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有效追问的设计与实施
2022-06-26王隽凤
王隽凤
“优质提问是一个有机和动态的过程。想象一条河流,它的源泉来自教师通过反思日常课堂实践而不断进行的学习,它的河床是基于研究的原则而产生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提出更多的“参考性问题”,即引出解释和判断的问题。这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纵深,形成独立的判断,以培养高阶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发思考的革命。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适时的追问不仅有助于师生共创高效课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学会思辨,真正于思考处有所习得,有所收获,符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因此我将教学实践中一些有效追问进行梳理与归纳,以利于今后教学设计的提高与进步。
一、依据文本吃透教材
语文课本是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经典范例,利用课内经典篇章、精彩段落与语言,以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与体悟,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之妙,把握文章主旨情感并进而学会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济南的冬天》中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在此追问学生,你如何理解这个“卧”字?换成“躺”或“趴”可不可以?学生讨论比较过后,明确一个“卧”字不仅写明冬天济南城外空间宽敞透亮的特点,而且村庄和雪的卧姿之中自有一股慵懒之态,与“躺”“趴”相比,“卧”字更雅,更加形象,更可体味一种惬意与自在的感觉,可以说一“卧”尽得风流,尽现济南冬天的温情神韵,令人喜爱不已,直接鲜明地表达了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偏爱之情。将主观情感投注在客观事物中,可爱之心自见可爱之物,观察入微,用词考究,点拨学生亦可写出一等美文。
《故乡》中“我”与成年的闰土相见,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此时追问学生,为什么闰土脸上会出现“欢喜”和“凄凉”两种矛盾的表情?如何理解“终于”二字?学生联系上下文意,明确“欢喜”是因为童年伙伴相见分外开心,“凄凉”是被麻木辛苦的生活折磨的少年英雄早已失去往日英气,只余萧索与凄凉,而“终于”二字有“终究”“到底”之意,不希望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我”与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曾经的“我”与少年闰土亲密无间,成年后的我们无奈悲凉,形成巨大的反差,令人唏嘘不已。“我”与闰土终究还是隔膜了,这种历经生活磨难令人无比心酸的感慨尽付于这“终于”二字之中了。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自然不难理解作者鲁迅对封建伦理秩序摧残人性、扼杀美好情感的无情批判与鞭挞了。时间是一把残忍的刀,多少人事、情感就这样湮没于时光的洪流之中,对于生活中身边存在的深厚情谊自应当学会好好珍惜。
二、适度点拨引发思考
结合文本内容,在文章存有疑惑、争议的地方巧妙追问,引发学生质疑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唐雎不辱使命》課文内容学习过后,教师提出问题:文章情节设置有一个漏洞同学们发现了吗?学生开始回溯课文,各抒己见。再提示学生:专诸刺杀王僚的时候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把匕首藏在鱼的肚子里呢?由此引发同学对“剑”的关注。联系历史中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以及相对应的史料《战国策·燕策三》“图穷而匕首见”,再联系电影《英雄》中的情节,学生明确了“挺剑而起”的情节是有待商榷的。接着再提问学生,为何要做如此处理?联系全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文题和唐雎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人物品格,不难理解《战国策》适度的夸张手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唐雎这个人物形象,突显人物的精神品质,以展示弱国战胜强国的外交手段。有效的教学追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敬业与乐业》中梁启超说“做工苦,不做工就不苦吗?”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学生而言,学业就是学生的“业”,大家常常抱怨作业多、学习苦,那不学习就不苦了吗?如果在青春花季的岁月里不去学习,不去积累知识,不去充电充实人生,又如何在今后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呢?学生会由此思考学习的积极意义,对现有学习生活进行反思。有效的追问可以转换学生的固化思维,改变学生逃避学业的心理,在比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
三、因势利导总结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迁移与链接,在点拨引导、旁征博引之中开拓学生视野,引发学生的思维联系,在总结之中有提升,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拓展与整合,最终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丰富、充实知识体系。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壮观的名句,由此追问学生:你觉得这幅画面具有怎样的美感?茫茫戈壁,无垠沙漠,蜿蜒黄河,红红落日,遥遥圆点,恢宏曲线,意象阔大,景致浩瀚,点、线、面呈现出一种几何的构图之美,景象壮美,美不胜收。在追问中引导学会欣赏诗歌意象之美,体味诗歌意境之味,与美术相关知识连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描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
暴风骤雨过后彩虹高挂天边,由此因势利导,追问学生之前下小雨的时候出现彩虹了吗?由此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联系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何为“欺骗”呢?生活总不会是一片坦途一帆风顺的,那么生活中的坎坷、磨难、失败与挫折不正是人生中的“暴风骤雨”吗?可是只要做到了“不悲伤、不心急”,“心怀镇静”,“永远向往着未来”,“一切都将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当“彩虹”来临,收获成功与幸福,过去的坎坷磨难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不是吗?有效追问引发学生对逆境的思考与感悟,关注人生,启迪智慧,收获哲理。
根据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与体会,我深深觉得课堂教学中有效追问的重要与必要,教育契机的捕捉、有效追问的设计与实施有赖于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对课堂教学节奏的准确把握,对学情的观察与适时调控,因此常常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挖掘。教学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语文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取之不竭。愿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以更多更好的有效追问让学生学有收获,思有所得,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