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视野下的西宁商业文化

2022-06-27祁万强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6期
关键词:西宁青海文化

祁万强

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西宁这座城市的发展,也许就遵循了这样一个规律。也正因为城市的出现,才有了商业文化登上历史的舞台。

考古学者研究发现,在距今3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的先民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宁市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证明,很早以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

西宁地处青海省的东部地区,四面环山、山川会聚。属于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日照长、雨水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绝佳场所。所以,才会遗留下这么多高原文明的遗迹。这片高原上的平原地带,位于东西南北四条沟壑的交汇区域。日夜流淌的湟水河像一条闪光的飘带,蜿蜒穿城而过。在南川河、北川河的滋润下,形成了一片片湿地,孕育了各式各样的野生动物。这些生灵与人类和谐相处,造就了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

地处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湟水中游河谷盆地的西宁,自然便成为了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也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更是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故而有了“西海锁钥”“海藏咽喉”的美誉。西宁在旧时有不少清泉名水,也有“水城”“凉城”的美称。据《西宁府新志》载,西宁城北土楼观下,有五泉连接,泉水宽深、形若鱼翅。明清时,香客多在此小憩,饮水赋诗,弹弦唱曲,悠然自乐。水井巷一带,古称“水眼头”,清泉相连,居民多饮此水。在周家泉,旧时有清泉自石崖腰间渲泄而出,晴日观瀑,彩虹隐现,潮气弥漫,沁人心脾。

“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杨拂翠烟。把钓人未春涨满,溶溶分润几多田?”这是清代诗人张思宪湟水河两岸风光的描写。北宋李远在《青唐录》中描述当时湟水流域是“宗河(湟水)行其中,夹岸皆羌人居,间以松篁(篁概指灌木),宛如荊楚(今湖北南一带江南地区)。羌人多筑物而居,激流而碨(水磨)”。从这些文字可以推断,在那茂密的丛林中野生动物成群结队,连麋鹿等大型食草动物也优游其间。清代乾隆年间,西宁府学教授屈笔山西宁东郊《观猎》诗就可以为证:雨罢风和黄鹂鸣,高原原上景清明。

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河湟地区人类的居住、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和地利。

农耕时代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它的作用往往是军事防御和祭祀场所。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物交换、货币置换的出现,工商业便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商业的发展,赋予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

说到西宁工商业的发展,不得不探讨一下西宁人群的构成。羌人是我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就是羌人。早在商、西周时期,他们就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的联系。日常生活中,他们以畜牧业为生,所以史书上称之为“西戎牧羊人”。

无弋爰剑是最早见于史书的青海羌人的历史人物,他的后裔在湟水流域繁衍生息,子孙遍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留在青海的是他的长房曾孙忍和舞。到秦汉之时,无弋爰剑在青海的子孙已分为150个部落,雄踞青海高原。两汉以来,地处湟水流域的西宁地区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随着汉朝在湟水流域的屯田和内地移居汉族的到来,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器具和耕作技术不断传到了这里,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东汉建安年间,朝廷正式设西平郡。从此,西宁成为了青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历史上,大批移民来到西宁,自然也把方言带到了高原,西宁方言中因而存有大量淮南方言。据学者考证,《金瓶梅》中的众多语言都带有淮南方言的特色。“没廉处学家,学说也不言语”(《金瓶梅》三十五回),这里的“学说”,和西宁方言中的“学说”意思相同,都是学着说,转述别人观点的意思。西门庆说:“你只要付交下一个的当人打来就是了”(《金瓶梅》二十五回),“的当”意思为能干、顶事,和西宁话也是一个意思。从不同时期的迁徙和方言特色的遗存可以看出,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西宁地区自然也埋下了多种文化共存的因子。

随着不同年代移民的迁徙,各类外来文化也传播到了西宁。西宁文化随着西宁历史发展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演变过程:第一次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文化为彩陶文化;第二次为青铜时代,代表文化是以羌文化为主的融合文化;第三次为汉代以后,代表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的融合文化。西宁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对它的内容构成以及融合、包容、开放性特征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西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它的文化形态中必然地融入了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所以说,西宁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吸收、融合的能力。西宁地区的文化是多元的。从宗教的角度看,青海有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众多宗教文化;从地域角度看,有河湟文化、雪域文化、草原文化等地域文化;从生态民族学的角度看,有河湟谷地的农耕文化、浅脑山区的耕牧文化、高寒草原的畜牧文化;从单一民族角度看,有汉族文化、藏族文化、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土族文化、撒拉族文化等,各种形态文化之间交相辉映,互补共生。

数百年来,青海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汉族、土族专营农业,藏族、蒙古族专营草原牧业,回族、撒拉族经营商业的这样一种既分工又合作的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农业、牧业、手工业,通过商业而成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经济联合体。文化是历史文明的积淀,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它具有的认知、教化、沟通、凝聚、传承、娱乐等方面功能,决定了它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文化环境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效率,文化创新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追求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正因为是多文化元素的促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在西宁创业发展,商业模式也展现出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而,我们才能从深层次理解西宁经济文化一体化及其和谐互动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西海都市报)责任编辑:王冬燕

猜你喜欢

西宁青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