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数字经济趋势:加快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发展的策略选择*

2022-06-27俞锋伍俊龙

艺术百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业态文化产业数字化

俞锋,伍俊龙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是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下,以产业增长为动力,以“新基建”为底层技术架构,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场景创新和民生应用,引领当代时尚文化消费潮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文化业态。这一新业态发展趋势正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在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加快数字技术产业化、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必由之路,本文拟对数字经济背景下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发展的动力机制、现实困境和发展策略作一探讨。

一、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发展的动力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以数字技术、5G技术、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速崛起,正日益成为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兴基础建设。在“新基建”上构筑的文化产业新生态正方兴未艾、潜力无穷。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其发展动能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多元化需求动能:消费升级推动下的多元需求刺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文化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为满足文化消费升级,新商业模式正日益细化文化市场,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消费人群需求成为新的竞争方向。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新业态是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1]其表现为:针对特定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线上或线下或结合来有选择地改变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不同以往的消费体验和取货方式的销售和服务。随着云计算、VR、AI等新型技术的不断演进,互联网巨头企业竞相布局,新媒体和新行业不断涌现,让互联网平台变成文化企业发展基础设施,使多元文化需求实现了可以经营的目标。影视、旅游、动漫、游戏、教育、体育等与科技产业融合成为新趋势,移动电竞、互联网影视、云教育、云观光、云展览、云比赛、云论坛等成为新的探索点。而这些繁多而又新兴的业态反过来再度强化和进一步刺激多元化文化需求的生发。

(二)数字化应用动能:高新技术推动下的交叉融合催化

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日新月异,不断催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新技术的升级换代,使多样多元多向文化需求的满足得以可能。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化新产业主要分为:新技术产业化直接运用于文化领域形成的崭新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在高新技术改造下形成更新迭代的文化产业;新技术应用与文化事业结合推动形成产业化创新。通过在文化产业领域广泛应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产业业态。在5G技术背景下,文化产业将在数字创意设计、数字影视、网络直播、移动短视频、数字全媒体、数字艺术、智慧旅游等方面催生大量新思路、新举措、新形式与新业态。[2]55-56数字化应用不仅使文化消费内容、方式、媒介、平台、渠道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更是改变了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付诸实施,直接推动“互联网+文化”新业态逆势上行,数字文化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常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向高端变革,催生了大量的数字创意设计、动漫、网游、互联网经济、现代会展业、现代广告业、电子(数字)商务、网络电视台等新业态。

(三)沉浸式体验动能:场景理论推动下的消费方式更新

要实现用户价值和文化科技企业的持续盈利目标,就必须运用新技术手段,对企业经营中拥有的内外要素禀赋进行创新整合和重组,获得持续盈利的服务和产品,形成高效并具有独特竞争力的营销和管理体系。美国科技记者罗伯特·斯考伯在《即将到来的场景》中提出了“场景概念”,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是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五力”,其所营造的内容场景将帮助每个个体获得前所未有的在场感。[3]11基于新技术的场景运用,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模式和消费方式都会随之改变,企业在客户期望、产品优化、协作创新和组织形式上加速创新,其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也会随之创新。在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上,加入了文化和美学要素,使场景成为承载文化价值、突出文化品质、彰显文化特色的社会空间。在场景理论下,文化消费通过数字技术应用打通传统——现代模式,营造出全新的消费场景,塑造全新消费体验。沉浸式体验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形成的一种新业态,是一种以空间造境为核心业态,依托数字化准客体而建立起来的体验活动,让观众从真实的体验进入虚构的世界,传达了创作者对于自我、万物、世界、宇宙等的新解读和新表达。[4]18-32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创造出空间与情境、人物与环境、现实与虚拟、公域与私域、主观与客观之间无数种鲜活灵动的关系,充分满足了人们获得在场感、参与感的体验式消费需求。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目前出现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游戏、沉浸式影视、沉浸式展览等一系列丰富的消费形态[5]。

二、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发展的现实状况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2021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①实现营业收入182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9%,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33.5%;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57.1%(如表1所示)。[6]其中,互联网广告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的增长率均超过30%。可以说,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明显增强,新业态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表1 文化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发展对比表(单位:亿元)

(一)政策供给强度不断攀升

目前,数字经济正迅猛发展。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字经济对GDP的产出总量是30%左右,对GDP的增长贡献是70%以上。目前在整个文化产业GDP产出总量大概34%左右,对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增长贡献率也在70%以上。[7]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融合,已经形成国家政策引导、行业自主推进的共识。2012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部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其中提出加强科技与文化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2012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规划建设“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从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等三方面实现文化数字化。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各地进行实践探索。在2012-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确定了两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4年“大数据”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项目的试验成果推广到9个省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2020年“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宣部下发《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指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将从供给端、生产端、需求端、云端发力构建体系,明确了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国家文化专网、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化文化生产线等8项重点建设任务。[8]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说明从制度顶层设计、行业规划、部门措施等层面,国家推动数字创意产业政策导向明确,政策强度不断攀升,数字技术与文化领域的融合与升级已是一个渐次深入、共识形成、渐入佳境的发展状态,目前文化产业已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

(二)企业激发创新活力主动参与更加自觉

近年来,文化产业随着文化大数据为底层架构的文化生产新体系的构建,正进入体系化升级的新阶段。文化企业围绕新技术与新生活方式交融、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业态、新技术转化公共文化事业的消费潜能、新技术对实体制造进行文化赋能等四个方向,催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形成了六大重点领域:数字内容、影视出版、文化展演、文化旅游、公共文化、创意设计。[9]从技术供给角度看,视音频数据技术、虚拟技术、增强现实、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新业态和崭新消费体验;从产品供给角度,全国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大规模走向数字化改造之路,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展陈方式,如故宫、敦煌、南京博物院等纷纷开展数字文物工程,积累了雄厚的文化数据资源,为文化数字产业化提供可能;从产业链角度讲,文化创意、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涌入大量科技企业,在文化产业各链条进行数字科技化,大大推动了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自2012年开启的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评比,已经评比了12届,第十二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企业的2019年度合计主营收入为4346亿元,净资产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519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03亿元,主营收入、净资产、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分别比第十一届增长4.4%、51.8%、10.3%。[10]

(三)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开放生态逐步形成

文化资源和现代科技共同构筑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开放生态逐步形成,历史文化资源在数字化技术下焕发新生,现实文化资源在知识产权保护下高效开发,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日益对接,产业链中创意设计、内容生产、渠道传播、体验消费每一环节都与新技术的创新链进行有机嫁接,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价值链,使文化内容增值方向和价值链条权重发生巨大改变。在方兴未艾的新技术背景下,文化产业的新数字应用场景、新产业链、新增值方式、新法律政策环境构成了全新发展平台,技术融合创新的开放新生态在新技术条件下化茧成蝶。

在国家政策的设计引导下,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布局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不断激活传统文化企业发展活力。如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创新打造一系列经典IP。云南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是“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全域智慧旅游数字化平台。凤凰集团、江苏有线、新华报业、苏豪集团等江苏传统文化龙头企业纷纷进军“文化+科技”领域。凤凰集团加快数字化转型,旗下学科网、凤凰云校园、凤凰云计算中心、凤凰职教虚拟实训平台、凤凰传奇影业公司成长迅速。江苏有线推动广电网络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跨域融合,已获批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

文化科技企业培育力度加大,创新型文化科技企业明显增长迅速。中兴通讯等公司生产的最新VR、增强现实(AR)技术产品,感受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科大讯飞致力于语音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发,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锐丰智能在数字科技体验等新业态领域快速成长,发展了全息投影、VR/AR 互动体验等现代感映技术及产业链全流程解决方案。奇趣智能基于完善的软硬件解决方案研发实验室、供应链管理及生产基地,推进AR/VR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逐渐发展为国内领先的虚拟现实技术(VR)开发应用企业。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连续在南京举办三届。文化科技融交会已发展成为聚焦文化科技融合的全国性平台,为文化科技融合的新业态成果转化提供了交易载体和信息中心。

(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格局日益成型

我国现有34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科技发展大多集中分布在文化资源较为富集、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大型城市群,初步形成了“三极一带三中心”的区域布局,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极,长江沿线发展带和成都-重庆-西安西部中心、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中部中心、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东北中心。其中“三极”凭借成熟的市场机制、科技禀赋的先发优势以及雄厚的文化资源,毫无疑问地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领头雁、先锋团。京津冀文化科技资源得天独厚,以北京为核心,凭借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文化禀赋要素、科技创新要素领先全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圈创新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江浙沪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业态的整合与创新,文化科技成果不断显现,文化龙头品牌企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科技创新平台、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等全面开花,不断催化文化新业态的涌现,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粤港澳地区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派生出数字媒体、数字创意、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手机文化、网络出版、数字节目、三维动画等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赋予了文化产业新的内涵。

全国各地立足文化科技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以“三极”为龙头、一带多中心为主干、带动辐射全国城乡的新业态发展布局,并呈现由西向东渐次升高的梯度格局,即东部文化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层次较高,西部层次相对较低。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鲜明的城市集聚特征, 表现为文化积淀深厚城市文化群集中连片分布的态势。

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发展的提升困境

文化科技企业在融合生发新业态过程中,主要有创意引领模式、技术引领模式、平台创新模式、消费引导模式、产业链延伸模式等五种类型。[11]这五种类型也提示着文化科技融合在促进新业态发展中,在创意保护、核心生产技术、数据共享、产业链衔接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障碍或困境。笔者为深入研究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的发展情况,利用中国(南京)第二届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发展博览会期间,对参展的全国文化科技企业进行了入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6份,回收66份,有效问卷66份,回收率为100%。

(一)核心生产技术受制困境下协作研发能力不强

文化科技企业在融合发展中核心生产技术依然受制于国外先进技术。如创意设计中,核心设计软件工具Adobe、Maya、AutoCAD等皆由国外垄断,影视特效制作中,音视频特效技术还远落后于国外公司。目前,国内企业主要依靠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含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实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经调查,有83.3%的文化科技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来满足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技术需要。其中有54.5%的文化科技企业是合作开发(含产学研合作)完成技术研发的。委托开发(占比16.7%)、专利购买(占比7.6%)、公司重组或并购(占比6.1%)、模仿开发(占比3%)等方式在文化科技企业实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中不是主流选择。这一组数据表明(如图1),文化科技融合需要强劲的自主研发实力作支撑,而自主研发能力必然受制于研发经费不足和技术人才匮乏两大主因,有53%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创意技术人才短缺是影响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新业态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40.9%的企业认为文化科技融合投入资金大、成本高,制约了行业新业态发展。因此,单一开发能力不足,协作研发攻克核心生产技术的机制不畅必然延滞文化科技融合的新业态发展。

图1 文化科技企业实现文化科技融合技术支撑的主要方式

(二)数据资源供给孤岛困境下数据共享共赢不足

从调查来看,目前文化科技企业紧扣数字经济,在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数字文娱、数字文旅、数字城市、数字文博、数字演艺等新业态、新模式已经具备了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数字媒体领域(新业态中占比34%)发展较快,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已经成为趋势性特征。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一定须以数据资源为前提,只有建立起安全、共享、有效的数据资源库,数字应用场景才能得以有效开发,数字消费模式才得以建立。而目前国家文化资源数字化才刚刚开始,市场消费数据大多掌握在少数几家头部企业手中,由于缺乏共享的政策规范和共赢的市场模式,实际就面临着数据供给孤岛现象与数据资源垄断现象同时并存的局面,这不利于提升数据的利用率和开发度,也就限制了文化产业数字化新业态的发展。

(三)头部企业带动不足困境下产业链式发展不快

文化科技新业态紧盯数字化发展趋势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数字媒体、数字影视、智慧文旅等一批文化科技新业态基本形成,但新业态标志性头部企业不够多,企业资产规模、营业收入总体还较少。2020年第十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总营业收入4346亿元,约为668亿美元,而2020财年,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营业收入就达653.88亿美元,一家公司抵上了国内三十家;在今年全球最畅销前十大IP所有权中:5个IP属于日本、5个属于美国华特迪士尼。第一的神奇宝贝近千亿美元(950亿)收入独占鳌头;第二的Hello Kitty也高达860亿美元收入;第十的漫威宇宙350亿美元收入。而这十个IP截至今年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就高达6200亿美元。[12]由此看出,我国文化企业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因为头部企业严重不足,头部企业的辐射引领作用也不足,文化数字产业链需要头部企业的强力拉动,选树、培育龙头标杆数字文化企业已成当务之急。

以新业态为主体的龙头、头部文化科技企业明显不足,文化科技新业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文化科技新业态在服务国家大战略、大项目中的效果还没有充分释放。对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地标式文化企业,在企业数字化融合方面缺乏全国层面的整体性统筹,没有有组织地参与到国家文化数据库、数字资源共享库的建设之中,在媒体网络、数字文旅、数字影视、数字文娱等多个新业态领域,缺乏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缺乏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

(四)制定扶持政策滞后困境下引才融资支持不力

据调查,文化科技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有关文化科技融合政策支撑新业态发展的满意度情况如下,27.3%的企业对政府的政策表示非常满意,51.5%的企业表示满意,19.7%的企业表示基本满意,仅有1.5%的企业表示有些不满意。应该说,企业对政府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供给总体上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文化企业在政策的引导下进行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促进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新业态发展具有良好信心。但同时,有45.5%的企业认为资金融资问题和43.9%的企业认为人才引育问题是文化科技企业最为关注和期盼政府支持的问题,文化科技企业一般都有轻资产、资金少、人员流动快的特征,融资和引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这提示要推动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这两个问题是破题的瓶颈。另外有24.2%的企业关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随着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知识产权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知识产权保护是版权市场、知识产权质权融资市场发展的主要保证,中办、国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及其推进计划,统筹推进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2020年,全国法院共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25618件,审结524387件,比2019年分别上升9.1%和10.2%。[13]上升到五年之最,一方面看出知识产权纠纷随着文化企业发展而增多,另一方面也看出文化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明显增多。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数字文化资源、创意文化资源的保护也增加了更多难度,进一步细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时代已是刻不容缓。

图2 文化科技企业对政府政策支持的期待

四、加快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发展的策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生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当前,以数字技术、5G技术为基础,充分开发文化产品的新兴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鲜明特征,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数字文化产业已经蓬勃兴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2020年11月18日,文旅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积极融入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正给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新业态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顶层设计策略:以政策统筹引领新业态发展的新征程

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的发展,国家应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全国与重点突破的发展策略。在“新基建”的发展机遇中,加快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国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创意素材数据库;加快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与文化企业融合生成新的商业应用场景,加速造就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个性化的新消费模式;加快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在传统的图书出版、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音乐厅、影视制作、园博游览等行业进行数字升级、数字赋能;加快进行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制造材料、制造软硬工具、制造工艺、制造设备的研发攻关,突破软硬件的“卡脖子”技术;加快建设文化产业版权市场、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知识产权质权融资中心、创意人才交流中心,在融资和人才环节助推文化科技企业的突破性发展。

从全国而言,要注重发挥“三极一带三中心”的重点突破、辐射带动功能,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极,要重点突破、重点发展。以长三角为例,通过江浙沪的领先拉动,带动长江中下游以及东部文化企业整体跃升。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数字化转型三大领域——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要在持续的场景开放、制度开放中,“全面激活千行百业新动能,全面打造数字生活新范式,全面构建数字治理新模式”。数字化上海将驱动“文化+科技”融合的结构性变革,推动文化企业从生产到管理再到商业模式的全面数字化再造。浙江在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发展数字视听、动漫游戏、电竞产业、网络文学、数字演艺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杭州国际动漫之都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IP和品牌。推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演艺娱乐等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云看展、云演出、云阅读、云旅游等新业态。建设推广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等,提升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能力。江苏“十四五”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紧紧围绕“数字赋能文化”的核心目标,把文化科技融合作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主攻方向之一,从新业态特征明显的行业小类中,如广播电视集成播控、数字出版、数字文化艺术业、数字出版软件开发、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结合江苏实际,梳理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方向,依托区域禀赋优势,通过实施文创基础设施数字化创新工程、内容数字化创新工程、文创装备数字化创新工程等一批促进新业态发展的大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工程,更好推动江苏在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中走在前列。

(二)数字赋能策略:以共享共赢塑造新业态发展的新格局

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是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新业态发展的关键基础技术。要通过数字赋能,形成创新驱动、文创融入、技术先进、链条完整、布局合理、生态优良的新业态发展新格局。一是积极规划将文化资源和数字技术对接。充分利用以5G、物联网、产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1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优秀创意成果数据化、资源化、集成化。二是全力建设若干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产业策源地。在数字媒体、虚拟技术、数字出版、数字文旅、数字文娱、数字展览等已经取得明显成果的新业态上做好融合“新基建”发展的大文章,打造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三是极力提升数字化创新创意研发设计制造能力。筹建国家数字重点实验室,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制造装备,打造创意素材数字资源库,爆发式扩展数字文化创意内容素材和表现形式,打造集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数字化、文化装备生产数字化、文化消费数字化及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于一体的新业态产业链、创新链,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三)链式发展策略:以产业集群打造新业态发展的新高地

重视文化科技企业与其他各类产业集群式发展,进一步培育优势文化科技企业,实现资源空间共享,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15]289充分发挥34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平台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文化科技企业向示范基地集聚,形成具有区域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一是要加速培育符合各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的新业态集群和核心产业链。按照完整产业链建设规律,通过完善财税、金融、科技、人才、投资、产业、贸易、消费等各方面扶持政策,加快推动示范基地内文化科技企业、创新创意研发机构、国内外创新创意团队快速向示范基地集聚,加紧打造对标国家示范基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的各文化行业小类新业态发展高地。二是着重建设好文化科技公共管理服务交易平台。对于共性技术研发、数字化项目孵化、数字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平台、创新成果应用推广、知识产权保护、产权交易、质押融资等文化科技企业的共性需求,构建集创新服务、政策扶持、人才培养、投资融资、品牌运营、成果推广于一体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配套服务体系。三是要营造世界一流文化科技融合的人才引育和营商环境。坚持引资、引才、引技并举,充分利用后疫情时代我国对全球科技资源和文创资源的吸引力,加快引进和培养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加快复合型、专精新特型、外贸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的培养,加强示范基地内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融合创新方面合作。四是在建好国家级示范基地的同时,逐步加强示范基地对周边文化科技融合欠发达区域的辐射作用,构建梯度化的文化科技成长拓展空间布局,增强这些周边地区的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与示范基地的衔接,拓宽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范围,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的延伸和拓展,推动全国文化产业的普及覆盖与梯次升级,不断壮大提升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能级和综合效能,突破性地提高文化产业对国家经济总量和软实力的贡献能力。

(四)战略项目策略:以重大项目拓宽新业态发展的新空间

从上文中外比较中得出,我国文化产业要跃升到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的量级,还有很长路要走,需要国家进行战略建构。通过大布局、大项目、大整合,才能在较短时间实现弯道超车。国家、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应充分统筹考虑文化产业的布局,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有效对接战略布局。一是积极围绕五大重大国家战略同步布局,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五大国家战略中,同步深度布局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与乡村建设行动中着力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的新业态,推出以流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成果。二是积极推动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落地实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国家文化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落地,以提升文化大项目的科技能级和科技支撑力为抓手,促进科技资源加快向文化领域渗透、加速新业态形成。三是积极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光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结合,借鉴国外经验,如法国卢浮宫对“镇馆之宝”进行了数字化制作,蓬皮杜中心开通线上免费艺术课,奥赛博物馆直播室内音乐会,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共同发起的“欧洲遗产日”推出数字化产品,比利时最知名的电子音乐节“明日世界”改在线上呈现等。[16]要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公共文化产品数字化平台、构建智慧公共文化场馆、发展美育教育与文化消费数字装备等方面推出一批创新型产品,形成一批以新业态呈现的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

(五)培育头部策略:以壮大龙头提升新业态发展的新量级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创新活动,全面推进技术、组织、品牌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文化科技企业总体创新实力和水平。一是实施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十强培育工程。以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为基础,着力培育3-5个对标国际一流的单体性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挥国有文化领军企业在促进新业态形成中的引领作用,地方以产业研究院为牵头单位,将高校、科研机构、文化科技企业组成创新研究联盟,联合开展协同创新,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创新研发能力和文化制造竞争力。引导和支持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研究基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充分鼓励利用资本市场,兼并重组做大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二是实施文化科技企业新业态培育工程。促进文化科技企业技术、管理、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和带动广大文化科技企业走数字化发展之路。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向文化科技企业倾斜,制定文化科技企业新业态创新激励政策,开展新业态研发交流学习活动。鼓励文化科技企业探索新型开放共享式创新模式,同时通过实施内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激励内部众创、知识产权转让交易等形式拓展新业态培育渠道。三是实施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创新激励工程。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加速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广泛应用。在国有文化企业中逐步建立科技融合创新考核奖励制度,对新业态在总业绩中占比较大的企业实施税收和上缴利润的优惠奖励政策。落实文化科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四是实施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消费引导工程。市场需求是促进文化科技新业态发展壮大的关键,要通过供给侧政策引导加快推进新业态形成,将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供给,通过文化产品供给侧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大量提供沉浸式体验、智能互动、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数字化文化场馆、数字创意内容、数字文旅、创意“三农”等新的消费模式,不断激发并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五是实施文化科技企业品牌建设工程。引导文化科技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树立品牌形象,赋予品牌更多的创新内涵,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提升企业商誉和品牌价值,打造出一批享誉世界的文化科技企业品牌。

① 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是指: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其他文化艺术业,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

猜你喜欢

业态文化产业数字化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智”造升级 引领模具新业态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新业态 新模式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