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地震技术在豫北内黄煤矿勘查中的研究与应用
2022-06-25蔡兰花
蔡兰花,袁 燕
(河南省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煤矿是豫北安阳地区重要的优质矿产资源,为进一步做好煤炭建设远景规划,需对此区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及开发建设可行性进行评价。豫北内黄煤矿位于华北板块内西南端内黄隆起与东明凹陷交汇北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较发育[1],煤矿勘查评价难度较大。二维地震勘探技术[2-9]所连续获取地质剖面形态,与少量的验证钻探相结合,用以大致查明地层、构造等情况,对煤层进行快速、高效的评价。据此,在内黄煤矿采取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对煤矿资源进行评价,为该区矿产资源规划提供详细依据。
1 地质概况及地震条件
研究区地层分区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华北平原地层分区豫北小区。由前寒武系、寒武系、奥陶系构成基底,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为之上盖层[10]。区内第四系全覆盖。新生界厚度一般在千米以上至数千米。其中,煤层主要赋存与石炭系与二叠系地层中。根据地震成果显示:研究区内解释A级断点45个,B级断点22个,C级断点3个,根据断点情况,在平面上组合断层16条。其中,10条可靠断层、4条较可靠断层、2条控制程度较差断层。该区全部为第四系掩盖区,北区潜水位深度在12~20 m,浅部岩性主要是砂、黏土[11],总体浅层地震地质条件比较有利[12],但是个别地段浅部有流砂层,对于爆炸成孔和地震激发有影响。区内村镇、蔬菜大棚等地面障碍物较多,也给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区新生界厚度大,导致高频波衰减严重。总体地震地质条件一般。
2 地层含煤性及主煤层特征
2.1 地层含煤性
依据区内已施工钻孔,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统下石盒子组地层。
(1)二叠系(P)下统(P1)。①下石盒子组(P1x)。厚度为38.48~307.88 m,均厚为194.97 m;主要岩性:下部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薄煤层组成,中部粗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夹煤线,上部为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及灰色厚层中粒砂岩,含薄煤层;煤段为六煤段、五煤段、四煤段、三煤段。②山西组(P1s)。厚度为90.25~107.02 m,均厚为101.21 m;主要岩性: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及条带砂岩夹煤层,含菱铁质;灰—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夹粉砂岩,层面具大量炭质及白云母碎片;香炭砂岩,灰绿色粉砂岩、小紫斑泥岩;煤段为二煤段。
(2)石炭系(C)上统(C2)。①太原组(C2t)。均厚为119.96 m;主要岩性:下部深—深灰色石灰岩(L1—L4)、含有煤线,中部深灰色砂泥岩段夹灰岩(L5—L7)、含煤线,上部石灰岩(L8—L9)夹细粒砂岩、粉砂岩、硅质泥岩、夹薄煤线;煤段为一煤段。②本溪组(C2b)。均厚为23.12 m;主要岩性:下部为灰—浅灰绿色铝土质泥岩,含铁质鲕粒;上部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中间偶夹1~2层薄层泥灰岩。含猫眼鳞木化石,为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煤段为零煤段。
2.2 主要煤层特征
二1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为主可采煤层,厚度大、稳定。北东向展布,倾向南东。F5断层以西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4°~12°,煤层标高-1 400~-5 050 m,埋深1 450~5 100 m;F5断层以东有5个钻孔控制,东西宽约14 km,南北长约25 km,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3°~11°,埋深1 000~3 300 m,底板标高-950~-3 250 m。二1煤层(含夹矸)厚度为2.19~9.04 m,平均4.53 m,属中厚—厚煤层,厚度变化系数为69.3%;不含夹矸厚度为1.97~8.40 m,平均厚4.06 m,厚度变化系数为70.4%。厚煤点(>3.50 m)2个,占40%,中厚煤点(1.31~3.50 m)3个占60%。
3 资料采集与处理解释
3.1 野外资料采集
试验工作是正确选择数据采集参数的前提,是获得能量强、连续性好的目的层反射波的基础工作[13]。通过试验工作(图1),选取的最佳采集参数见表1、数据采集参数见表2。
表1 最佳采集参数Tab.1 Best collection parameter
表2 研究区野外数据采集参数Tab.2 Field data acquisition parameters in the study area
图1 试验段剖面Fig.1 Test section profile
3.2 资料处理与解释
资料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在数据解释之前,需要首先收集区内以往地震、钻孔资料,选取部分煤钻孔做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地震剖面的层位、速度[14-15],后依据“交点闭合”原则,做地震剖面追踪对比。
图2 研究区资料处理流程Fig.2 Data processing flow in the study area
时间剖面需要转换成深度剖面,以获取正确的地层速度,提高解释精度[16-19]。由速度谱可以看出,研究区内垂向速度大致分为2层,第1层速度为2 100~2 200 m/s;第2层大致为3 300 m/s。结合钻探资料,确定时深转换用如下速度:新生界底界面的反射波(T0波)采用2 100 m/s;二1煤层底板反射波(T2波)采用3 600 m/s。
4 地质成果
4.1 新生界厚度
研究区新生界与下伏岩层呈角度不整合关系,与下伏地层的波阻抗差异较大,可以形成较强的反射波(T0波),容易连续追踪[20]。同时,区内多个钻孔均揭露了新生界底界面,为确定新生界底界面提供了可靠依据。区内新生界厚度1 150~1 500 m,整体变化较小,大部分厚度为1 200~1 400 m,西部厚度相对较薄,大致在1 200 m,东部较厚,在1 400 m左右,局部受到断层及老地层的影响,厚度变化较大;在研究区中西部新生界地层呈现一个凹陷形态,中心厚度约为1 500 m,如图3所示。
图3 研究区新生界埋深等值线Fig.3 Buried depth contours of Cenozoic in the study area
4.2 二1煤层底板形态
研究区内二1煤层底板整体呈单斜形态,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地层倾角大体在4°~15°,研究区内构造复杂,发育有多条断层,研究区内含煤地层被多组北东向断层分割为多个断块,同时局部发育有多条北西向次级断层,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断层F2和F3,二1煤层底板标高在-3 000~-5 000 m,呈向斜形态,由于受断层影响,导致向斜两翼地层倾角不对称。其中,北翼倾角较陡,约为15°,南翼倾角较缓,约为10°。断层F3和F4,二1煤层底板标高在-1 400~-2 650 m。其中,DZ132测线以南,二1煤层呈现褶皱形态,由1个背斜和1个向斜组成,其中背斜轴为南东向,两翼倾角大体一致,约为5°;向斜轴近东西向,两翼倾角大体在6°~10°。断层F4和F5,二1煤层底板标高在-1 500~-2 200 m,其为一单斜,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北部有二1煤层隐伏露头线,二1煤层倾角约为4°。断层F5和F8,二1煤层底板标高在-1 200~-2 700 m,大体为单斜形态,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地层倾角在4°~9°,该区域发育有多组北西向断层,对煤层赋存影响较大,多处煤层受到剥蚀,并形成隐伏露头线。
图4 研究区二1煤层底板埋深等值线Fig.4 Buried depth contours of Ⅱ1 coal seam floor in the study area
4.3 二1煤层分布范围
二1煤层是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层,赋存于山西组中下部,大部分区域层位稳定,局部地段受到断层或剥蚀作用影响,煤层变薄或者缺失。区内二1煤层底板埋深2 000 m以浅的面积约232.22 km2,其中,埋深1 500 m以浅的面积约为29.33 km2,埋深1 500~2 000 m的面积约为202.89 km2。
4.4 断层
研究区内共解释断点70个,组合断层16条,其中F1、F2、F3、F3-1、F4、F4-1、F5、F6、F7、F8、F9断层为概查阶段解释断层,根据普查工作成果对F4、F4-1、F5、F6、F7、F8断层进行了重新解释,其形态和可靠性均有了进一步的控制;F4-2、F10、F11、F12、F13断层为普查阶段新发现断层。研究区内断层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分别描述如下。
(1)F1断层。下降盘二1煤层反射波显示较明显,上升盘二1煤层波组反射不清晰。该断层走向由南北向转至北东向,倾向由东转至南东,南端与F9断层交汇,北端向区外延伸,该断点落差大于400 m,倾角50°~55°。该断层在区内延伸18 100 m,有2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2B,故F1断层为较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2)F2断层。该断层走向由南北向转至北东向,倾向由东转至南东,南端与F9断层交汇,北端向区外延伸,落差200~2 000 m,倾角55°~62°。该断层区内延伸16 100 m,有2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1A+1B,故F2断层为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3)F3断层。该断层倾向西,北段走向近南北向,向区外延伸,南段走向转为北北东向与F9交汇。落差2 000~3 000 m,倾角46°~52°。该断层区内全长36 000 m,有4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1A+3B,故F3断层为较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4)F3-1断层。该断层在DZ128线剖面桩号4800处T2波组显示有320 ms的错断,该错断较为明显。该断层倾向北西,走向北东向,北端与F3交汇。落差50~620 m,倾角55°左右。该断层区内全长为9 800 m,有1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1A,故F3-1断层为控制程度较差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4)F4-1断层。该断层倾向西,走向为近南北向,落差80~300 m,倾角62°~72°。该断层全长为7 300 m,有2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2A,故F4-1断层为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5)F4断层。该断层倾向南东,走向为北东,落差200~900 m,倾角45°~68°。该断层全长30 200 m,有6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3A+2B+1C,故F4断层为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6)F4-2断层。该断层位于断层F4和F5,倾向北,走向为近东西向,落差210~320 m,倾角43°~54°。该断层全长7 600 m,有2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2A,故F4-2断层为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7)F5断层。DZ130线上F5断层显示如图5所示。该断层位于研究区中部,断层倾向北,走向东西转北东向,断层西端无测线控制,落差100~800 m,倾角22°~65°,在DZ140、DZ143和DZ144线上下降盘的二1煤层反射波显示较明显,在上升盘二1煤层剥蚀。该断层在区内全长31 800 m,有8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6A+2B,故F5断层为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图5 DZ130线上F5断层的显示Fig.5 Display of the F5 fault on the DZ130 line
(8)F6断层。该断层倾向南东,走向为北东向,落差80~200 m,倾角62°~65°。该断层全长1 500 m,研究区内有2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2A,故F6断层为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9)F7断层。该断层位于F5断层和F8断层,走向由北东向,倾向南东,落差100~740m,倾角27°~66°。该断层区内全长15 700 m,研究区内有9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6A+3B,F7断层为可靠正断层。
(10)F8断层。该断层位于工区的西南部,倾向为南东向转北东向,走向为北东向转北西向,落差300~1 500 m,倾角37°~63°。该断层全长53 200 m,有10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7A+2B+1C,故F8断层为较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11)F9断层。该断层倾向北,走向近东西向,落差大于150 m,倾角45°。该断层区内全长18 000 m。可见二1煤层反射波呈现明显的错动,波组错动后,下降盘二1煤层反射波显示较明显,上升盘二1煤层发生剥蚀。区内仅有1条测线控制,由于测线控制较少,故F9断层为控制程度较差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12)F10断层。该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近北,落差40~80 m,倾角55°~68°。该断层被F7断层错断,全长为4 300 m,在F7断层以北,煤层上盘发生剥蚀。区内有3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2A+1B,故F10断层为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13)F11断层。该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近北,落差70~240 m,倾角20°~43°。该断层全长为7 500 m,该断层被F7断层错断,在F7断层以北,煤层上盘发生剥蚀,与F10断层形成一个无煤区。区内有3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1A+2B,故F11断层为较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14)F12断层。该断层走向南东向,倾向南西,落差30~190 m,倾角35°~53°。该断层被F7断层错断,全长为10 100 m,在F7断层以北,煤层上盘发生剥蚀,与F11断层形成1个地垒,局部煤层底板埋藏深度较浅,标高在-1 300~-1 650 m。区内有7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4A+2B+1C,故F12断层为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15)F13断层。该断层位于研究区东南部,走向近北西向,倾向北东,落差100~150 m,倾角38°~52°。该断层全长2 900 m。区内有2条测线控制,断点评级为2A,故F11断层为可靠断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4.5 钻孔优化建议
选择反射波连续性好、信噪比高的目的层所在地段进行钻孔优化。按一定网度布设,并避开村庄等障碍,依据此对该区设计钻孔进行了优化。部分钻孔施工结束后,及时根据钻探结果对地震工作成果进行了校正。以ZK13602图示说明,孔经优化后,其位于DZ136线桩号为24845处,优化后的钻孔,预测新生界底界深度为1 220 m,二1煤底板深度为1 405 m,终孔深度为1 455 m,终孔层位为C2t,优化后钻孔在时间剖面上的显示如图6所示。
图6 优化后ZK13602钻孔在时间剖面上的显示Fig.6 Display diagram of ZK13602 borehole on the time profile after optimization
5 结论
豫北地区内黄煤矿构造复杂,通过二维地震连续剖面圈定含煤地层有利分布区。经钻探验证,取得较好效果,取得以下成果。
(1)初步查明新生界覆盖层的厚度,局部受到断层及老地层的影响,厚度变化较大。
(2)初步查明区内煤系地层基本构造轮廓:二1煤层底板整体呈单斜形态,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地层倾角大体在4°~15°,研究区内构造复杂,发育有多条断层,研究区内含煤地层被多组北东向断层分割为多个断块,同时局部发育有多条北西向次级断层。研究区内共解释断点70个,组合断层16条,工作区构造程度属复杂。初步控制主要煤层的隐伏露头位置。
(3)了解主要煤层的分布范围。区内大部分区域层位稳定,局部地段受到断层或剥蚀作用影响,煤层变薄或者缺失。二1煤底板埋深2 000 m以浅的面积共有232.22 km2,资源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