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抖音短视频的沉浸体验研究

2022-06-28王璐

数码影像时代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创价值内容

王璐

根据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794万,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3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6080万,占网民整体的90.5%。”当下,抖音作为短视频平台的头部企业,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通过视听系统的交互设计,加之竖屏的播放模式、全屏式的观看方式、较短的播放时间,让用户快速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沉浸感。当人们沉浸狂欢体验的同时,也容易忽视其带来的相关问题,亟须对平台、用户使用和互动等行为加以引导,使其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抖音短视频的沉浸体验

抖音作为短视频平台的头部企业,一体式界面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不用退出界面,向下滑动即可进入下一个视频,从而营造出一种对时间失去概念的沉浸环境;强感官刺激的内容,兼具趣味、享受、挑战、情感等多层面,加之算法推荐技术的运用,以用户兴趣度和关注度为标准,不断向用户推送相似视频,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沉浸体验。

身体沉浸:强化视觉和在场体验

“数字时代谈沉浸,首先要谈‘身体在场’、以何种方式在场、以何种程度在场,只有‘身体在场’了,才有条件谈‘心理在场’。”柯林斯曾将互动仪式概念引申至日常交往中,并系统阐述了仪式运行的机制,但他强调的是人们通过身体物理在场相互影响。现如今,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为用户构建了一个虚拟空间,提供了身体“虚拟在场”的情境,物理空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用户可以充分运用音视频、文字、各种表情符号与屏幕中的对方进行交流互动,这愈加接近现实体验。“身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功能体现在如下两方面:首先,身体即‘接收器’,视听感官的存在,让人能够进行感知、接收、解码、内化外界的讯息;其次,身体亦‘发射端’,‘我’可通过语言、穿着、表情、肢体动作等身体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对外界进行信息的传达,实现自我与他者间的交流。”

人们对于事物的第一印象来自感觉器官,而应用软件首先呈现给用户的便是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从视觉来看,抖音的主要界面以黑白两色为主,界面上的各种元件简洁统一、配色大方,这能鲜明地突出内容,营造强烈的视觉封闭感和包围感,推动用户产生凝视的快感。从听觉来看,抖音以音乐为特色差异化切入短视频市场,其之所以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音乐占了极大的功劳。用户使用抖音观看短视频时,音乐对听觉感官的刺激与视觉内容相结合,使原本或许不太精彩的视频融入了不同的信息含量,给用户带来了多样化的感受。同时,抖音15s的音乐伴奏或是经典翻唱、或是节奏感强,让用户总是对这些音乐有着熟悉而陌生的感觉,增强用户使用时的沉浸感。

交互体验:企业与用户共创价值

自Prahalad提出价值共创理论以来,体验与价值共创的密切关联逐步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社会共识,企业可以通过与用户共创价值来影响用户的沉浸式体验。“既有的价值共创研究与實践主要关注企业——用户构成的价值创造与互动二元关系,而以用户生成内容为核心的短视频App则是一种更复杂的、由短视频平台——内容生产者——用户构成的三元关系。”

从用户和短视频平台之间的关系来看,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主要是以推荐流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内容,个性化推荐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产生沉浸体验的关键因素。对大多数用户来说,使用短视频的目的是想要在碎片时间内得到娱乐放松,期望用最少的操作得到快速有效的反馈。抖音的推荐机制正契合了这种需求,平台基于与用户交互的历史记录,形成成百上千个标签画像,既能持续、精准地推送用户喜欢的短视频类型,又能更好地把握用户潜在的价值需求,给用户提供个人专属的推荐流,这就使得用户的审美期待得到了满足,观看视频的体验更加沉浸化。

从用户和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具有价值共创的双重属性,“第一重属性是用户作为取之不尽的内容生产者资源给短视频平台带来的资产价值,第二重属性是消费者身份的用户对短视频平台提供的基于产品或服务感知的使用价值”,即通常所说的“表演者”和“观看者”。对于表演者来说,来自他人的认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是其沉浸于短视频创作、表演的内在驱动力;对于观看者来说,集中注意力浏览短视频内容并流连忘返,也是产生沉浸体验的重要推动力。

情感体验:用户间达到情感共鸣

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作为必要条件的群体聚集形成后,对局外人设限可以有效提高传播效率,增加群体成员归属感,以保证群体团结的良好构建及成员间互动节奏的稳定性。抖音通过对局外人设置身份区隔的方式,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抖音的传播环境基于网络语言构建,用户结合网络热点创造不同的“梗”与热词,如抖音评论区兴起的谐音梗“夺笋呐”(多损呐)、“emo”(抑郁、伤感)……灵活使用这些“梗”能让用户迅速辨明谁是参与者或局外人,用户得以构建出属于圈层成员的身份认同。

除了用户群体强化身份认同,在不同的圈层中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外,抖音平台方也会利用主题开发来提升用户的情感共享体验。抖音主要是通过首页“推荐”,由系统根据用户喜好和浏览习惯推荐内容,每条视频的左下角会携带相关话题,点击即可观看同类话题下的其他视频,屏幕右上角可以进入搜索界面检索感兴趣的话题,同界面还会显示“抖音热榜”“明星榜”等排行榜为用户推荐优质内容。通过热门话题的推送与引导,抖音为用户提供了引发共同兴趣的关注焦点,“在现实中处于弱连接状态的群体聚集到同一虚拟场域,感受他人的节奏与情感,从而达成情感连带的状态”,用户的相互关注与互动则进一步激发了彼此的共享体验,从而达到情感共鸣。

抖音短视频沉浸体验的发展瓶颈

内容良莠不齐,沉浸浅薄空洞

抖音将用户视为内容价值的共创者,在生产模式上坚持以用户为中心,门槛降低使得视频的拍摄和上传简单便捷,它可以吸引用户进行内容生产,但也会使得内容同质化、低质化、娱乐化现象加剧,从而影响用户的沉浸体验。

当某首歌曲、某个流行梗或是某种拍摄形式引发大众关注后,就会很快聚集一群模仿者以“拍同款”或“参与挑战”的形式,借助抖音提供的音乐、滤镜、贴纸等模板,进行相似的场景拍摄和简单的镜头拼贴,这一“复制粘贴式”的视频制作形式往往是“换汤不换药”,导致内容生产重复率高;除此之外,各种颠覆三观、庸俗媚俗、恶意玩梗、扰乱公共秩序的视频充斥抖音,迎合了受众只看热闹、不需思考的心理需求,这种泛娱乐化会造成用户的低智化与社会公德的缺失。诸如此类缺乏文化内涵和传播价值的内容,长此以往必然对用户的审美能力造成错误引导及片面反应,加之抖音的内容分发系统依赖用户喜好与算法推荐,反而将更多价值含量不高的内容推向用户,使其沉浸于浅薄空洞的内容中,影响整体的沉浸体验。

价值共创偏差,引发价值共毁

抖音用户参与平台的价值共创也是其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个人价值除了包括物质资源(如短视频内容产品)、状态资源(如社会地位)、自我资源(如自尊)、社交资源(如分享与帮助),还包括如时间、隐私等没有内在价值却在获取其他资源中具有牺牲和让渡属性的私有资源。”用户在使用抖音的过程中会付出一定的成本,包括时间的付出和用户数据的泄漏与滥用问题。

从时间付出来看,“刷抖音一时爽,一直刷一直爽”“抖音五分钟,人间两小时”是用户使用抖音观看短视频时非常普遍的感受。用户在刷抖音时,可以获取满足个人需求的信息内容,并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推荐的或是相关联的内容都纳入注意力中,时间成本也将显著提升,从而影响到用户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因此,用户可能会基于时间付出的不经济这一理性判断而导致终止沉浸体验。从隐私滥用来看,抖音的算法推荐技术不可避免会搜集用户的数据,以此来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内容,对于隐私敏感度高的用户而言非但不会带来愉悦的沉浸反应,反而有一种被“窥视”的感受,这也会影响到用户的沉浸体验。用户在价值共创过程中感知到了价值的不对等现象,这种感知偏差容易导致参与者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主观利益,产生价值共毁。

过度沉浸狂欢,消解现实意义

“虽然沉浸体验与上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能够产生沉浸体验的行为几乎都会导致上瘾,有着较好享受体验的用户更可能去继续进行使用行为,而且当用户增加使用的时间和范围时,对享受的追求就可能会变成习惯甚至是上瘾。”也就是说,如果过分追求通过某一种手段获取沉浸体验,将一定时间范围内、暂时出现的可控制体验,变成一种不可控的长期、持续的欲望,无法自拔而沉溺其中,则会产生负面的上瘾。

抖音平台构建了一个线上的狂欢广场,其带来的感官刺激与感官享乐使视频中的猎奇、娱乐、窥探等要素,以及用户渴望被认同、被关注的本能欲望放大,营造了虚幻的狂欢假象。而当人们过度沉浸在狂欢中时,现实世界则将变得越来越疏离。抖音平台极大地延展了人们的社交范围,拓展了人们相互间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流效率,但也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符号化,人们以符号交流代替了在场交流,这种虚拟在场无法改变甚至会加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区隔和孤独。沉浸在抖音带来的短暂消遣之中,使人们渐渐忽略了真实的大千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感到迷失与孤独,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甚至会出现人格扭曲。

抖音短视频沉浸体验的反思与建议

沉浸体验作为人类的一种“最佳体验”,成为人们不断追求实现的目标,但当过分地追求沉浸体验,就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抖音平台也认识到在用户使用、内容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邀请各行政组织与专业机构的入駐,设置针对青少年的观看模式“反沉迷系统”以及推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向日葵计划”。但抖音平台页面维持原有设计,算法推荐功能也依然存在,仍然易于营造使用户沉浸的环境,对于克制力较弱的用户来说,仍有沦为上瘾的危险。因此,适度沉浸,还需要平台针对性改进传播策略,内容创作者充分发挥个人传播特点,观看者提升素养提防过度沉浸。

针对性改进传播策略,提升用户体验

“在现有的内容分发机制下,把关人只能决定哪些是不能流入平台的‘危险品’,而‘精品’或‘次品’的判定权完全交予用户,由算法根据作品的完播率、点赞量、评论量等用户行为数据决定是否将其推送到更大流量池中。”要想突破短视频内容同质化、低质化、娱乐化及“信息茧房”的困境,需要抖音平台制定相关激励机制、严格内容审核机制、完善算法推送机制。

首先,抖音平台制定相关激励机制,积极探寻与用户进行价值共创的路径,给内容创作者一定的流量扶持,鼓励内容创作者提高创新能力,生产出更多有创意的内容,提升用户在作品的生产与分享中收获到的情感体验。其次,在给予用户内容生产的空间的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充分利用人工把关和技术把关相结合的双重把关模式来审核平台内容,既可以减轻人工把关的负担,也可以提升整体把关的效率。最后,通过算法技术,既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个性内容,又要注重加强对共性内容的宣传与推送,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将小众化个性化的内容与公共性全民性的内容相互交叉,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内容生态,让用户及时关注热点动态,参与公共议题,避免走入个人完全封闭化的“茧房”之中。

充分发挥创作者个人传播特点,提升网络媒介素养

“在一个高唱内容为王的媒介竞争时代,优质内容的供给成为当下新媒体争夺的新焦点。”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视频化生存”的时代背景,抖音努力把短视频的视听体验、交互元素等优势发挥到极致,但若一味盲目地迎合受众对感官刺激的猎奇心理,反而不利于内容的深耕和用户的沉浸体验。

抖音用户具备创作主体与消费主体的双重身份属性。一方面,需要创作者在抖音平台制定相关激励机制之下,摒弃盲目跟风、追捧热点思想,结合个人特质进行内容创新。另一方面,观看者在接触抖音内容的过程中,要自发提升网络媒介素养,首先,可以善用“不感兴趣”功能。当浏览到负面内容或自觉陷入“信息茧房”时,长按视频内容并选中“不感兴趣”,平台将减少该类内容推荐;其次,合理限制使用时间及使用模式。用户尤其是未成年人用户通过开启“青少年模式”功能,限制单日使用时长及观看内容类型,把握好度,以防沉溺于短视频幻象中;最后,学会分辨和甄别不同内容的视频,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品格。

结语

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价值共创理论和狂欢理论,本文对用户在使用抖音短视频过程中的沉浸体验的状态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发现抖音平台的界面设计和视频内容可强化视觉和在场体验,企业和用户在价值共创中提升交互体验,平台设置热门话题推送机制为用户提供共同关注焦点,借助点赞、转发、评论等一系列互动方式为用户打造情感体验,最终达到用户群体的狂欢。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沉浸浅薄空洞,引发价值共毁,消解现实意义的风险。因此,一方面需要警惕短视频作品内容同质化、低质化、娱乐化及“信息茧房”的风险,并从制定相关激励机制、严格内容审核机制、完善算法推送机制等方面着手突破困局;另一方面需要抖音用户充分发挥创作者个人传播特点,结合个人特质进行内容创新,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在放松身心、消遣娱乐的同时把握好度,做到适度沉浸。

猜你喜欢

共创价值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共创美好生活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主要内容
与时俱进 开阔视野 共创未来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