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三主引领、校企双元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研究*

2022-06-25高庆韩敬东肖国涛王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18期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高庆 韩敬东 肖国涛 王昊

摘  要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思政研究,对促进“三全育人”格局形成、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实践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各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未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不适应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单兵作战,没有形成高效的教师团队等问题。因此,需要校企双元,制定“三全育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巩固课程“主战场”地位,构建课程思政与课程建设互融互促机制;依托教学“主渠道”优势,构建“激发—融渗—体验—内化”沉浸式混合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力军”特色,协同式探索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建设机制;成效导向,构建多元式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8-0005-04

0  引言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职业教育相互配合发展,把产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知识、技能、素养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相对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相对接、生产工艺流程与教学内容相对接,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有效举措[1]。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介于职业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之间,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教育教学,立足地方,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职能的职业教育形式。

课程思政有效促进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下,使所有学校、全部教师、每一门课程都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基于产教融合模式进行教育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挖掘思政元素,把价值观的引导融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达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心同德,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2]。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研究,突出“三主引领”,即课程的“主战场”地位、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路径、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借助校企双元育人,结合专业具体实践,进行综合研究,在把握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机制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意义

1.1  课程思政丰富了课程的内涵

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虽然是微观层面教育的一部分,解决的却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因此,课程除了具有知识、经验、目标、活动的内涵外,还具有育人的内涵。基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定位,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德育三位一体育人,它功能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塑造价值观,使知识和能力由“标量”变为“矢量”,让中性的知识和技能在价值的指引下不断造福人民,真正实现“知识就是力量,价值决定方向”。

1.2  课程思政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于思政课程的课堂教育和辅导员的日常生活教育,形式单一,且是以说教为主的显性教育。而课程思政让思政教育成为每一名教师的责任,走进每一堂课,形成一种如盐在水的隐性思政教育形式,依据理、工、农、医、文史等各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深入梳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3  课程思政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在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技术技能和塑造价值观的同时,也要不断塑造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隐性教育不断引导学生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地开发自我,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等。

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未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高职院校各类课程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是各类课程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主体上都没有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导致学生不能自我主动探究学习,存在培养的学生法治意识、劳动意识不强的问题。

2.2  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不适应课程思政教学

按照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的“理论—实践—理论”的路径设计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获取和思政素质的提高,学生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也不会主动地思考与内化自己的思想认识。

2.3  教师单兵作战,没有形成高效的教师团队

高校专业教师要因时而进,主动提高德育意识,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到底。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建成高效的教师团队,仅仅依靠专业教师个人力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思政效果一般[3]。

3  基于产教融合,构建高职“三主引领、校企双元”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3.1  校企双元,制定“三全育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基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德技并修”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设计“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在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都融入思政元素,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如在教学目标中除应达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必须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根据新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增加评价维度。

3.2  巩固课程“主战场”地位,构建课程思政与课程建设互融互促机制

3.2.1  各类课程在教育目标上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重视价值观的塑造

立德树人是所有高校根本任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各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贯彻得不够彻底,特别是自然科学类课程制定了偏重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目标[4]。因此,在进行课程教育目标建设的同时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建设,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时,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2  各类课程在教育内容上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深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高职各类课程中都蕴含思政元素,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课程结合教学内容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意识不足。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照搬西方理论,“神化”西方价值观,美化西方观点,而忽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片面强调自然科学课程内容的客观性和实践性而忽略价值引导,等等,这些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当务之急。

3.2.3  各类课程在教育主体上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强调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要强调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很多专业教师不能把育才和育德放到同等地位,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自己只负责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所有教师面对的是同一群学生,所有教师都有共同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类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教育主体,都有责任进行课程思政,践行育人职责。

思政与课程建设互融互促的最终效果就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获得对专业的理解掌握,而且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思想、劳动教育等思政要点高度认同。

3.3  依托教学“主渠道”优势,构建“激发—融渗—体验—内化”沉浸式混合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存在“认识—认同—体验—内化”的过程:在认识和认同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提升素质和能力的积极性,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进行现场激发,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进行授课时主动在讲授的知识中融渗思政思想,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沐浴思政思想的洗礼;在体验阶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动手实践,感悟体验生产和生活中的职业精神、法治规则、道德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素质;在内化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把所学所想所感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5-8]。

3.3.1  导之以需的激发

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提升素质和能力的积极性,运用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现代信息技术,把工作和生活中与课程有关且蕴含思政元素的故事、产品、先进人物事迹搬入教学现场,进行现场激发,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体会,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3.3.2  动之以情的融渗

在第一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积极的情操去感染学生,并善于利用或创设具有情感陶冶价值的情境去陶冶学生,注重发挥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有刚性的制度要求,遵守相关制度规定,又要进行柔性引导,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进行激励,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教师在授课时主动在讲授的知识中融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政思想,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沐浴思政思想的洗礼。

3.3.3  持之以恒的体验

在第二课堂实践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操中感受劳动的不易,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另外,在第二课堂还要注重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政治学习;发挥团组织的活力,组织丰富多彩的团员活动。

3.3.4  践之以行的内化

课后通过小组集体讨论和个人复习,让学生把在第一、二课堂感悟和体验的思政精神积极内化,鼓励学生大力开展朋辈交流,从学生的视角表述教师教授的内容,并建立面向全过程学生管理的预防与矫正机制。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必须付诸行动,去认同国家政治、拥有家国情怀、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文化素养和宪法法治意识,并把它们展现在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习惯之中。

3.4  发挥教师“主力军”特色,协同式探索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建设机制

3.4.1  多元引入,组建一支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团队

从学校思政教学部引入思政专业教师、从企业引入专业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研共同体团队,共同建设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教研共同体通过集中培训、集中研讨、集中备课的方式,形成价值共识,统筹建立课程思政团队集体教研机制。

3.4.2  筑本固基,由教研共同体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教研共同体,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调动共同体成员参与,广泛征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教学安排、毕业要求意见,使共同体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形成“培养什么人”的价值共识,在共识下定位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突破自身在单一课程教学上的本位主义,使各门课程的价值观塑造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3.4.3  学生为本,由教研共同体制定课程评价方式

通过教研共同体完善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开展答案多样性考试改革,引导学生形成对课程思政的主动学习需求。发挥教学评价的指挥效应,增加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考核内容,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学习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中的价值探讨,从学生的需求角度推动学校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3.4.4  团队主导,提升每一位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能力

教研共同体团队系统梳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上的教学要点,研讨课程在思维表现上的价值要求,分析相关课程教学资源,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之“道”,从而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能力。

3.5  成效导向,构建多元式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多元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元素多元。

评价标准多元表现在首先依据人才培养效果制定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同时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校企合作评议组、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的组织作用,研究制定兼顾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

评价主体为学生、学校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企业:学生以自评为主,运用自我构建、评价的方式进行,对自己的相关作品或作业进行评价,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进行自我剖析,把自己学到的思政知识进行整理记录并评价;教师通过测评的方式对学生思政素质教育中的理论学习和表现进行评价,以学生的思政理论作为评价对象,在期中和期末进行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整个评价过程要足够客观和公正,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查缺补漏;企业通过专业实践和人文实践进行“用”评,建立专业技能考核和人文思政素质考核两大指标,重视实习过程中人文思政素质的过程性评价,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签订人文思政素质教育备忘录,共建人文思政素质实习实践基地。

由教研共同体制定评价方法,多元主要体现在综合运用观察法、测评法、谈话法、实践法。

评价元素多元表现为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法律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岩,李新纲,朱秋莲.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策略[J].职业与职业,2021(11):77-82.

[2] 孙广俊,李鸿晶,陆伟东,等.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涵、育人优势与实践路径[J].江苏高教,2021(9):115-120.

[3] 石定芳,廖婧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4(4):38-44.

[4] 陈淑丽.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机制[J].教学与研究,2021(3):89-95.

[5] 张莉.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6] 苏瑞莹.构建高职思政课“三课一体”教学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5(3):154-156.

[7] 吕晓寅,吕敬,郭易圆,等.专业基础课之课程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20,42(3):359-362.

[8] 胡亚楠.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个案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电子劳动学会2021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发展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三主引领、校企双元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研究”(Ciel2021258)、“产教融合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双融入、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Ciel2021178)、2021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合‘五新构建以能力塑造为导向的‘1+M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21207)、2021年度歌尔横向课题“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产教融合的‘双融入、双育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21gehx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高庆,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思政和专业建设;韩敬东,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肖国涛,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和专业群建设;王昊,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课程体系建设(261061)。

猜你喜欢

混合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思路研究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