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语篇研读拓展初中英语听说教学设计思路
—— 以沪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4 Listening板块为例
2022-06-28黄银玲
文/黄银玲
引言
语篇研读是开展英语教学的逻辑起点。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阅读文本研读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譬如张秋会、王蔷(2016)提出了从主题、内容、文体、语言和作者五个角度进行文本解读的方法。然而,在听力教学方面,对听力文本解读的研究还有较大欠缺,尤其是语篇分析的层面比较缺乏(徐浩等,2018)。教师进行听力文本语篇研读的意识不强,较少开展针对听力语篇的剖析,对听力语篇的特性关注较少。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基于教材原有内容,更重视对细节信息的获取和目标语言的操练,设计的听力活动相对单一,缺乏对听说活动的深层次设计。姚彬(2020)也指出在听力教学中,教师比较忽视对听力文本的目的、文本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的解读,目前教学活动设计更聚焦于detail和main idea 等What 的层面,并不深入。
因缺乏对听力文本的语篇研读,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是引导学生听几遍录音,让学生完成课本配套听力任务(往往以听取大意和细节为主)就结束了。学生在听中仅能获取一些细节信息,形成大概印象,对深层内容了解不透彻,对听力文本的叙事逻辑、语篇模式等没有进一步归纳和积累,逻辑思维能力等没有得到提升和锻炼。此外,要求学生基于两三次浅层的听力活动便将所听内容转化为说是非常困难的。听说课中听的活动不能很好地为说的活动而服务,造成学生听后口语输出困难。
如何进行听力语篇的研读并开展有效和深入的听说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听说水平、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听力教学活动设计的三维语篇研读框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深入开展语篇研读”,要求教师充分认识“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促进思维发展,服务语言学习、意义理解与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What、How、Why”三个语篇研读的维度。姚彬(2020)认为,在听力教学中,除了What的层面,教师还应重视对听力文本目的(Why)的解读,帮助学生明确文本目的,体悟人物情感,同时厘清文本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How)。教师可以设计有效的听后巩固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单元主题,增强理解和表达的效果。甘露(2016)指出,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篇章的主线发展,关注连贯标志,厘清语篇结构;在相关听力活动的设计上,要着眼于语篇,设计多种形式,不局限于单项选择题,设计的问题要对文本的内容和结构都有所考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把握材料重点和关键信息的能力。综上所述,基于“What、How、Why”三个维度开展听力文本的语篇研读,既符合《课标》要求,也有较大的现实需求。
具体操作上,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What(主题、内容)、How(文体、结构、模式、语言)、Why(意图、态度)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听力文本的语篇研读,并依据以上维度设计教学活动和听力练习,拓宽听说教学设计的思路。
1. 从What的维度解读听力文本的主题意义和内容,设计听取大意和细节理解的教学活动,如填空、完成句子、回答问题等。目前许多教师主要停留在这一解读维度。
2. 从How的维度解读听力文本的文体、语篇结构、语篇模式和语言形式等,设计关注说话者叙事逻辑的活动,如听取逻辑词、绘制思维导图、完成问题链任务、重点词句画线和复述等。引导学生关注篇章特征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所听内容,更好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及深层逻辑思维能力。
3. 从Why的维度解读听力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意图,设计推断、评价、分享观点等开放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叙事者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的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听力文本根据形式可分为独白类文本和对话类文本。因为独白类文本的篇章特性更加明显和突出,笔者在下文以一则独白类文本的听力教学材料为例进行说明。
课例分析
本课例以沪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 Module 2 Man’s best friends Unit 4 Listening板块Pine trees为例,阐述如何基于三维语篇研读框架进行听力文本的篇章研读,并依据文本解读设计深层的听说教学活动(听力文本材料见文末附录)。
听力文本的三维语篇研读:
What:听力文本以“松树”为话题,介绍了松树的生长位置、种植原因、松树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帮助。
How:听力材料是广播电台节目的一则独白,体裁属于自然科学类的论说文,篇章特征明显。首先,听力文本语篇结构清楚,按照“种植地—原因—特征—用途”的叙事思路开展。第二,听力文本的语篇模式鲜明,说话者的每个观点均有相应的细节支持,具有清晰的“opinion—supporting details”的结构,符合“概括—具体”的语篇模式。第三,听力文本的语言规范,包含很多与单元话题相关的词汇与句型。
Why:叙事者通过详细介绍松树,不仅对相关知识进行科普,还呼吁人们保护和爱护松树。从叙事者使用的褒义词汇可以看出其对松树的赞赏和喜爱。
教材配套活动为“听取细节信息”的填空题(见图1),听力活动相对单一。基于以上语篇研读,笔者设计了不同维度和层次的听说教学活动。
图1. 教材配套听力活动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英语水平中等偏上,具备基本的听的技能,能够顺利听取听力材料的大意和细节信息,但理解听力材料中的叙事逻辑、推断说话者情感态度等深层次能力还有待提高。
基于听力文本的语篇研读以及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学生能够理解听力文本的大意和基本信息;
2. 学生能够厘清听力材料的语篇结构和语篇模式,提取结构化知识;
3. 学生能够推断作者的态度并发表评价;
4. 学生能够迁移听力材料的内容,介绍自己喜爱的一种树木。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重难点为引导学生理解听说材料中的How与Why两个层面的内容,并仿照听力文本进行迁移创新。教学流程见表1。
1. 听前准备
教师布置课前准备任务:网上调查。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树木的相关信息,完成表2。表格中的题目设置与目标听力文本的结构相似,为学生的听和听后的产出做好内容的准备。
课堂上,教师进行两项听前活动。首先,问答环节。教师提 问:“Trees are very important an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trees in the world. Which is your favourite?”,学生自由回答。其次,松树知识小竞赛环节。教师引入:“My favourite tree is pine tree.”,然后开展松树知识小竞赛,同时介绍听力材料相关词汇,引导学生进行听前预测。
[设计意图]
表1. 教学流程
表2. 听前任务表
开展知识小竞赛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供与听力文本相关的背景图示,为听力做好铺垫。
2.基于What的听说活动:听懂大意,获取细节
在第一次听力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听取大意:“What is the programme about?”;在第二次听力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听取细节信息:完成教材上的填空练习(见图1)。精听的目标内容是含关键信息的主要词汇,包括名词和形容词。教师提醒学生做笔记时可以采用速记的方式。
[设计意图]
前两次听力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听力篇章的What层面,帮助学生获取听力材料的大意和关键信息。
3. 基于How的听说活动:归纳语篇结构,鉴赏语篇模式,积累话题语言
(1)归纳语篇结构
在第三次听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结构要点,指导学生归纳并完成思维导图(见图2)。王艳荣(2019)指出,思维导图能更清晰、更简洁、更全面地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的文本信息,如果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意义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通过一遍遍有针对性的听,用思维导图梳理和建构自己的结构化知识图,内化就会更加充分。因此,在听力过程中巧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厘清听力文本的叙事思路。
第三次播放录音时,教师提示学生可以采用“边听、边停、边归纳”的方式,聚焦听力文本的叙事逻辑。如在听完介绍松树的第一句后,归纳出“Where can we find pine trees?”;在第二至三句时归纳出“Why do we grow pine trees?”;第四到七句时,归纳出“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pine trees?”;听完最后一部分总结出“What are the uses of pine trees?”。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基本概括出听力文本的叙事结构,完成思维导图,并厘清听力篇章涵盖了发言目的、松树的种植地、松树的种植原因、松树的特征、松树的用途等方面。
[设计意图]
教师基于How的第一层解读维度设计边听边归纳、完成思维导图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听力篇章的语篇结构,厘清听力材料的叙事思路,为输出做好结构铺垫。
(2)鉴赏语篇模式
语篇模式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即语篇自身的形式结构或语篇不同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形式。把握语篇模式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生成语篇的能力(刘永忠,2013)。本听力篇章中的“概括—具体”模式是英语语篇中较为常见的组篇模式,常出现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论说文中。在这一类型的语篇中,开头部分为一般的陈述或总体概括,后面则提供具体的例证或细节描述(翟学凤,2016)。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四次听力活动,完成问题链任务(见表3)。问题链是常用的文本解读和提取信息的策略,层层相扣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维层次,构建文本意义。本次活动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概括—具体”语篇模式。学生通过倾听,能够较快得到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增加细节依据,让自己的观点变得更加有说服力。
表3 .问题链
图2. 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
基于How的第二层解读维度,教师设计问题链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归纳听力篇章中的语篇模式,学习如何在表达观点时补充具体细节。
(3)积累话题语言
教师呈现听力材料的文本并领读。学生在跟读文本时,用彩色笔标画出文本中介绍树木的相关词组和句型,如发言目的:I’m going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种植地:You can find... in... ;种植原因:People grow...because...,make the environment more beautiful;特 征:strong plants;grow in... environments,have... lives,live...years;用 途:make use of... in many ways,use... to make...,fight against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听力文本的语言特征,提炼文本中表达主题意义的语言,为听后环节表达观点提供语言支架(邹必影,2018)。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听力文本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关注听力篇章的语言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话题语言,为口语产出做好语言铺垫。
4.基于Why的听说活动:推断态度,发表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个问题(见表4)进行讨论和分享。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顺利推断出说话者的态度是积极正面的,因为说话者使用较多褒义词汇,如 beautiful、strong、long lives、useful等。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认为说话者表达清晰,使用了较多的细节支撑观点,有理有据。第三个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思考还能介绍松树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提出松树的种植方法、松树在国内的数量、松树的象征意义等。
表4. 讨论问题
[设计意图]
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听力篇章Why的层面。因说话者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本环节重点引导学生推断说话者的态度,对发言材料进行评价和补充,建立语篇与个人的关联。
5. 听后活动
产出环节要求学生仿照听力材料的叙事逻辑和技巧,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树。笔者将听后任务设计为:为迎接植树节的到来,鼓励人们爱护树木,我校计划出版一本英文版树木百科全书,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种最喜欢的树木,参照思维导图,完成对该树木的英文介绍,并在班内进行口头分享。
基于输入环节“What、How、Why”三个维度的听说活动,学生对听力材料的主题和基本信息(介绍一种树木)、语篇结构或叙事思路(种植地—原因—特征—用途)、语篇模式(“概括—具体”)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也积累了与话题相关的词汇与句型。学生明确自己的表达意图,了解如何使用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态度。输入环节为学生口语产出所需的主题、结构、模式、语言等都搭建了“脚手架”,因此学生在输出时也顺利很多。许多学生能够大胆仿照听力材料的内容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树,如荔枝树、木棉树、枫树、桃树、紫荆树等。
以下是其中一组学生的介绍内容:
Hello everyone. Today we will introduce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trees in the world. It is the maple tree.Do you know the maple tree is the national tree of a country? Yeah, it is the national tree of Canada.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maple trees in different cities in Canada. We can find maple trees in China, too.
People grow maple trees because they are very beautiful.Maple trees are tall and thin, and their leaves are often green. When autumn comes, their leaves will turn red or orange. When the wind blows,their leaves will fly like butter flies in the sky.
Maple trees are strong. They can grow in cold places and difficult environments.
We think maple trees are very useful trees. First, we can use them to make beautiful furniture. Second,we can use them to make delicious syrup. Third, we can plant maple trees to beautify the city.
We love maple trees.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设计意图]
教师创设口语产出任务,引导学生仿照在听力过程中习得的叙述结构、语篇模式和语言形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树木,达到以听促说、以说固听、迁移创新的目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选用的听力材料篇章结构明显,叙事思路清晰。课前,笔者对听力语篇进行三维研读,据此设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三个维度层层深入的听力活动,为说的环节做好铺垫。本节课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内容、语篇结构、说话者的情感态度等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在产出时,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口语活动中,仿照听力材料的结构和句式,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木。
结语
本文以一节听说教学课例为例,探讨基于三维语篇研读开展初中英语听说活动设计的思路。本节课例操作性较高,具备以下亮点。
首先,基于三维语篇研读对听力文本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听说文本的特征,拓宽听说教学的设计思路。大部分教师更关注What维度,即听力材料的主题、大意、细节等功能性信息。其实,教师还可以从How的维度出发,关注听力材料的体裁、语篇结构、语篇模式、语言形式等结构性信息。此外,教师也可以基于Why的维度,关注听力材料中说话者的意图、态度、情感等,鼓励学生建立个人与语篇的关联。对How和Why的解读是一线教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部分,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部分。
其次,从三个维度解读听力文本,能够更好促进教师对听说材料的利用和开发。由于课本中的配套练习相对简单,其中大部分题目主要考查What层面的理解,如听取大意和细节,教师可以根据文本解读自主设计和开发形式更丰富、更加适合学生水平、更能促进学生能力深入发展的听说练习。教师可以设计Why层面的活动,如评价和推断等,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可以设计How层面的活动,如思维导图、问题链等,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并将其结构化。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和选择听力练习的形式,但是对听力语篇的关注点应该更加广泛和深入。
再次,基于三维语篇研读开展听说教学设计,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听说的衔接。学生在听完两遍录音后,往往只能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在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叙事逻辑、语篇模式、语言形式等的积累仍旧单薄的情况下,如果此时要求学生从What的层面开展说的活动,困难较大,操作性也不强。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多遍地听,每次听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由浅到深,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学生说的能力也能够水到渠成,得到有效提升。
附录
Tape script:
Host: Welcome to The Natural World. People tell us they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trees, so I’m going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pine trees today.
You can find pine trees in almost every part of China. People grow pine trees in cities because they’re always green. They make the environment more beautiful. They’re very strong plants. They can grow in difficult environments. They also have very long lives. Some of them can live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We make use of pine trees in many ways. First, we use the wood from them to make nice furniture. Second, we use them in Chinese medicine. We use almost every part of them to fight against different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