有效收集,故制备器件时应尽量控制吸收层缺陷态密度。以CuSCN为HTL,吸收层厚度为650 nm,缺陷态密度为1012cm-3时,电池输出较佳性能:Voc=1.31 V,Jsc=19.27 mA/cm2,FF=83.71%,PCE=21.14%,本文的研究为实验上制备稳定、高效的新型PSCs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