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民族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2-06-27阿进录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政治

阿进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民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实践中把握新要求,适应新形势,创新工作思路,取得积极成效。笔者通过资料收集、座谈研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校思想政治创新发展情况、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大学生思想状况等进行了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做法,分析问题短板,研究改进措施,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加强理论武装和工作队伍建设。出台《青海民族大学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分类提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分年度强力推进工作落实。扎实开展新时代学校党建“双创”工作和“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夯实基层组织力量,创建一批标杆学院、样板支部、红旗支部,探索实施“党建+人才培养”项目,狠抓“三会一课”和党员发展工作,党建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开展青年教师“信仰与责任”专题培训和大学生“团结与奋进”主题培训,先后组织师生赴原子城、井冈山、延安等地进行红色教育实践,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配齐专职辅导员、学业导师、组织员队伍,构建“三全育人”新模式,在全校形成“人人是教师、事事是教育、处处是课堂”的全要素育人氛围。

二是探索实施思政课“四优”改革。推进以“优秀团队、优质课堂、优创平台、优化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四优”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每门课程、每名教师、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构建了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思政选修课为骨架、综合素养课为基础、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体系,精心打造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进德讲堂”“中外经典小说导读”“民族节日文化”“学科文化”“从政之要”六个系列100多个精品讲座,成为了学生思想文化的盛宴。加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力度,成立青海省红色文化研究院,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着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是构建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协同育人平台。将校报、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进行整合。校园广播电视台、校报设有新闻转播、法治在线、校园访谈、就业看台、音乐驿站、“学思践悟”“青春文艺副刊”等栏目,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文学青年的培养摇篮。建成思政专题网站和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年均推送原创信息2000余条,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想引领就在哪里;輿论在哪里,正面引导就在哪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网上组织和线下组织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媒体引导舆论、引领青年成长的优势。

四是提升以文化人和文化育人水平。提炼大学精神,形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创制传播新校歌和青海民族大学赋;构建包括终身教授、进德修业之星、本科教学优秀奖、寿星纪念章、荣休纪念章等具有学校特色的荣誉体系。实施“党建+团建”项目,深入开展“四爱三有”教育,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习社、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习社等理论社团,成功打造国旗班社团、原创话剧《守望可可西里》、“两弹一星”精神理想信念宣讲团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文化引航、品牌引领、典型引路的校园文化格局,创建了丰富多彩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平台。建成“智慧之光”校园雕塑、民族团结林、磐石广场、音乐喷泉、润泽园、文化走廊等文化设施,精心命名校园建筑、景观和园区,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

五是拓宽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渠道。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形成了网络科技、软件开发、机器人和无人机应用开发、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32个学生创新团队。分类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先后在全省范围建成8个思想政治实践基地,64个专业实习基地。每年派出60余支学生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农村牧区和厂矿,组织开展顶岗支教、学雷锋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扶贫济困等实践活动3万余人次,实现了“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的目标。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深化了学生对国情省情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和担当精神。

六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明校园。立足民族高校实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创建工作。学校获批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形成“课堂讲授+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知识竞赛+选树典型+服务社会”“六位一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先后被国家民委评为第四批、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

通过创新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大的跃升。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整体上积极健康向上,政治站位更高了、育人格局更大了、家国情怀更深了、职业认同更强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正面影响,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广大同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爱党爱国、追求进步,视野宽广、自信开放,客观理性、好学上进,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尤其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衷心拥护和爱戴,具有强烈的“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如个别青年教师中存在政治意识淡薄的现象、重专业发展轻思想政治的倾向、过于关注个人价值实现的情况;个别学生中存在思想不够成熟、功利主义倾向严重、“佛系”“躺平”现象存在、实践动手能力和心理健康建设不足等问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思政工作措施有待细化,思政工作的合力有待强化等问题。

一是突出政治性,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坚持把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教育师生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自内心地拥戴核心、毫不动摇地信赖核心、始终不渝地忠诚核心,更加坚定地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好省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学科建设和思政课“四优”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一批“名师金课”,落实每名教师、每门课程、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健全“三全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各方面、贯通教育各环节,加强“四史”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长效化、常态化。

二是突出系统性,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推进、形成合力。创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思政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构建导向鲜明的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作为硬指标纳入学校工作的考评体系。全面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的培训轮训,促使其掌握新知识、熟悉新思想、开拓新视野,提高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求实创新、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立足互联网信息新时代,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潮流,充分结合新时期大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訴求,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开展大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动态调研,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预案。

三是突出思想性,着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依托学校“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将爱国主义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个鲜活教材和“中西之制”的鲜明对比,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成为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担当,勤奋学习,追求真理,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结合民族高校实际,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以更系统的构想、更全局的考量、更长远的谋划,深入思考民族高校的特殊使命和责任,赋予学校所有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切实发挥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的作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专业课、通识课和示范课,培育一批融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素养课,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努力把学校建成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典范单位。

四是突出引领性,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坚持融入、结合、示范,发挥学校“党性教育体验馆”作用,深入挖掘青海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设置系列党性锻炼平台,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月”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落实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任务,从注重细节入手,促进学生锤炼自身品德修养。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始终围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建设,强化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五是突出示范性,着力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把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举办理想信念主题培训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价值引领,使广大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教师的光荣职责,修好德、教好书、育好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牢记立德树人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增强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完善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作者系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责任编辑:许籍尹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办公室政治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