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的驾驶安全性不容忽视
2022-06-28朱明环王晓晗王雪松赵旭东
朱明环 王晓晗 王雪松 赵旭东
摘 要:精神障碍及精神科药物治疗对汽车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具有不利影响,我国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本文详细介绍精神障碍及精神科药物治疗对患者驾驶行为的影响,对比中英对精神障碍患者驾驶行为管理的差异,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及调整对精神障碍患者驾驶行为的管理提供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精神障碍;驾驶行为;安全性;国际对比
基金项目: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研究专项(20204Y0173);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临床高原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PWYgy2021-02)
The driving safety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cannot be ignored
ZHU Minghuan1,WANG Xiaohan2,WANGXuesong3,ZHAO Xudong4
(1.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Mental Disorders,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Mental Health Center, School of Medicin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0124, China; 2. School of Medicin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0331, China; 3. The Key Laboratory of Road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1804, China; 4.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Mental Disorders,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Mental Health Center, School of Medicin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0124, China )
Abstract: Mental disorders and psychiatric drug treatment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driving behavior of car drivers. There is still a research gap in this field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and U.S.. This study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psychiatric drug treatment on the driving behavior of patients,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driving behavior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nd U.K.,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and guidance to carry out relevant research and adjust the policies of driving behavior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Keywords:Mental disorder; driving behavior; safet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民消费观念大幅转变,汽车逐渐从生产工具转化为个人消费品。机动车驾驶(以下简称“驾驶”)因其流动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关键部分。然而,驾驶是一项复杂且潜藏危险的活动,根据WHO2013年发布的《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显示,交通意外导致的死亡位列全球各大死因第八位,全球每年约有100余万人死于交通意外。众所周知,当驾驶机动车辆时,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均有可能增加交通事故发生风险,而以上障碍在精神障碍中尤为常见,Vaa等[1]的荟萃分析显示,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较健康人群增加了近两倍。根据2019年4月中國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调结果,提示有近1成国人患有精神障碍,如此大的患病群体,其中有驾驶需求的肯定不在少数,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驾驶安全性加以关注。
1 常见精神障碍驾驶安全性研究现状
1.1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除了常见的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症状外,在精神运动能力、选择性和持续性注意力、工作和长期记忆以及执行功能等多个方面也存在缺陷,这些功能异常均会对患者的驾驶能力产生严重影响[2]。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群的两倍[3]。一项关于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显示,高达58%患者表现出与驾驶相关的精神运动功能明显受损,从而证实了精神分裂症疾病本身对驾驶相关精神运动技能的不利影响[4]。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最常用的治疗手段。2019年的一项应用驾驶模拟器来对比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研究[5]发现患者和健康人群在模拟驾驶碰撞次数和对危急情况的反应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此外,该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模拟驾驶的车速比健康人群慢得多,容易在高速公路车辆汇合时造成后方车辆拥堵,进而刺激其他驾驶员做出危险的超车动作,存在间接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1.2 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终生患病率约为13%。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思维迟缓、活动减少、注意力下降等,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在需要费力处理的任务上通常表现出较慢的精神运动反应时间[6],可能潜在影响驾驶安全[7]。一些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追溯发现抑郁症与交通事故的增加有关[8]。Selzer等[9]的报告发现,导致致命事故的驾驶员中有21%存在抑郁症状,而在导致非致命事故的驾驶员中,这一比例仅为7%。
抗抑郁药作为全球第二大常用处方药在减轻抑郁症状的同时,还会产生嗜睡、低血压、自杀意念、头晕、癫痫发作阈值降低、恶心和焦虑等副作用,這些因素单独或结合起来都有可能影响驾驶能力[10]。对抗抑郁药和驾驶关系的研究[11]发现,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较健康人群撞车风险略有增加,撞车事故的风险比在1.19到2.03之间,致命事故的风险比是3.19,平均撞车风险较健康人群增加了约1.4倍。
1.3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既往研究提示双相情感障碍在躁狂或抑郁发作期间以及病情缓解间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包括执行功能的缺陷、精神运动速度和持续注意力明显受损。德国一项关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驾驶能力的研究[12]发现,只有45%接受情感稳定剂治疗的患者通过了道路安全委员会的测试,入组患者中有17%的病例精神运动能力严重受损已不适合驾驶,而在驾驶技能方面接受拉莫三嗪治疗的患者比服用碳酸锂治疗的患者表现更好。2009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指出,锂盐治疗没有增加年轻女性患者交通事故的风险[13]。
1.4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人群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患者往往伴有日间疲劳感和认知障碍。睡眠障碍会增加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14] [15],研究显示睡眠障碍患者发生严重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较睡眠良好人群要高2.5到3倍[16]。一项关于健康因素与撞车事故风险关系的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与车祸的风险增加相关[17]。
在睡眠障碍治疗中药物治疗仍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理想情况下,助眠药应改善睡眠,但不残留日间镇静作用,但目前许多助眠药物都会在第二天产生残留镇静作用,这可能会导致广泛的认知能力受损,并且对包括驾驶能力在内的日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已发现使用助眠药会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18],能够对次日早晨驾驶能力造成损害[19]。
1.5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痴呆中最为常见的类型。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记忆力的损害、注意力、视觉空间能力、执行功能、语言功能等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既往的研究已经表明AD会损害驾驶能力[20],AD的驾驶人可能因无法回忆道路法规和行驶路线[21]、无法感知与其他车辆的距离或因对驾驶环境的响应速度太慢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驾驶错误的发生甚至引发交通事故[22]。但是,并非所有的AD患者都不能安全驾驶[20],随着大众对AD认识的加深,大多AD患者能够在疾病的早期被确诊,这些患者在疾病早期仍可能保持相对完整的驾驶能力[23],因此通常建议患有严重AD的患者停止驾驶。
1.6 物质依赖
开车前摄入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是一个严重的公共问题,这种行为与高撞车事故率和伤害高严重性相关[24]。一项瑞典的研究[25]对196起道路交通事故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有20%的驾驶人曾饮酒、吸毒或服用药物,这些可能会对他们的驾驶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指出,酒后驾驶车辆导致了全球约370,000人死亡。饮酒是导致交通事故的最重要的单一风险因素,酒驾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较一般人群要高1倍[1]。酒精严重损害驾驶员的注意力和行为控制力,会对驾驶行为中的反应时间、驾驶速度、制动以及车道定位等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酒驾者倾向于高估对驾驶安全性的判断,并表现出对环境警惕性的下降,同样会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2 中英两国对精神障碍患者驾驶行为管理的对比
通过以上研究背景展示,基本上可以得出精神障碍患者的驾驶行为更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结论,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精神障碍患者驾驶行为的管理,而对精神障碍患者驾驶行为的管理也许可以从中英两国管理模式的对比中得到一些启发。
2.1 申请驾驶证阶段
我国《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十二条明文规定患有精神病不得申请机动车驾驶证,但该规定并未指出“精神病”的具体定义及疾病分类。国际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分类第十版(ICD-10)中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部分是我国精神科临床中广泛使用的诊断标准。ICD-10中的精神疾病分为11大类包括近百种诊断,上文中提到的“精神病”是包括ICD-10中的所有精神疾病类型还是部分目前难以明确。此外,我国申请驾驶证阶段精神疾病的报告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主动申报,并没有交管部门与精神科或精神科医生的信息联通机制。
英国车管部门根据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对精神障碍做了相对细化的分类,对于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偏狂型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进食障碍、强迫症、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的患者在申请驾驶证时需要主动申报精神疾病史,而患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禁止申请驾驶证,如果经过精神科医生评估精神症状稳定且能通过驾照考试的患者仍然可得到驾驶证。
2.2 已经持有驾驶证
对于持有驾驶证后出现精神障碍的驾驶人,我国《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六十七条规定患有精神病的机动车驾驶人要被注销机动车驾驶证。该规定的要求与申请驾驶证阶段的规定类似,并未明确“精神病”的具体定义及疾病分类,而持有驾驶证后精神疾病的报告也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主动申报,同样缺乏交管部门与精神科或精神科医生的信息联通机制。
英国的管理过程有精神科医生的广泛参与,除了患者可以主动申报自己的患病情况外,精神科医生如果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者目前的精神状况已经不适合驾驶车辆时,可以直接建议其停止驾驶,甚至可以在告知患者而又不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将信息反馈至车管部门,车管部门会对患者驾驶能力进行再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给予其继续保留驾驶证、更换为有一定时间期限的驾驶证或是暂时收回驾驶证等处理。
3 总结
目前对于精神障碍患者驾驶行为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显示出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但不同精神疾病类型以及同一疾病的不同疾病状态对患者驾驶行为影响有多大仍需要开展更深更细的科学研究,为制定我国汽车驾驶人心理健康标准以及修改甚至制定相关法律提供科学依据。另外,在精神科臨床工作中对有驾驶需求的精神障碍患者接诊时,医生还应从交通医学角度仔细选择精神科药物,并根据患者疾病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反应对患者驾驶能力做出个性化的评估及建议。最后,非常有必要建立车管部门和精神卫生机构的信息联通机制,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VAA T. Impairments,diseases,age and their relative risks of accident involvement: Results from meta-analysis [J]. IMMORTAL Report,2003,1–48.
[2]GREEN M F,KERN R S,HEATON R K.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 implications for MATRICS [J]. Schizophr Res,2004,72(1): 41-51.
[3]EDLUND M,CONRAD C,MORRIS P. Accidents among schizophrenic outpatients [J].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1989,30(6): 522-526.
[4]SEGMILLER F M,BUSCHERT V,LAUX G,et al. Driving skills in unmedicated first- and recurrentepisod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J].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17,267(1): 83-88.
[5]FUERMAIER A B M,PIERSMA D,HUNTJENS R J C,et al. Simulated car driving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ognitive abilitie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Res,2019,204(171-177).
[6]HAMMAR A, LUND A, HUGDAHL K. Selective impairment in effortfu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major depression [J]. J Int Neuropsychol Soc,2003,9(6): 954-959.
[7]AUSTIN M P,MITCHELL P,GOODWIN G M. Cognitive deficits in depression: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functional neuropathology [J]. Br J Psychiatry,2001,178(200-206).
[8]WICKENS C M,MANN R E,STODUTO G,et al. The impact of probable anxiety and mood disorder on self-reported collisions: a population study [J]. J Affect Disord,2013,145(2): 253-255.
[9]SELZER M L. Fatal traffic accidents: deterrents to an emergency approach [J]. Univ Mich Med Cent J,1968,34(2): 102-105.
[10]SHERWOOD N. Comparative behavioural toxicity of the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J]. Hum Psychopharmacol,1995, 10 Suppl 3(S3): S159-S162.
[11]HILL L L,LAUZON V L,WINBROCK E L,et al. Depression,antidepressants and driving safety [J]. Inj Epidemiol,2017,4(1): 10.
[12]SEGMILLER F M,HERMISSON I,RIEDEL M,et al. Driving ability according to German guidelines in stabilized bipolar I and II outpatients receiving lithium or lamotrigine [J]. J Clin Pharmacol,2013, 53(4): 459-462.
[13]WINGO A P,WINGO T S,HARVEY P D,et al. Effects of lithium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 J Clin Psychiatry,2009,70(11): 1588-1597.
[14]LEGER D,EMENT P. [Sleepiness and accidental risk] [J]. Presse Med,2015,44(10): 1022-1028.
[15]STUTTS J C, WILKINS J W,SCOTT OSBERG J,et al. Driver risk factors for sleep-related crashes [J]. Accid Anal Prev,2003,35(3): 321-331.
[16]LEGER D,MASSUEL M A,METLAINE A,et al. Professional correlates of insomnia [J]. Sleep,2006,29(2): 171-178.
[17]SAGBERG F. Driver health and crash involvement: a case-control study [J]. Accid Anal Prev, 2006,38(1): 28-34.
[18]DASSANAYAKE T,MICHIE P,CARTER G,et al. Effects of benzodiazepines,antidepressants and opioids on driv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J]. Drug Saf,2011,34(2): 125-156.
[19]VERMEEREN A,RIEDEL W J,VAN BOXTEL M P,et al. Differential residual effects of zaleplon and zopiclone on actual driving: a comparison with a low dose of alcohol [J]. Sleep,2002,25(2): 224-231.
[20]ERNST J,KRAPP S,SCHUSTER T,et al. Car driving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 [J]. Nervenarzt,2010,81(1): 79-85.
[21]UC E Y,RIZZO M,ANDERSON S W,et al. Driver route-following and safety errors in early Alzheimer disease [J]. Neurology,2004,63(5): 832-837.
[22]PIERSMA D,DE WAARD D,DAVIDSE R,et al. Car drivers with dementia: Different complications due to different etiologies? [J]. Traffic Inj Prev,2016,17(1): 9-23.
[23] DAWSON J D,ANDERSON S W,UC E Y,et al. Predictors of driving safety in early Alzheimer disease [J]. Neurology,2009,72(6): 521-527.
[24] MANN R E,STODUTO G,VINGILIS E,et al. Alcohol and driving factors in collision risk [J]. Accid Anal Prev,2010,42(6): 1538-1544.
[25] SAGBERG F A,T. In-depth studies of accidents. Analysis of data from 200 fatal accidents in M–lardalen [J]. Transport–konomisk institutt,Oslo in Swedish,2000,T–I-rapport(499/2000).
美國研发智能应用让视觉障碍患者及老年人安全使用自动驾驶车辆
美国缅因大学虚拟环境与多模态动态实验室(VEMI)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研发了一款智能手机应用,可为身有残疾的患者以及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导航辅助,让他们也可以享受配备了最新汽车技术的共享汽车和网约车等出行服务。该款应用程序名为自动驾驶车辆辅助(AVA),还可用于由人类驾驶人操作的标准车辆,为所有人所用。
AVA通过多感官页面,即通过音频、触觉反馈以及高对比度视觉提示提供导航,让用户可以查询、找到以及定位车辆。该自动驾驶车辆研究小组(AVRG)是由一个VEMI领导的快机构团队,还包括美国东北大学和科尔比学院的研究人员。该小组通过智能手机摄像头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GPS技术、实施计算机视觉为该应用程序提供的功能提供支持。
用户将在AVA中创建基本资料,其中需要反映他们的需求以及现有的导航方式。该款应用程序会利用资料中的信息,找到合适的交通工具,然后决定是否有可用的交通工具。
当车辆到达时,AVA会利用摄像头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引导用户前往车辆,其中AR技术利用智能手机覆盖环境,通过在图像上叠加高对比度的线条来突出路径和语音指导,如指南针方向、街道名称、地址以及附近的路标。该款应用程序还会利用对比线条突出展示环境危险区域,如低对比度的路沿等,而且在用户靠近危险时,会震动提醒。然后,该应用程序还能够帮助用户找到车门把手,以便进入等待他们的车辆。
AVRG主要研究自动驾驶车辆如何满足各种无障碍需求,而VEMI实验室也在探索如何提高消费者对该项新兴技术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