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化瓷塑的艺术表达形式及魅力

2022-06-27陈桂玉福建省德化县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

消费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瓷塑德化白瓷

陈桂玉 福建省德化县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

一、德化瓷塑的历史渊源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的山脉腹地。自古以来,德化就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古瓷都。德化县境内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溪涧纵横、森林密布,拥有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力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富足的瓷土资源,多为瓷土成分中的高岭土,已经发现瓷土矿有100多处,遍及全县,瓷土品质优良、洁白细腻,为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

德化是世界白瓷的重要产区之一。德化的白瓷素有“中国白”的称号,“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它工艺精美独特,瓷质洁白坚硬,造型雅致,色泽莹润,是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德化陶瓷始于新石器时代,到唐朝初具规模,出现陶瓷生产专著“陶业法”“绘梅岭图”流传至今。唐代佛教在中国兴起,庙宇成林,家家户户供奉佛像,当时德化的瓷工以佛像为制作题材,利用德化本地绝好的瓷土资源,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实践,掌握了烧制技术后,塑造了工艺品佛像,成为德化工艺美术瓷的起源。宋代德化陶瓷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成为泉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元代的时候,德化生产的佛像,因其独特的艺术塑造,得到了朝廷的赏识,被选为宫廷贡品。到明代,德化工艺美术制作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德化窑烧制的白瓷,胎体滑润致密、洁白如玉、叩击如磬、光泽闪亮,因其色泽乳白似象牙,故有人称当时的德化白瓷为“象牙白”;又因其釉色纯净、釉面晶莹,如凝脂冻玉,又有人称它为“猪油白”;到德化瓷器进入西方,西方人惊呼:“乃中国瓷器之上品”,并将德化白瓷称为“中国白”。这些美称都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而明代又是德化窑瓷塑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林希宗、林孝宗等代表的一批瓷塑大师,他们把德化窑的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他们的作品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精品”,有着“天下共宝之”的美誉。清朝、民国以来,德化陶瓷工艺大师名手辈出,他们的作品被国内外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德化窑承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不论和平或战争,安稳或动乱,德化陶瓷描绘了一副“千年窑火,薪传不息”的画卷。

(作品名称:听琴 作者:陈桂玉 德化白瓷瓷塑)

(名称:蒲团观音 作者:陈桂玉 德化传统瓷塑观音造像)

(作品名称:春浴 作者:陈桂玉 创作于1993年 采用薄胎特艺瓷制作裙体部分)

二、德化瓷塑的艺术表达形式

德化窑瓷雕以塑造人物著称,其中菩萨、佛像等宗教题材的作品广泛流传。人物形象传神、衣纹简练、线条流畅,高超的雕塑技艺、独特的纯净瓷质和典雅可爱的形体,在我国瓷雕艺苑中独树一帜。用“象牙白”为材料制作的瓷塑,釉色特别滋润,质感强,秀丽珍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德化窑的瓷雕人物取材十分广泛,有如来、观音、弥勒、罗汉、达摩、帝君、八仙、土地等佛神仙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中的人物也被选为瓷雕的创作题材,取材之广、品种之多,不胜枚举。而人物瓷雕是德化窑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为了体现德化瓷土特有的材质,德化窑瓷人大多围绕着体现独特的材质感而采用各种制作手法,但每一种制作手法的采用,均是为了体现德化瓷土材质的美,在此之上来注重人物整体造型,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达到静中有动,形神兼备的效果,赋予作品强的感染力。总的来说,德化瓷雕作品的表现手法注重于“线”的运用,突出“线”的表现力,讲究“线”的起伏和走向。在立体的雕塑中,以“线”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德化陶瓷雕塑比较突出的特点。

三、德化瓷塑创作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德化瓷塑的精细度及产量均不断提,,但在继承和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陶瓷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瓷塑市场狭小

德化瓷塑现阶段的制作题材,包括但不限制于各种宗教题材,例如如来、观音、弥勒、罗汉、达摩、帝君、八仙、土地等形象,还有部分古代先贤人物等,这些题材虽不能说多,但有一部分已经被制作成瓷塑作品流传。所以现如今德化瓷塑,仍有一大部分停留在临摹古代的各种雕像上,甚至直接复刻古代的雕像。虽然在制作材料上相比古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制作的精细程度也随着现代技术而提高了很多,然而,制作题材乃至瓷塑外观仍与几百年前的瓷塑基本雷同,这就很容易造成市场的混淆,收藏家和一般消费者都不会同款甚至一模一样的产品持续的买单。

而制作题材的单一,还会造成瓷塑作者陷入了重复制作同款产品的循环,日复一日的手工制作就变成了纯粹的匠作,失去了对新题材、新手法的探索和发现。

(二)传统瓷塑难以适应现代发展

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传统瓷塑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外来的文化及审美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也对传统瓷塑的可持续性发出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在德化这个传承千年的陶瓷产区,传统的瓷塑传承方式是“父带子,师带徒”,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传承在德化产区十分普遍,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开始的非遗工作室带徒的方式,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是,系统地学习传统瓷塑,所需要的时间,并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也无法把一名初学者变成瓷塑家,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放弃瓷塑的学生及徒弟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因为传统瓷塑并不是单纯的只会瓷塑就可以做出优秀的作品,它需要作者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总结,这需要学徒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花时间学技术又花时间学文化,然而,在当今社会其他行业快速发展的金钱及潮流“诱惑下”,耐不住而转行的人也大有人在。在这样双重压力下的传统瓷塑,很难再以“一招鲜”去抢夺市场。

(作品名称:国色天香 作者:陈桂玉 创作时间:2011年 柏纹瓷手法制作)

四、提升德化瓷塑魅力的全方位思考

(一)德化瓷塑的创作力量来源于创新

随着新材料的出现、新窑炉的改造,德化瓷塑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制作手法,在我数十年的陶瓷雕塑实践过程中,探索发现出了几种较为适合德化白瓷这块材质的制作手法。一是白瓷开片效果的“纹片瓷”,它讲究整体、线条简练,利用纹片的线条来丰富和装饰作品的内涵,每件“纹片瓷”作品的纹路不尽相同更显出了它的独一无二和珍贵。

再有“纤维烧成法”也为德化瓷塑增添了更多的光彩。它利用德化优质透亮的材质和稀土的结合,在德化传统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服饰仿真的装饰。人物动态产生的衣服纹路合理传神,最终效果惟妙惟肖,观者很难分辨其是陶瓷还是服饰布料。

还有一种制作过程中偶然产生的“柏纹瓷”,是利用瓷土各部分干湿不同的原理,有意将纹路转为装饰性的制造手法,在烧制成功后,却创造出一种天然的装饰效果。这种效果新奇、自然,犹如松柏树树皮生长的纹路一样,故取名“松柏瓷”。

在这些创作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创新对于手工艺传承的重要性,新的手法,新的效果,融合在新的题材里,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在关注德化瓷塑,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喜欢德化瓷塑,而不再是一提起德化瓷塑就是“观音、土地”等对年轻人来说遥不可及的宗教题材。

(二)政策和制度上鼓励德化瓷塑的发展

德化瓷塑现如今是版权保护登记示范产区,这有赖于本地政府部门这么多年来的大力推广和扶持个体瓷塑工作者及企业对作品的版权登记。对于产区的可持续发展,版权登记和专利申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策和制度上应该鼓励企业和个人创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产品或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较好的版权保护。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快建设一个规范且自由的瓷塑产品市场或者联盟,在这个市场范围内,陶瓷手工艺者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效维护保障手工艺者的利益并促使他们友好地进行创新设计,这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人们对新的创作手法的生产再利用,只有源源不断地新手法新设计,才能为瓷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对整个德化瓷塑产区的可持续发展必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德化瓷塑技艺实用性

德化现阶段的陶瓷制作技术,是处于“继承了传统的工艺制作手法,同时又不拒绝接受外来营养”的状态,吸收了西方雕刻雕塑的造型处理方法,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陶艺的手工技艺。德化瓷塑应在使用新的材料,新的设备上进行探索和尝试,获得的一定的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同时面对信息量巨大的外来文化,取其长处,结合实际发展自身的瓷塑创新能力。在日用陶瓷方面进行传统瓷塑的新探索,日用产品的艺术化,比如餐饮具、酒具,甚至于建筑装饰设计中的陶瓷大板也可以结合传统的德化瓷塑,无论在工艺技术或艺术创作设计方面,德化瓷塑都应该多方面的尝试,并且在新的在进行着新的提高和拓展。

(作品名称:三顾茅庐 作者:陈桂玉 创作于1990年,早年因版权未保护而被巨量仿制为茶宠于淘宝销售)

五、结束语

总之,创新性的保护原创手工作品,在艺术上注重陶瓷的品质、在手法上展现其创新活力,加强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这也是陶瓷发展历史悠久的原因。它代代相传,保持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因为它可以在动态的延续和继承中不断创新。陶瓷的文化传承、保护与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仍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明确这一认识,统筹规划,也要从传承做起到“开发和保护”处理陶瓷的传承问题。在商业和工业发展、遗产保护和市场利用之间实现陶瓷艺术的真正继承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也希望从全方位思考中国陶瓷的传承与发展,更好的发展陶瓷工艺、大大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附:

作者简介:

陈桂玉,1962年出生于福建德化,1984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系。现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其作品连获(1990年至2006年)五届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二、三等奖,景德镇国际精品大赛一、二等奖,中国德化国际陶瓷大奖赛一、二、三等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获金、银、铜奖,作品入选日本美浓国际陶瓷展,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中国工艺珍宝馆收藏,中国博物馆收藏,中国美术馆收藏及其他各大博物馆收藏,作品选入“中国现代陶瓷精品”集,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全集陶瓷卷。

1988年作品《水仙茶具》参加福建省咖啡、茶具创作设计评比获三等奖。

1990年作品《龙女牧羊》、《卖炭翁》参加第四届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评比获一、二等奖并获景德镇国际精品大奖赛一、二等奖;作品《风》、《将相和》获福建省优秀设计奖。

1993年作品《骑吼观音》、《琵琶女》、《洒水观音》参加中国德化首届国际陶瓷节省级大奖赛获一、二、三等奖。

1994年作品《蒲松龄》、《木兰卸装》参加第五届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评比获一、二等奖;作品《动力的源泉》、《永恒的奉献》被国家选送参加日本美浓国际陶瓷展。

1998年作品《二娇》、《苏东坡•钱江观潮》、《沧海一声》参加第六届全国陶瓷美术创新设计评比获二、三等奖。

1999年作品《九歌•山鬼》、《秋琴瑟瑟》、《蔡文姬》参加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获银、铜奖,优秀奖。

2000年作品《天鹅湖》、《李白观瀑》、《山神》参加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金奖、优秀奖。

2001年作品《天问》获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展览和评比优秀奖。

2002年作品《老子》获第三届福建工艺美术“争艳杯”金奖;作品《秦始皇》获中国工艺美术2002华艺杯优秀奖。

2003年作品《秋琴瑟瑟》、《宝琴》在福建工艺美术作品展评会暨珍品征集活动中获银、铜奖;作品《赤壁怀古》参加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荣获中陶杯“银奖”

2004年作品《沙漠之风》获“华艺奖——思博杯”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优秀奖,作品《李白》荣获2004年全国传统陶艺(瓷艺)创新大赛优胜奖三等奖。

2005年作品《张旭草书》,参加第二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竞赛,荣获中国瓷都潮州杯铜奖。

2006年作品《月牙泉》,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百花杯”金奖。

2011年作品《欧阳修》获得首届“东方明珠杯”全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特别荣誉奖。

2012年作品《杜甫》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2013年作品《贺添禄寿》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金奖。作品《达摩》获得第七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

猜你喜欢

瓷塑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论姚永康瓷塑《世纪娃》的艺脉文心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西夏瓷塑玩具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德化也有五彩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