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银胶囊塔
2022-06-26
什么是胶囊塔?这是在东京最密集地区之一的银座建造的一栋公寓楼,由两座相互连接的大楼组成,总共包含了140块预铸建筑模块的“胶囊”,每个独立单位都被设计成可独立更换。每个模块的尺寸4米×2.5米,通过圆形窗户采光,类似舱体的设计灵感来自宇宙飞船。
中银胶囊塔又名“中银胶囊大楼”,位于日本东京都中央区新桥,是一幢造型特殊的住宅和办公建筑,由黑川纪章设计,于1970年开始兴建,直至1972年完成,是日本建筑界代谢运动的代表作品。中银胶囊塔是世界上第一座胶囊形状的大厦,被认为是现代建筑史上首座真正以胶囊般的建筑模块兴建的建筑。
废墟中诞生
胶囊旅馆是一种在日本很热门的高密度住宿酒店,因其太空舱般的狭小住宿空间而声名远播。20世纪60年代,日本正经历着人口和城市繁荣,多山的岛屿适合居住的空间很小。这种文化倾向和空间逼仄,再加上日本人对未来的迷恋和时代的反叛精神促成了一场运动。“胶囊旅馆”这一概念的起源,要上溯至上世纪70年代在日本建成的一座建筑物,这便是出自“日本建筑三杰”之一的黑川纪章之手的中银胶囊塔。
竣工于1972年,中银胶囊大楼是从二战后日本的废墟中兴起的一座建筑。1952年,美国结束对日本的占领,受战争以及原子弹的创伤,日本建筑师们看到了重建的可能。日本内阁的一系列经济复兴计划,让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百业待兴,技术狂想,加之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日本的建筑设计師们开启了先锋前卫的创造。
中银胶囊塔甫一出现,就吸引了全球目光。这栋位于东京银座8丁目的大厦,由140个带有独立圆窗的混凝土立方体构成,从外形上看,就像一个毫无规则垒起的积木塔。这座灵感来自前苏联的宇宙飞船的建筑,显示了超前的未来主义风格和科幻小说般的构思。整栋楼有14层楼高,由140个胶囊单元堆叠而成,每一个胶囊公寓宽2.5米,进深4米,在外面有一个边长1.3米的窗户。每个单元可以作为小起居室,也可以用作办公室,单元也可以互相组合形成更大的空间。
黑川纪章与运输集装箱生产厂家合作,采用在工厂预制建筑部件并在现场组建的方法。所有构件都在大阪制作完成后,通过卡车被运到东京。一个胶囊的组装时间大概要3个小时。胶囊单元之间,由四个高压螺栓固定在两个混凝土核心筒上,这种固定形式使得单元都可替换。
通向未来
当时为了应对都市的人口变化,建筑设计的方向便开始朝着能够收纳更多居民的“塔楼”型态而迈进。新陈代谢派建筑师认为,建筑与都市不该是静止,而是必须像生物般地随着外在环境而变动成长。
“中银胶囊塔”就是在“建筑物也可以新陈代谢”的意识形态之下而诞生,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塔内的每个胶囊房间都是独立、可以拆卸、重新拼装,基于这一特性,在建筑初始,就预想每隔25年即会重新组装胶囊,并依照居民的意愿来上下移动胶囊的楼层配置,让居民可以因此而享受不同以往的阳光、空气与都市面貌。
黑川纪章最初设想的是,每25年更换一次胶囊,但自从建筑落成后没有一个胶囊被替换过,这也就造成了建筑的年久失修。所有的胶囊舱都是相同的,里面塞进了浴室单元、空调系统、彩色电视、电冰箱、电脑、书桌和床位。外部的圆形窗如同太空飞船的舱体,内部硬朗的家具线条描绘出如同科幻电影般的未来感。
房间内部的配备非常简朴,家具主要分为置物柜、电视音响、卫浴设施、床架等等,但是独独缺少了套房必备的简易厨房与洗衣机。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加班文化”盛行,因此对于繁忙的上班族来说,与其自己来完成煮饭与洗衣的苦差事,宁愿用“外食”与“衣物送洗”的方式来获得些许生活中哪怕片刻的喘息。
落成之初,据说这栋大楼曾以“商务人士的世外桃源”为广告词,在各大商场促销。仅在一个月内,所有的胶囊仓单元都销售出去了。
中银胶囊大楼曾是日本单身上班族梦寐以求的生活居所。但如今,由于破旧和过时,管道老化、漏水与管道破裂问题层出不穷,供应热水都成问题,加之当时使用了致癌材料石棉,许多业主都陆续搬走,如今被用作仓库和办公空间,或短期出租给建筑爱好者。
由于翻修的成本巨大,舱体更换难度急剧上升,维持大楼运营的管理资金也一度难以为继,早在2006年时,围绕大楼的重建与拆解的舆论争议就已展开,最终拆解反对派向公众募捐了200万日元作为运营资金才得以让中银胶囊大楼延续。
2007年,业主委员会投票决定将该塔楼出售给一家房地产开发商,该开发商打算将其拆除并替换。但该公司在2008年经济衰退期间申请了破产,胶囊大楼的命运再次被抛入长达数年的迷雾之中。
中银胶囊塔的更新修复工作因种种原因一再搁置,并于2021年开始清退住户,2022年4月正式开始拆除。中银胶囊塔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胶囊型集体住宅”。数十年来,一直是建筑爱好者的打卡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