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北海公园的溜冰大会(1926—1937)

2022-06-27蔡禹龙

北京档案 2022年4期
关键词:北海公园表演赛化装

蔡禹龙

民国时期的北平,溜冰运动盛行一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自设溜冰场。中山公园,中海,南海及北海的漪澜堂、五龙亭等处也有溜冰场。其中,北海公园漪澜堂溜冰场举办的溜冰大会影响较大,从1926年至1937年连续举办了12届。

北京的溜冰运动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人称之为“冰戏”“冰嬉”。到了清朝,这种运动上升到国俗的高度,北海的庆霄楼、漪澜堂、五龙亭,南海的瀛台及先农坛等地成为帝王娱乐消遣的溜冰场所。当时,北京“三海”(南海、中海、北海)皆属紫禁城的范围,不对百姓开放。[1]清王朝覆亡后,封建旧礼制逐渐废除,开化文明的社会风尚渐入人心,溜冰成为深受民众喜好的健身娱乐运动。

1916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许世英提出将北海改建为国有公园的计划。1918年,北京市政公所向内务部提交了北海公园管理章程及改建办法。虽然几经磋商,却迟迟未能落实。1921年6月,北洋黎元洪政府下令开放“三海”;9月,内务部准许先行开放北海,并组建北海委员会,令其负责筹备北海公园的改建。后因曹锟逼走黎元洪继任北洋政府总统,北海委员会于1924年1月被取消,北海公园改建一事中断。1925年初,北京政府又将该事提上议程,北海委员会得以恢复并着手实施公园改建工程。1925年7月,北海公园建设工程告竣;8月1日举行开园仪式,北海公园正式诞生。[2]北海由皇家专属之地变为政府管理的公园,是时代鼎革、社会进步的标志。作为北京民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每值冬季,北海湖面成为天然的溜冰场,青年男女们三三两两,东驰西奔,溜在冰上。人多之时,每天来此溜冰者不下500人[3],极为盛大而喜庆的溜冰场景成为当时北京冬季一道亮丽的风景。

1926年至1937年间的北海溜冰大会,是冰雪运动大众化的鲜明表现。纵观历届溜冰大会,其举办情形有所同亦有所不同,现将溜冰大会盛况作一概述。

(一)溜冰大会举办时间

漪澜堂饭店在1926年1月31日组织了北海公园首次溜冰大会。在此后的11年里,由北海委员会统筹,在漪澜堂冰域连续举行了12届溜冰大会。除了1935年的溜冰大会在2月9日举行外,其他各届溜冰大会均在阳历新年的1月份举行。溜冰大会的赛事多为半天,且集中在下午举行。颁奖环节也多在当日,偶尔会延迟至赛事结束后的某一天。溜冰大会成为元旦的点缀,增加了节日气氛。平时冷落寂静之北海,顿时热闹起来。

(二)溜冰大会场地设计

北京的天然溜冰场较多,北海公园的漪澜堂冰域是较为著名的溜冰场。它位于琼岛阴面,高高的土山和白塔遮蔽了阳光。每值冬季,此处水面较先结冰,冰层较厚,冰面光滑如镜、剔透明亮,成为市民溜冰的首选之地。溜冰场地的布置分为内、外二圈,外圈用齐肩高的芦席(以杉木、或竹竿固定)将场地围成长约50丈、宽40余丈,占地面积约20亩的区域。场地东、西两侧设置了出入口。外圈四周缀满彩旗,以烘托氛围。场内设有主席台、化妆室、选手席、观众席。根据冰面情况,内圈设置规格不同,是参赛者竞技、表演的场地。内圈各跑道注明某项、某组比赛之起点、终点。

(三)溜冰大会比赛项目

溜冰大赛主要分为竞技赛、化装表演赛。赛事开始前,乐队奏乐,“胡笳喇叭,金鼓齐鸣”[5]。乐止而竞赛始。溜冰竞技赛分为男子组、女子组、儿童组,具体比赛项目各年有所不同。例如:1930年的溜冰大会竞技赛项目分为男子组200米、8000米,女子组女子100米,以及儿童组的拾番薯、燃烛等趣味赛; 1932年的溜冰大会竞技赛项目则分为男子组四圈赛、四十圈赛、跳高赛,女子组百米提灯趣味赛和儿童组的两圈赛、六圈赛。在四圈赛中,选手们在冰光人影间转瞬而至终点;在四十圈赛中,“前数周中争持甚烈,未几则势渐微,终则仅余三五人赛毕。优胜者含笑出场,汗流浃背”[6]。参赛选手们往来穿梭,疾若飞隼,矫若游龙,令人目眩而神迷。

(四)溜冰大会化妆表演赛

相比溜冰竞技赛的紧张、激烈,大会的乐趣主要体现在化装表演赛上。化装表演赛深受欧美各国之影响,1928年1月6日,《大公报》刊文曰:“欧美各国于跳舞滑冰,咸有化装之举。盖争奇图巧,庄谐并出,诚为高上之娱乐。近来,日本体育会化装滑冰,北京饭店化装跳舞,尤为中外士大夫所称许而欢迎者也。”部分国人竭力提倡化装表演赛,“以期媲美各国,振起兴趣”[7]。所以,参加化装表演赛的选手人数要远超参加竞技赛的选手人数,观众们也以观看化装表演赛者为多。参赛者在主席台登记后入场比赛,“期间,亦有互相倾撞而摇摇欲坠者,观众则拊掌大笑”[8]。更有失神而摔倒者,屡摔屡起,在观众们的赞许与鼓励下,选手们的兴致也越来越浓,于冰场中翩翩起舞。化妆表演赛选手们的装束多样而奇特,有穿中国旧式妇女装束者,有穿京剧服饰者,也有扮成渔翁、满清官吏士绅、黑白无常、警察与罪犯、戏曲小丑者,有扮成老虎、蛤蟆、玉兔、猴子、莲花、蝴蝶者,还有扮成外国公主、印度夫妇等,中外元素尽显其中,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共融性。“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932年的化装表演赛增加了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元素,有参赛者装扮成日本人,散发抗日宣传单,揭露日人的残暴行径,着实辛辣讽刺。

(五)中外人士积极参与溜冰大会

参加溜冰大会的选手与观众,下至三四岁幼童,上至年过六旬老者,人数众多。例如,1926年的参赛选手有130余人,观众则达到1000余人。而且此后每届的观众人数逐年增长,到1932年时,场内、场外的观众约有30000人,其中场内观众约有5000人,以致“冰场变为摩肩接踵之市场”。人员之多,使“足下之冰,裂声四起”[9]。场外也同样壮观,“金鰲玉炼桥上,驻足而观者,亦聚满一桥”[10]。历届选手及观众之中还有一部分外国人。如1926年的参赛选手中,中、外男女各半,还有一名英国士兵获得奖项;1927年的化装表演赛中,也有一个碧眼高鼻的外国男子获奖,另有一德国女士,穿着旗装,极受关注;1929年,参加溜冰大会的外国人有十余人,且多为军人。外国人的参与体现了溜冰大会的开放性,该盛会遂有“万国化装溜冰会”之称。

民众对于溜冰运动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参与,体现了人们对运动之美的追求和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溜冰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展示个人才艺,是运动、健康与美的综合体现。北海公园溜冰大会的溜冰竞技赛与化装表演赛给观众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赢得阵阵喝彩、片片欢笑,又夹杂着偶尔的惊呼,真是好不热闹!由于北海公园溜冰大会是大型文娱活动,为防止过多观众入场观看,影响赛事管理,造成安全隐患,主办方不得不采取入场收費方式限制进场观众数量。观众需交纳进场费或购买门票方能入场,否则只能在场外观看。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硝烟弥漫华北,北平危机日益凸显,广大青年尤其是学生纷纷投入到爱国运动中。从1936年起,各溜冰场都不景气,漪澜堂溜冰场勉强对外开放,但溜冰人数极少,甚为萧条。1936年1月,北海公园溜冰大会虽然如期举行,但已不见往日的热闹场景,大会主办方倡导抗战赈灾,提出将所售门票收入用于救济流浪的灾民。1937年1月,溜冰大会勉强举行,参赛者仅有20余人。[11]但面对国土沦丧、满目疮痍的惨景,广大民众早已无竞技娱乐之心,溜冰大会由此中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得以恢复。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代海河水运与沿河城镇社会经济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1BZS109)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刘鹏.说说老北京的冰上运动[J].北京档案,2015(2):44-45.

[2]北海公园昨日开幕[N].益世报(北京),1925-08-02(7).

[3]精忠.冬天的北海[N].益世报(天津),1935-12-16(14).

[4]北海滑冰大会志盛[N].京报,1926-02-01(7).

[5][6]杨光午.北海溜冰大会之形形色色[N].京报,1932-01-25(7).

[7]北海漪澜堂化装溜冰大会定于后日下午举行[N].大公报,1928-01-06(10).

[8]北海溜冰记[N].大公报,1928-01-10(2).

[9]北海化装溜冰零报[N].北洋画报,1932-02-02(3).

[10]王郞.北海万国化装溜冰会纪盛[N].北洋画报,1928-01-18(3).

[11]李尧生.北海化装溜冰大会全体合影[J].实报半月刊,1937(7):插图页.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猜你喜欢

北海公园表演赛化装
游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盆栽荷花无土栽培初探
拳王复出
波比化装
谁是那个化装的接头者
花样跳绳表演赛项目创编理论研究
炫舞贵州?时尚金秋
北海公园
A 6-week diet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alters metabolic syndrome risk factors in obese Chinese children aged 11—13 years
漫步皇家园林北海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