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物喻,以事说

2022-06-27陈祥

关键词:山里人荆条背篓

陈祥

写作引路

说到以物喻人,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古诗《竹石》《石灰吟》,这些诗采用象征手法,表面咏物,实际上托物寄怀,表现诗人的精神品质和高洁理想。很多以花草、树木以及生活器具为描写对象的喻人文章,大都也以这种模式行文。

下面以习作《背篓》为例,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在物与人之间行文过渡的。

背篓

湖北省钟祥市郢中街办新堤小学六年级 崔鑫蕾

妈妈的老家在“昭君故里”——湖北兴山县古夫镇的大山里,背篓是山民们主要的运输工具。(引出背篓)

每年春天,长辈们都会到山上砍一捆捆小手指粗的荆条。在阴天下雨或是夏季歇凉时,人们会坐下来编织背篓。这种用荆条编织的背篓大都用作背粮食、药材。人们还会在秋冬用楠竹劈成篾条编成背篓,这种背篓主要用来背娃娃,或者背衣物、食物。(介绍背篓)

我的童年是在外公的背篓里度过的。外公在大山和小镇的学校之间一趟趟往返,我坐在背篓里,唱着刚学会的儿歌,或者给外公讲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我们一老一少一路上说说笑笑。就这样,我坐在背篓里慢慢长大。

山里人的家园是用背篓背出来的。为了盖房子,建家园,山里人用背篓把砖瓦运上山去,一天又一天,一篓又一篓,眼看背着背篓的队伍在山间慢慢变长,山里的乡亲都来帮忙了......就这样,山腰上出现了一座又一座新房子,那些破损得无法再用的旧背篓却被人们扔进了灶膛,在火焰中默默消失。(赞颂背篓)

如今,人们慢慢搬迁到山下的“新农村”,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了,只有一些老人还在使用背篓。哪户人家的墙上如果还挂著几个背篓,大多也是落满了灰尘。(思念背篓)

升格建议

《背篓》一文选材有新意、表达有角度,但也有不足:比如写法有些落入俗套——前文还在“画龙”就知道后文要点什么“睛”了。另外,习作既然要以物喻人,最终就要回归到人的精神品质上,但小作者没有安排这样的情感过渡,文末也没用点睛之笔升华到“人”的人格魅力上。倒不如换个角度描写人:写背篓的目的就是歌颂像外公一样的劳动者。若以背篓为线索,集中写一件事、一个人,让人物与事物(外公和背篓)相互交织,相互生发,文章就会更加生动、更有情趣。

猜你喜欢

山里人荆条背篓
脱贫致富的山里人
黄牛背篓
白嘴角马的背篓
我是山里人
背篓 外一首
荆条筐
背篓人家
草地养土鸡 致富山里人
秦始皇拜荆条
六年扶持 茶叶富了山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