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动态调整与优化
——基于动机、态度与行为视角
2022-06-27李仲秋王积田田佳佳
吕 卓,李仲秋*,王积田,田佳佳,刘 铎,郭 佳
(1.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3.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然而,当教学双方时空分隔,教师的督促和指导效力就会削弱和淡化,学生易出现拖延行为,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使学生持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是教学改革进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当前已有研究多是对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定性分析,进而提出改进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上具有滞后性,无法及时识别学生学习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和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对课程建设实时动态调整,在教学实践中更具时效性;对各类学情的学生加以识别,优化课程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质量动态监测与管理。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混合式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1.学习动机是激励个体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达到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需要,[1]通常分为外在学习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外在学习动机是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承担某项工作对知识的需要,或者为得到他人认可而对知识的需要。根据学习动机的激励来源,外在学习动机分为满足工作需求、帮助自身发展、不受他人质疑和受到他人认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采用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更加先进的设备,学生只要登录电脑或移动互联设备就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越来越多,为满足未来工作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帮助自身更好地发展,得到他人的认可,会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动机。内在学习动机是自身对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动机,体现在责任感、求知欲、自主性、成就感和好奇心等方面:(1)根据内部归因理论,个体将自己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归于内部、稳定且可控的责任感因素时,认为应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2)个体具有积极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力,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与环境背景之后会做出自主选择,产生对学习的心理需要以及激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3)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为,个体的自主选择使得机体运转良好。当个体感到其行为受自主意愿而自我决定的,并不受他人控制,并且自身行为与自我感觉一致时,体验到选择权与心理自由,其自主的需要得到满足;[2](4)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记忆中存储着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回忆,当愉快回忆被唤起,个体成就动机受到激发,使其作为内在推动力量支撑个体进行学习;[3](5)好奇心既是一种特质,也是一种情绪或动机状态,既包括对于当前知识性问题答案的渴望,也包含长远视角中的战略部署。在个体终生发展过程中,好奇心对促进认知功能,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有积极的作用。[4]
2.学习态度是个体所持有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情感,是个体在学习知识、课堂授课、完成作业和考试过程中的一切情绪体验。这种个体完全沉浸在某项事物或情境中的整体感受称为“心流体验”,它对学生的学习投入产生积极的影响。[5]随着个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边界的拓展,其主体意识愈发强烈,批判思维逐渐成熟,自我角色认同感呈现多元化发展。个体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与现实情况,产生对学习的认知和判断,即任务价值。个体主动将一件重要的活动内化到自己的人格身份中,对任务的有用性、重要性、兴趣程度、有无奖赏以及完成任务的代价进行主观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方式进行学习,最终对是否参与活动做出自由抉择。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某些知识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用处不大,就会认为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精力去学习,而选择将时间投入到自认为“更有用”的事情上去。[6]
学生自我决定能力会对学习态度产生影响。自我决定能力高的个体,会因学习而体验到快乐的情绪,对学习付出更多的精力,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愉快的学习体验,并形成正循环。当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业情绪时,其学习投入、创新能力和学习效率都会显著提高。当然,在学生倾注所有精力却未获得相应回报时,也会引发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消极学习。因此,学业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保持积极的学业情绪可以促进其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提升。
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业情绪高涨,教师可通过策略调节来维持或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习投入。[7]根据各种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态度积极的学生往往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为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到达教室。为了与老师有更好的课堂互动,态度积极的学生通常会选择坐在教室比较靠前的位置,而具有态度消极的学生往往选择坐在教室比较靠后的位置。
3.知识的学习是个体进行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更是学生进行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有效联结时,对知识再度创造的过程。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营造积极、协作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知识。
自我调节理论认为,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下,通过监视、调节、控制,实现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行为受自我决定程度的影响。自我决定程度越高的学生学习承诺越高,学习行为越积极。然而,当自我决定程度低时,个体的学习行为往往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此时,个体行为受外在动机驱使,内在行为动机会减弱。学习投入理论认为,学习投入是动机过程导向学习结果和能力增长的有效途径。学习投入积极的个体遇到困难仍会坚持不懈;相反,学习消极的学生更易体验到消极的学业情绪,从而表现出较多的问题行为,特别是在混合式教学中,仅加入但未参与,变成线上教学的“边缘人”。[8]
(二)混合式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对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学习社会性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行为并不是简单的主体对外部环境发生的机械反应,而是更加受到主体对环境的感知、审视乃至预期的影响。[9]一方面,客观环境的营造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学习投入理论,学习投入是情境因素作用于学习成就的中介变量,是学习者在激励下产生的与学业任务之间的交互,[10]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努力、兴趣、享受和全身心投入。并且,积极的学习动机为自主学习策略的选择与执行提供动力机制;[11]另一方面,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否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自我决定行为。当学校环境提供相应支持满足学生的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能力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更强的内在动机、适应性的学习行为以及积极的学业情绪。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行为,会丰富学生的情感,刺激其正能量发展,促使学生形成乐于学习的念头。反之,外界因素的波动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或阻碍,若其在学习氛围中感觉不到关怀,还总出现干扰或者阻碍时,就会产生抵抗心理,出现消极的不良情绪。还有研究表明,内在动机会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外在动机则会对其的产生造成抑制作用。当个体的学习动机源自外在因素的推动时,负面情绪出现的几率会大幅度提升,而学习行为是由自己主导,自主性较强时,行为的参与度会上升并伴随着良好的情绪。
综上所述,学习动机侧重于对学习的感受和认知、信念和意愿、动力和倾向,反映学生学习的参与倾向,只考察学生参与与否,不注重学生参与程度的大小以及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态度侧重于对学习意识和判断、意愿和情绪,反映学生区分于他人的学习主动性,考察学生参与程度的大小;学习行为主要体现学习的经历、努力的结果和成败的体验,侧重于学习效果的考察。根据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
H1: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有正向影响。
H2: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有正向影响。
二、研究设计
教学效果的实现,其外部表现分为心理和行为两个维度。在心理上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意愿,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行动上表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将学习过程分为预先计划阶段、表现控制阶段和自我反应阶段。基于此,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分为课前学习、课堂参与(包括常规课堂活动考察的课堂表现和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头脑风暴)以及课后复习。
本文引入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因素,做出探索性假设。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求得其建构效度,共抽出三个共同因素:外在学习动机、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将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作为前因变量,将学习行为作为结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学生心理和行为层面揭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和AOMS22.0结构方程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图1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模型图
三、基于云课堂数据的大学生学情分析
本研究于2020年3月—12月完成了教学过程数据收集工作,有效样本数量607份。课前,通过云班课APP发布教学资源和教学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资源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课堂上,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课后,发布习题及时巩固知识点。云班课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全部行为数据和学习结果,将相关数据整理为反映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数据,并进行系统整理和统计分析。
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模型所有变量均符合多变量正态性假定,可构建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其次,采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计算潜在变量外在学习动机、内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665、0.8857、0.8848和0.8696,模型内在质量理想。分别对各个观察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删除任何题项,都会导致组合的α系数略有下降,但仍能保证较高的信度。再次,用极大似然估计各回归系数的参数,删除参数估计值未达到显著水平的路径“内在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外在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修正后的模型参数估计值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路径分析,根据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准则,检验模型结构,进行二次修正,删掉路径系数小于0.71的因果路径“不受他人质疑←外在学习动机”“好奇心←内在学习动机”。修正后的模型所有参数估计值均达到显著水平,且符号与理论模型一致。最后,根据模型修正指标对整体模型的适配度进行检验。整体模型适配度的统计量中,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无法契合,结合其他适配度统计量对整体模型适配度进行判断。参考修正指标值显示,多对指标变量的误差变量之间有共变关系,表示指标变量之间的某些题项所测量的心理特质有某种类同。对模型进行三次修正。
经逐次修正后,模型的AIC值为271.628,小于饱和模型的AIC值(272.000)和独立模型的AIC值(7122.998),简约适配度高。经修正后的模型绝对适配度、增值适配度和简约适配度均达到适配标准,可建立结构方程。
由此可以得出,外在学习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分别对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影响效果:(1)外在学习动机对学习态度有直接正向影响,影响因子为0.32;(2)内在学习动机对学习态度有直接影响,影响因子为0.61;(3)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影响因子为0.60;(4)外在学习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都通过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外在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因子为0.192,内在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因子为0.366。综上,外在学习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影响的总影响因子为0.558。
四、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动态调整与优化思路
(一)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动态调整方案
1.区分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不同表现
教师可以采用匿名投票、满意度调查和学习反思三种方式进行阶段性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区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不同表现。匿名投票反映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学习反思则体现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此外,教师应多设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等主观性强、易于操作的活动,适当采用抢答的形式。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师生评价”为主,匿名形式的“生生互评”为辅的综合评价方式。根据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表现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均消极、学习态度积极但学习行为消极、学习态度消极但学习行为积极以及学习态度积极且学习行为积极。
2.根据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考察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表现,并据此对课程建设内容进行调整。
图2 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的动态调整
(1)若学情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均消极的学生占比较高,可能是其主观上对课程没有足够重视,课堂上可能存在较多的“边缘人”,此时应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其责任感与使命感;(2)若学习态度积极但学习行为消极的学生占比较高,可能是学业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此时可进行灵活的分组设置,将个人作业调整为小组作业,并适当延长课程活动时间,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3)若学习态度消极但学习行为积极的学生占比较高,则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刷经验值现象,学生没有真正学习课程资料或认真参与教学活动,只是为了获得经验值而走形式。此时,可以基于问题导向多设置有区分度和主观性质的习题和活动;(4)若学习态度积极且学习行为积极的学生占比较高,则整体学习情况较好,可以安排学习态度消极的个别学生作为助教参与教学管理,督促其他同学按时完成作业,整理章节知识点并分享,帮助老师整理线上提出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对助教的答疑进行点赞,教师酌情给予适当加分(为保证公平,助教加分仅限于将该学生落后的分数加满,不额外加分)。
(二)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的优化思路
一是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应明确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学生领会课程思政精神,思考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根据教学日历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二是改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自由、灵活多变的教学环境。学校应根据教师教学范式和学生学习范式的变化,营造满足教学目标的教学环境。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追踪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业情绪。教师应掌握与学生互动的节奏和频率,注意追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出现懈怠行为的学生,及时提醒和帮助,使师生之间“隔空不隔心”,通过屏幕架起师生交流的新桥梁。四是完善教学内容和活动组织,培养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发挥引领、指导、组织和激励的作用,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有益于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业成就感。五是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弹性设置,给学生自由选择任务的空间和灵活的完成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其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自我激励和学习反思。六是追踪学生的学习动态,开展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布置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针对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受篇幅所限,本文未对课程建设动态调整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和系统评价,研究内容也不够丰富,后续将对课程建设结果的动态监测与实施效果评价进行更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