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

2022-06-25本刊编辑

重庆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赖特绿色建筑

“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除此以外,其实“双碳”目标也完美契合了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文化脉络,包括建筑文化。

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有一则趣闻,梁思成在美国时,曾专程拜访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希望向对方学习西方先进的建筑理论,但是,赖特听闻来意后,当即一挥手,“回去吧,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

崇拜自然,“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等等,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也是赖特“有机建筑”概念的理论内涵。而所谓“有机”,本质上是“指向生命赖以成立的内部机制——统一性和整体性”。 有机、统一、整体……,正是赖特从东方学来的,最后又“传授”给梁思成等一代代本土建筑师。

当前,建筑能耗总量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达30%以上,住建行业节能减排空间广阔,任务繁重,建筑能耗降低一小步,将是全国减排的一大步。“绿色建筑”任重道远。而“绿色”,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品质。

我国传统建筑多为木构架,这一结构方式,使之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建筑品类。木构架建筑的特点是,房屋骨架都用木料制作而成,其基本形式为,木柱立于地面,柱子上架设由木头做成的梁和枋,再在梁、枋上架设屋顶构架(仍由木料做成),最后,在这些构架上再铺设瓦顶屋面。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缺点是,怕潮怕火,但它的优点在于,一是使用灵活,立柱承重,墙可薄可厚,窗可大可小;二是防震性能好,榫卯的柔性连接、木材的固有韧性,减少了断裂和倒塌;三是便于施工建造,木料易采集、易加工,且构件易标准化预制。

古人的建筑创作,材料是自然生长的林木,加工器材是锯、斧、刨、凿、锤、尺等绿色环保的技术手段,建造手法也多是人力、杠杆机械等;平地多围合,坡地依山傍水,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仿佛自然生长;南方薄壁通风,北方厚墙防寒,无须空调等设备,至今偏远地区土房仍是冬暖夏凉。 这些正是古人的“绿色建筑”智慧。

随着历史演进,社会变迁,人口剧增,以及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逐渐取代乡村成为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相对于砖混结构,木构建筑因不合时宜而变得稀少。 上世纪90年代实行房改政策后,水泥钢筋建筑逐渐填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居民楼整齐划一,不再有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建筑成了没有生气的庇护所,冬天住户向公共空间排放冷气,夏天人们在室外一同感受空调外机令人窒息的热浪,“公用品悲剧”一年四季上演不停,建筑冬暖夏凉已成历史。

人们逐渐认识到问题所在,建筑不应只是供人遮风蔽雨之地,它应该建得更加节能,更加舒适宜居,如应有更多自然光照以减少电灯的使用,应有更好的通风条件促进空气流通,更低的噪音帮助人们健康作息,更能适应季节变化的室内温度调节,以及更加美好宜人的建筑周边生态环境,等等。而这些追求,正是传统建筑可一一满足的。

如何吸收传统建筑智慧,使其应用于当下的各类建筑,既降低能耗,又提升住居舒适度,是从业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著名建筑师戴志中教授曾在本刊刊文,讨论山地建筑创作如何回归“建筑本质”,他认为应采用科学的设计手法,让山地建筑更加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更加富有地域特色。 他回顾近年来的建筑创作理念嬗变尤有启发,健康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几十年来,建筑从业人员对建筑的美好设想,用词虽略有不同,但本质都在于“绿色”,绿色,才能健康、生态、可持续。 而这些设想,早已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一实现。 今天,我们要做的,仍然是回归传统,真正领会古人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理念,并将其用于指导当下如何让人真正“住得更好”。

本刊编辑

猜你喜欢

赖特绿色建筑
绿色低碳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又到乡间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又到乡间
邻家球星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如何让你不杀我
再造绿色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