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
2022-06-28詹苏欣
詹苏欣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导致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功能受损,进而产生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目前,慢性肾衰竭尚不能治愈,需进行长期持续性治疗,以达到阻抑或延缓病情发生进展的目的[2]。临床上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又分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二者均能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但西医治疗患者需长期服用西药,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导致病情反复[3]。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是虚、瘀、湿、毒,正虚邪实证,肾病日久,气化和固摄功能减退,进而导致气血阴阳日渐衰退,可选择滋阴补肾、健脾祛湿的药物进行治疗[4]。六味地黄汤是一种补肾的方剂,长期服用可有效调理人体肾阴虚等症状,而参苓白术散主要应用于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可补脾胃之虚,除脾胃之湿,培补后天之本,二者在治疗肾病方面,均具有一定作用[5]。故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南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就六味地黄汤和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8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1)纳入标准:①符合文献[4]《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②水、电解质、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代谢紊乱。③经中医诊断,患者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主症表现为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口燥咽干;次症表现为尿少或夜尿频多,大便干结,苔白或少苔或薄黄或黄腻。(2)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疾病,沟通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治疗;②尿毒症或肾衰终末期;③在研究期间饮酒。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病程4 ~11年,平均(7.52±1.88)年;病因: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性肾病9例,原发性慢性肾衰竭11例,乙肝肾病5例,狼疮肾2炎,其他3例。研究组,男25例,女17例;病程3 ~12年,平均(7.99±2.00)年;病因: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性肾病9例,原发性慢性肾衰竭12例,乙肝肾病6例,狼疮肾炎3例,其他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研究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抗感染、降压、降糖、纠正酸中毒、调节钙磷代谢等对症处理措施,若患者下肢存在明显水肿,则给予其利尿剂(如呋塞米)治疗,同时提醒患者饮食应以优质低蛋白为主,每日蛋白摄入量应维持在0.6 g/kg。
给予研究组六味地黄汤联合参苓白术散进行治疗。药方:(炒)白术、人参、甘草各20 g,(炒)白扁豆15 g,(炒)薏仁、莲子、桔梗、砂仁各 10 g,茯苓、丹皮、泽泻各10 g,山茱萸肉、山药各12 g,熟地15 g,将以上中药材洗净后,加清水进行煎煮,去渣取汁,1剂/d,2次/剂,250 ml/次,温服。
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治疗前1 d和治疗1个月后的24 h尿蛋白、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2)比较两组治疗前1 d和治疗1个月后的中医症候评分:参考文献[6]《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内有关慢性肾衰竭证候积分的评定标准,包括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苦,轻度为2分,中度为4分,重度为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该症状越严重。(3)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疗效评估标准: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及24 h尿蛋白、BUN、Scr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幅度>10%,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则判定为显效;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及24 h尿蛋白、BUN、Scr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进展性变化,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则判定为有效;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及24 h尿蛋白、BUN、Scr水平较治疗前提升幅度>10%,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则判定为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1 d和治疗1个月后的24 h尿蛋白、BUN、Scr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 1 d的24 h尿蛋白、BUN、Scr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其24 h尿蛋白、BUN、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1 d和治疗1个月后的24 h尿蛋白、BUN、Scr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1 d和治疗1个月后的24 h尿蛋白、BUN、Scr水平比较(±s)
治疗前1 d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1 d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1 d 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n=42) 196.55±18.46 180.29±17.07 9.96±1.27 8.74±1.08 158.07±13.58 137.10±11.60研究组(n=42) 192.28±18.00 168.55±15.60 9.80±1.22 8.01±0.99 156.94±12.89 128.77±10.59 t值 0.83 2.54 0.45 2.49 0.30 2.65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24 h 尿蛋白(mg)BUN(mmol/L)Scr(μmol/L)
2.2 两组治疗前1 d和治疗1个月后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1 d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苦的中医症候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其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苦的中医症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1 d和治疗1个月后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1 d和治疗1个月后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分,(±s)]
治疗前1d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1d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1d 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n=42) 4.50±0.52 3.00±0.32 4.40±0.48 2.94±0.30 4.31±0.44 2.71±0.23研究组(n=42) 4.42±0.49 2.80±0.26 4.36±0.46 2.75±0.25 4.25±0.41 2.57±0.19 t值 0.56 2.43 0.30 2.43 0.50 2.35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 咽干口苦
2.3 两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综合征,疾病主要侵犯肾脏,且以肾脏为主要表现,可导致患者肾功能减退,肾脏明显萎缩,难以维持其基本功能,进而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受累等症状,该病除西药治疗外,还可采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7]。
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其24 h尿蛋白、BUN、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提示六味地黄汤联合参苓白术散可有效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功能进展,患者体内BUN的浓度和Scr水平保持稳定状态,可使尿液中蛋白质漏出减少。肾脏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之一,与尿道、输尿管、膀胱共同构成泌尿系统,具有调节酸碱平衡,排出毒素的作用[8]。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会经肾小球滤过再进入肾小管,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可重新利用人体尿液中的蛋白质。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病理性肾脏损伤,肾小球受损可引起其毛细血管壁破裂,滤过膜孔径增大,通透性增强,使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蛋白滤出至原尿中,球蛋白及其他少量大分子质量蛋白滤出量相应增加,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患者24 h尿蛋白水平升高,肾脏负担加重[9]。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导致肾脏疾病恶化,六味地黄汤中的熟地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影响,降压作用明显,可影响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降低球内压和高滤过,减少蛋白尿,从而实现肾脏保护[10]。经现代药理学证实,参苓白术散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其方中的茯苓内含的茯苓醇浸剂,利尿效果明显,且该药材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可抗肿瘤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人参可影响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山药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联合六味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衰竭,可改善患者肾脏的微循环,提高其免疫功能,从而降低24 h尿蛋白、BUN、Scr水平[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其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苦的中医症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六味地黄汤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肾衰竭,可恢复患者机体正常的状态,缓解或消除其临床症状。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疾病病机为“正虚邪实”,因此治疗需遵循以通为补、从实论治、通络活血、通补缓攻的原则[12]。六味地黄汤是我国的传统药方,由“三补三泻”组成,即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该方重用熟地黄,其为君药,该药材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作用;臣药为山萸肉和山药,山萸肉具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的功效,而山药则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三泻”均为佐药,其中,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补”可滋养肝脾肾,可治本;“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可治标,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本草正》中记载,“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13]。山药性味平和,补阳的同时又可强健脏腑功能,肾阴虚或肾阳虚的患者都适宜服用;熟地性温,味甘,阴中之阳,可补血滋阴,补精益髓,主治肾精不足;山茱萸肉可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配合熟地、山药,补肾效果更甚;茯苓性质平和,可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泽泻性寒,善泻肾经之相火,利膀胱之湿热,茯苓得泽泻,利水除湿之力倍增,泽泻得茯苓,利水而无伤脾气;丹皮性寒,味苦,善凉血清血;茯苓、泽泻、丹皮三药共用,活血利水,可共同调节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水液循环[13]。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胃气虚挟湿,可培补后天之本,帮助肾病患者调节机体,其方中的白扁豆性味甘,微温,可健脾化湿,与人参、白术等补气之药相互调和;桔梗可辛散苦泄、开宣肺气;砂仁辛温,归脾、胃、肾经,具有化湿行气的作用,可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健运脾胃,渗湿泄浊,与六味地黄汤同用,滋肾不腻、补气不滞,可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患者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苦的症状[14]。在本次研究中,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六味地黄汤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肾衰竭,效果显著。六味地黄汤重滋肾填精,大补真阴,以熟地为主药,次为山茱萸肉和山药,补药用量重于泻药,表明该方以补为主,寓泻于补,补力平和。参苓白术散药性平和,可缓缓建功,适合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该方中以参苓、白术为主,人参、山药、甘草、白扁豆等药为辅,可健脾益气、和胃化湿。肾与脾之间存在“先天温养后天,后天滋养先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肾与脾在生理上可相互资助,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有助于推动肾阳;肾藏精,肾中精气有水谷补养,才能充盈[15]。六味地黄汤由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肉、山药、熟地六味中药水煎而成,与参苓白术散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前者的三味泻药可与参苓白术散中的薏仁共奏利水渗湿之功,而莲子、人参、白术配以山药、茯苓,可同治运化失职,湿浊下注,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机体的循环状态,使患者的病情逐渐得到好转,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16]。
综上所述,六味地黄汤联合参苓白术散可滋阴补肾、祛湿益气,应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中,可提高患者的肾脏功能,缓解其临床症状,适宜长期服用,效果显著,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