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步沙精神的体现及弘扬路径

2022-06-27王碧菡

内蒙古林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银山治沙自然界

王碧菡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的成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力诠释,其中蕴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八步沙精神发挥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至死不渝的使命作用,它的意义深远。我们要弘扬八步沙精神,讲好八步沙故事,不断丰富新时代八步沙精神的内涵,将其融入到实际行动中,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一、八步沙精神的哲学思维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从人、自然、劳动这三个方面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既对立又统一,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早于人类产生之前,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依赖自然界而存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和生产的物质资源,同时,人类也作用于自然界,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联系人类与自然界的桥梁就是劳动,劳动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因为劳动使人类的智力得到了不断的进化,人类具有意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并通过劳动改造自然。

八步沙精神辩证统一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法则。有一片土地,过去黄沙漫漫不见绿,现在绿林满坡不见黄。这片土地就是八步沙,它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过去,沙丘不断向南推移,吞噬着周边的村庄与良田,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道路交通造成了巨大危害。但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八步沙“六老汉”治沙造林就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由于八步沙地区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1981年,“六老汉”依据当地自然规律,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在这片土地上用双手和汗水封沙育林、植树造林,将遍地黄沙变为片片绿洲。“六老汉”是治沙的第一代人,他们的子孙后代在他们的影响下,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法则贯彻于实践,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治沙事业,他们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做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践行者。

2.蕴含“两山”发展理念

八步沙精神既遵循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法则,同时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它证明我们应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利益,这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问题层出不穷。资源的枯竭、物种的灭亡、土地荒漠化的加剧……一个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比在任何发展中所得到的利益都宝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点沙成金,八步沙精神蕴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八步沙“六老汉”治理荒漠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祖祖辈辈的治沙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防沙治沙、植树造林,而后又发展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治沙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目前,八步沙地区已从原来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沙漠,转变为郁郁葱葱的林场。环境的改善造福了当地人民,人们不仅安居乐业,还享受着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福祉,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二、八步沙精神的表现

1.坚定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八步沙精神体现了“六老汉”的坚定理想,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使自然环境再恶劣、治沙过程再艰辛,他们也没有放弃,最终见证了八步沙与绿色的约定。

20世纪80年代,八步沙是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许多村庄与农田被风沙吞噬。由于没有林草植被抵御大风的侵袭,这里经常黄沙漫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不少当地居民因为恶劣的环境离开了这片土地。面对恶劣的环境,许多人束手无策,认为在这里治沙比登天还难。随着沙害的日益加剧,当地政府出台了新政策,将八步沙作为生态环境治理试点向社会承包,“六老汉”主动站了出来,成了古浪县治沙“第一人”,他们以联户承包方式开启治沙之路。在治沙过程中,自然环境远比人们想象中的恶劣,但他们始终没有后退。他们宁可自己穿得破烂、吃得不好,也要省钱去买树苗,靠一头驴、一辆架子车和几把铁锨,用双手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苗。

时光流逝,“六老汉”头发白了,而八步沙却渐渐绿了。“六老汉”有着敢为人先的勇气,面对茫茫沙漠,他们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理想信念,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承担起为沙漠播绿的责任。

2.矢志不渝,再现愚公移山精神

随着治沙的逐渐深入,“六老汉”渐渐老了。其中,有两位老汉在治沙中相继病故,郭朝明老人因年迈病退,他们将接力棒传给了下一代,他们的儿子、女婿成了治沙播绿的第二代。虽然有了前一代的治沙基础,但摆在他们面前的依然是充满着未知挑战的荆棘之路。

1993年以前,国家给了一些补助费帮他们维持家用。1995年以后,这一政策取消了,使得他们原本不富裕的生活变得难上加难。但是继续治沙不仅是与“六老汉”的约定,也是他们自己的理想,他们要治理好这片沙地,让家乡变得生机盎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代治沙人也逐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而八步沙精神始终存在,他们的子孙又投身于治沙事业中。目前,八步沙林场已经完成固沙造林近5 万亩,遏制了当地的荒漠化趋势,保护了生态环境。

代代相传共播绿,黄沙不退人不退。“六老汉”是当代愚公,子孙三代接力,将沙漠变为绿洲,再现了当代愚公精神。

三、八步沙精神的弘扬路径

八步沙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目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处,不论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都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原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1.讲好八步沙故事,发挥榜样作用

弘扬八步沙精神的关键就是要讲好八步沙故事,让八步沙故事走进千家万户。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应大力宣传八步沙“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树立典型。可以采取理论宣讲、播放纪录片、文学艺术创作等形式,比如举办相关主题的画展,或者以戏剧、歌舞表演的形式来宣讲八步沙故事。讲好八步沙故事不能停留在故事表面,而应深挖八步沙故事背后的人物精神,发挥榜样作用。八步沙“六老汉”敢为人先,不畏艰辛,克服各种困难,年复一年将无边的沙漠变为生机盎然的绿洲。“六老汉”是时代楷模,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与带动性,我们要根据学习者的层次、年龄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2.丰富新时代八步沙精神内涵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变化。如今,我国已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变化,人的思想认识也随之改变。八步沙精神作为人的思想认识内容,其内涵在新时代应该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一精神表现为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的愚公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表现为不怕艰辛、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只有不断丰富八步沙精神内涵,才会使更多的人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努力拼搏;面对挫折时,不低头不放弃;不断开拓创新,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方式。

3.将八步沙精神融入到实际行动中

理论能指导实践。八步沙精神作为理论层次的内容,其作用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要弘扬八步沙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践行它,将八步沙精神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理论“活”起来。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不忘初心。在新事物面前,要敢于探索创新,而不是固步自封。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是我国西北沙区的真实写照。那里气候干燥、黄沙飞扬、水源短缺,没有人敢想沙漠会变成绿洲。但是甘肃省古浪县“六老汉”却坚信,要想把生活搞好,就要先把生态搞好,于是便大踏步向茫茫沙漠进军。黄沙治好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当地百姓也享受到了更多的生态福祉。八步沙精神告诉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谋求一时的经济发展,更不能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置之不管,而应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彻于行,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八步沙地区公路、铁路得到有效保护

草方格压沙

猜你喜欢

银山治沙自然界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例说“自然界的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