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手浇灌团结树 火红榴花绽高原

2022-06-27崔雅丽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青海共同体

崔雅丽

青海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最大、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的省,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多民族共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漢、藏、回、土、撒拉、蒙古六个世居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省情决定了,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民族团结在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经历深厚的历史积淀,民族团结像巍然耸立的昆仑山脉,深深扎根在600多万青海儿女心间;像奔腾不息的三江之水,流淌在团结奋进、守望相助的青海人民的血脉中,这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近年来,青海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树牢辽阔的疆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谱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理念,在新时代开启守好疆土、续写历史、繁荣文化、弘扬精神的新篇章。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青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机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工作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落细。

2020年,党中央明确提出支持青海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成为青海“五个示范省建设”中唯一纳入中央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乘势而为,明确提出到2025年,把青海建成民族团结、生态良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开启了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征程。青海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纲要和意见,在全国开创了党委总揽创建工作先例,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党政军民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成立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的工作领导机构,充实成员单位,确保创建工作始终有序高位推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中,青海首创民族团结进步专项考核机制、创建工作第三方评估及动态管理机制,相继出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动态管理办法(试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办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审命名办法》及相关测评指标,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示范省创建常做常新,纵深推进。

西宁市精心打造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不断优化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黄南藏族自治州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批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规划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顺利实现脱贫攻坚如期“清零”目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州委巡视巡察、政治考察和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并作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平安建设等专项考核主要内容,推动创建工作与各项工作互融共促。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青海开展“永远跟党走”宣传教育,采取唱红歌、升国旗、祭英烈、宣讲惠民政策等方式,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铭记百年党史、感恩伟大时代。运用全省1622个贫困村、53.9万人全部脱贫的生动实践,打造班彦村、德吉村等百个精准脱贫课堂,开展现场教学;组织百名脱贫先进典型作报告、谈感悟,举办百场脱贫攻坚文艺演出下基层,唱响“党的恩情比天高”的赞歌。挖掘玉树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鲜活事例,推出《玉树不会忘记》等微视频,举办灾后重建资料图片展,开展“玉树重生故事大家讲”等活动,激励党员干部不忘过去、开创未来。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用同心战“疫”的温情故事、感人事迹,教育党员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增强爱党情、激励报国行。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青海已累计命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家庭68.87万户、社区426个、乡村4122个、学校1066所、机关2564个、企业902个、寺院1940座、军营157个,建成50个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点,创建工作覆盖到各行各业,延伸到基层群众,构建起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形成了人人讲团结、处处显和谐的良好氛围,民族团结之树已深深植根于各民族群众心中,根深干壮,枝繁叶茂。

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青海毫不动摇地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唱好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大合唱”,带领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生产和劳动中、在冲突与通商交流中、在创新发明与并肩抵御外族入侵的过程中,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诗篇,创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业。各民族在交往中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加深理解,这是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历史写照,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滋养。

经过千年的深厚积淀,民族团结意识早已像奔腾不息的三江水,流淌进青海各族儿女的血脉里,闪耀在青海各族人民的点滴生活中。

在阿依赛迈山麓下,走进群山环绕的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这里聚居着汉、回、藏、土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湟水以北赛马,湟水以南射箭”,各民族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样、融合共生。射箭是巴藏沟回族乡群众业余文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逢重大节日庆典,巴藏沟回族乡河东村的不少村民就会在村口射箭场展示射箭技艺,以相邀赛场、切磋技艺的方式紧密联系着各民族间的感情。村里的微信群时常热闹非凡,无论操心事烦心事还是值得庆贺的大事喜事,只要在群里喊一声,不管在哪个村、不论是什么民族,大家都会来帮忙,遇到难事时大家更是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各民族的姐妹们也会分享自己的拿手绝活,像能歌善舞的藏族姑娘就教大家跳舞,回族妇女们传授自己擅长的面点制作,土族妇女就教大家盘绣手艺,大家像亲姐妹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从这朴实无华的一言一行中,我们看到的是民族团结进步结出的累累硕果。

从乡村到社区,从个人到集体,像这样体现民族团结的大事小情每天都在发生着。民族团结进步不是苍白空洞的,更不是墙上挂挂、嘴上说说,而是具体可感,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深深懂得,只有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维护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才能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

近年来,青海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形成强大精神纽带。2022年1月26日,由省民宗委牵头组织、历时9年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汉藏词汇对照)正式出版发行。作为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威工具书,词典的出版发行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涉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提高学习能力、畅通信息渠道、扩展交际范围、增强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对扩大拓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具有重要意义。成立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3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设计制作各民族共享的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主题LOGO标识,各市州建成8个主题教育展馆,156个主题纪念碑、雕塑和宣传长廊;连续39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创立特色宣讲队伍,编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读本……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全省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干劲越来越足。

“民齐者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全省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中国特色、青海特点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象。这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结果。

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青海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不断赋能欠发达民族地区科学治理,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之路。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经济新业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贡献“青海智慧”,书写“青海篇章”。

自从牧民强周一家搬进玛沁县公共租赁住房玛域小区的新家,无论天气如何变幻,一进家门,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暖意。换作以前,最怕变天的强周老人早早就备好了牛毛毡和皮袄。走进老人的家,传统藏式风格装修让人眼前一亮,环视四周,电视机、电冰箱、电灶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以前住在平房里,没有暖气、卫生间,冬天还要烧煤取暖,常年棉衣穿在身,那一间房住了十多年。2016年4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老两口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政府递交了公租房的申请,通过审核、抽签等程序,老人如愿分到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果洛藏族自治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断推进,牧民群众纷纷搬进城里居住;政府采取劳务输出、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安排牧民就近上岗,支持自主创业,拓宽收入渠道。

“牛羊换个养法,牧民换了活法。”花石峡镇日谢村是玛多县最早开始藏羊养殖的试点村,养殖藏羊的第一年,合作社分红利润就达到47万元。尝到发展甜头的日谢村,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合作社分红每年见涨,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如今,玛多县已经在30个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成藏羊繁育基地,一条生态畜牧业循环产业链正在形成,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事实充分证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根本的是缩小发展差距、最长远的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民生事业,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加大对就业、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千方百计扩大民族地区群众就业,下大力气办好民族地区教育,通过實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系列项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重点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全国率先组建市县乡村紧密型四级医联体,从根本上解决“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问题,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持续增加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城乡低保实现全面覆盖,敬老院服务功能不断拓展,落实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大力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踏上新征程,青海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治藏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建设现代化青海、创造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青海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