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双师型汽修教师团队建设探索*

2022-06-25任丰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双师思政院校

摘  要  “三高四新”是湖南发展的新坐标,“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分析“双师型”教师团队现状,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对象,从课程思政与教师团队的融合、构建“课程思政”+“双师型”高素质教师团队、“三训一赛”培养模式、基于课程思政的综合评价激励机制、“211”社会服务模式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形成课程思政与“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有机融合,实现高职院校基于课程思政与“双师型”教师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

关键词  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思政;“双师型”教师;“三训一赛”培养模式;“211”社会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6-0039-05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知识密集化的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重要力量。

湖南作为机械制造业之都,主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向“湖南智造”“湖南创造”转变,努力实现制造强省的科技跨越。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湖南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三高四新”的实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传统的重知识技能培训轻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如何在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综合素养,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更应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双师型”教师团队是职业院校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发展人才的关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的团队建设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把建设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2019年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布,提出高职院校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如何使“双师型”教师团队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已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但是据了解,包括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把课程思政作为首要任务,没有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嵌入“双师型”教师中,教师结构欠合理,培养模式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基于课程思政的“双师型”汽修教师团队建设就是基于此提出来的,它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对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为首要任务,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嵌入教师团队中,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建立更深刻的认知,形成内在驱动力,促进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1  “双师型”教师团队研究现状

1.1  国外职业院校创设的职业教师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国外与之相对应的是职业教育制度下的职教教师[1],其内涵与我国所提倡的“双师型”教师有许多相似之处,看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和执教能力。美国的教师团队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交流、教师群体讨论,借助职业学校教师网络论坛以及教师工会,通过研讨教学策略、揣摩课堂的组织管理方式等来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2]。德国的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在职培训网络、独具特色的师资校本培训、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培训及完备的外部保障等实现[3]。澳大利亚通过产教融合、标准引领、证书统一进行教师队伍建设[4]。日本以“产学合作”为中心,通过地方、企业、大学多方合作,实习和讲座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师队伍建设[5]。新加坡通过实行末位淘汰制,要求教师定期去企业学习和接触最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来进行团队建设[6]。

1.2  国内对“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职业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养取决于“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构建一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逐渐受到国内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高度关注,建设研究的相关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2.1  针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的研究

徐石交[7]指出,目前很多高职院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来源形式单一,大都是从高校直接到高校,缺少足够的专业经验和专业能力,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建立“双师型”教师引进机制,以增加“双师型”教师人才;孙兴民[8]提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大多是专职教师,兼职教师队伍薄弱,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李晓[9]指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中既具有“双师”资格又掌握行业技能的教师人员匮乏,教学效果欠佳,教师团队结构有待优化,高职业院校应当将教师教学水平与专业技能作为双向发展线,建立一支优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1.2.2  针对“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模式的研究

“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等。陈小云[10]指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相对贫乏,培养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依然存在,要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做实“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李倩[11]指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褚建伟[12]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待加强,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扩展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叶煜等[13]指出,职业院校缺乏“双师”培养、培训的完整体系,培训活动多数为讲座、论坛、研讨等形式,实践操作的机会很少,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目标难以达到。

1.2.3  针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评价激励机

制研究  合理的评价激励制度可以极大提高“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团队的良性发展。王慧等[14]指出,“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王莹等[15]指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提高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杨飞云[16]指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存在缺陷,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激励制度,缺乏对兼职教师的评价激励制度。

1.2.4  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研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社会服务是指为学校场域之外的技术、文化、培训等方面所提供的服务。柴草等[17]指出,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导致社会服务能力不强,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意识,加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确保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长久持续发展;张志强等[18]指出,众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缺乏创新,高职院校要加强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形式,创新服务方式,要加强社会服务的平台和资源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周春玲[19]指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应鼓励“双师型”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服务,并为“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提供广阔平台,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

1.2.5  针对课程思政与“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融合研究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的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但是课程思政与教师团队的融合度不够。王欣欣[20]指出,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缺乏,缺少对学生思想和情感方面需求的考虑,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大学生涯中始终找不到发展方向,难以确定和发挥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陆道坤[21]指出,专业课教师团队的课程思政责任淡薄,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能力都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专业课教师团队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成为课程思政推进中面临的重大课题;阎琛[22]指出,高校教师团队的课程思政能力欠缺,应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加强专业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综上所述,虽然很多专家、学者或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太合理、教师培养模式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社会服务能力不强,课程思政与“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融合方面还不够。

2  基于课程思政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探索

基于课程思政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以汽修教师团队为对象,从课程思政与教师团队的融合、教师团队、培养模式、评价激励机制、社会服务模式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2.1  把课程思政与“双师型”教师相融合,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融合

实施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掘所教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把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贯穿日常课堂教学,体现育人的价值导向。课程思政与“双师型”教师相融合,首先,要强化“双师型”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育德的责任与能力,让“立德树人”成为每位教师的神圣使命和岗位责任,牢记“育人”本质;其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自身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强化价值引领,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与基本价值取向,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最后,要增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能力,使“双师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科整合者转变,将专业知识与价值涵育有机融合,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建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2.2  秉持“课程思政+引聘培”理念,构建“课程思政”+“双师型”教师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大都是从高校直接到高校,缺少足够的专业经验和专业能力,职称、年龄结构不合理,兼职教师队伍薄弱,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师型”汽修教师团队为例,目前共有“双师型”教师12人,其中11人是由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直接引进,一人由企业引进;高级职称三人,占25%;35以下青年教师八人(占67%),36~45岁教师两人(占16%),46~50岁教师0人,50岁以上教师两人(占16%),兼职教师为零。

为此,秉持“课程思政+引聘培”理念,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为首要任务,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放在首位,从行业、企业等领域去引入合适的人才,确保新引入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课程思政能力、教学能力与实践经验都具备的“双师型”人才;聘用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企业技师骨干、工匠大师作为兼职教师,把良好的工作经验、精湛的技艺、先进的工艺引入课堂,充实“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鼓励学校内的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去改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把课程思政嵌入“双师型”教师团队中,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职业院校基于课程思政与“双师型”教师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

2.3  建立“三训一赛”培养模式

将课程思政和师德师风摆在“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的首位,并贯穿“双师型”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开展教师岗前培训,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采用“传、帮、带”的方法,提升其职业教育认知水平、师德素养、行业认知、现代教学技术、实训室操作使用水平、校企合作企业的岗位实践等岗位基本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省级或企业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使教师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提升课程思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技术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相关示范院校进行顶岗实训,将基于课程思政的思维、理念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将企业或相关院校的新理念、新技能进行融合,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科研等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教学与技能大赛,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

2.4  建立基于课程思政的综合评价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良好的激励体系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团队素质进一步提升,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综合能力评价机制时,要以课程思政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能力为重心,建立一套包含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效果、课程开发、竞赛、实践操作技能、科研、服务社会等能力的评价体系,并赋予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值,从而实现对教师的全方位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晋级、职称评审的依据。

建立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为基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多形式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科研成果激励机制,对成功运用课程思政与教学融合的,对成功申报科研项目、教改项目、专利等成果和发表论文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在学院的评先评优中给予倾斜;

二是建立赛、创结合的激励机制,实行基本奖励+成果奖励的方法,提高“双师型”教师团队积极性;

三是建立教师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形式提升自己课程思政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在他们学习期间,经考核合格,视同完成相当的教学工作量,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并按规定报销一些相关费用;

四是建立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对参与科技创新、进行社会服务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2.5  建立“211”社会服务模式,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功能,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资源,在两个基地(一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一个湘西北汽车技术服务中心)、一个汽车创客工作室和一个汽车行业协会的基础上构建“211”社会服务模式。通过“211”社会服务模式,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意识,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与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相结合,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技术、培训和文化等服务,体验真正职场,提升“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通过“211”社会服务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课题研究、科技创新等活动,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创新和科研开发能力,提高教师对新技术、新职业发展变化趋势和更新动态的了解,加强对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新材料、新设备的介绍和操作应用,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高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3  结束语

“三高四新”是湖南发展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以思政教育为价值引领,把课程思政与“双师型”教师团队相结合,秉持“课程思政+引聘培”理念,探索“三训一赛”培养模式和基于课程思政的综合评价激励机制,构建“211”社会服务模式,形成课程思政与“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有机融合,实现高职院校基于课程思政与“双师型”教师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为湖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宽,陈华,顾涛,等.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研究及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18(36):188-189.

[2] 杭海荣.中外高职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104-105.

[3] 聂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的省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55-58.

[4] 陈保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8(5):40-46.

[5] 夏玲雅.中日职教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教论坛,2018,17(12):10-12.

[6] 李小斌.新加坡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院学报,2018,25(2):93-98.

[7] 徐石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2):12-16.

[8] 孙兴民.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9(19):65-69.

[9] 李晓.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之管见[J].职业技术,2019,18(11):62-66.

[10] 陈小云.“双元育人”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职业胜力提升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9(16):162-163.

[11] 李倩.“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7,22(3):74-77.

[12] 褚建伟.双师型教师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10):9-13.

[13] 叶煜,李敏,文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问题与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9(10):69-73.

[14] 王慧,施志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113-117.

[15] 王莹,王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0):3-4.

[16] 杨飞云.新高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涵、问题与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9(6):10-16.

[17] 柴草,王志明.“双高”建设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成人教育,2019,39(11):59-65.

[18] 张志强,唐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不足与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8(9),55-58.

[19] 周春玲.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17):93-94.

[20] 王欣欣.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探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4):80-82.

[21]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22] 阎琛.以文化人 思政先行:课程思政与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的融合模式探索[J].艺术教育,2019(11):209-210.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汽修教师团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JGD2021257)。

作者:任丰兰,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415000),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410083),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

猜你喜欢

双师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