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云想衣裳花想容
2022-06-25一二
文 | 一二
重返丝路衣冠盛世
华夏之韵,文化悠长;服饰之好,丝路回响。
为将古代丝绸之路上盛大磅礴的服饰文化、繁盛精致的“衣冠王国”和浸润着千年文化自信的人文历史图景一一呈现,“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于近日在成都博物馆启幕。展览以“一带一路”“民族融合”“技术与文化交流”等为主题思想,通过“丝路初开与汉锦西传”“民族服饰的融合发展”“织造技术与样式革新”等主题,展出20余家文博机构的186件(组)珍贵文物,包括丝织品、服饰、陶俑、画像砖等,为人们展现出丝绸之路上的多源头服饰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
出土自湖南马王堆的彩绘立俑身着深衣制长袍,交领右衽,广袖曲裾,袍上以红黑二色彩绘出花纹,袍缘、袖口绘黑底红花织锦,为我们完美呈现了汉代服饰突出形体之美的审美特征。
一袭袍服,揭开战国丝织业的兴盛
中国是世界蚕桑丝织的起源地,距今5 000多年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已完成从野蚕驯化到缫丝稠稠的探索历程。早期,人们养蚕并开始对茧丝利用,将它们作为沟通天地的重要物质载体;商周后,丝绸逐渐演变为身份的象征,出现了织花和刺绣,标志着丝绸艺术的真正开始。
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对襟袍服来自荆州博物馆,其双袖平直,两襟对中,腰与下摆等宽,凹后领,红棕绢面上刺绣有凤鸟逐蛇纹样,袖缘为条纹锦,领缘是大菱形纹锦。虽无实际穿着功能,但仍然有“衣作绣,锦为缘”的基本特征,足以见当时的审美趋势与织锦技术的发达。
一缕薄纱,彰显两汉丝织技术的发达
时至两汉,除设立丝织品官营生产机构,民间私人作坊式和家庭式的丝织生产也得到长足发展。丝织品商品化生产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不仅产量增大,种类也日趋繁多。
本次展出的西汉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以绮为绣地,织纹和绣纹交相辉映,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交替分布,飞鸟、云气与瑞草花卉连续紧扣,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绣出桃花纹与云纹,是为“乘云绣”,寓意“凤鸟乘云”。同时期的印金银火焰纹纱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三版套印丝织品。金银研成粉末后,加胶调和成泥,用青铜凸版印模印在轻薄透明的纱上,火焰纹样(或称博山形纹)绮丽多姿。
一身彩绘,诉说秦汉大一统的繁荣
秦统并天下后,曾“兼收六国车旗服御”。其后,随着汉代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衣冠制度得以全面贯彻,形成了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服饰体系。“上下连裳,披体深邃”的深衣,就是当时普遍流行的服饰之一。
一顶金冠,见证丝路的文化交融
在展出的众多璀璨的饰物中,来自内蒙古的镶宝石金冠饰显得极为醒目。其呈花环状,缠绕着由金叶、金丝、金片编织而成的树叶及花卉,花卉中间镶嵌各种宝石,华丽夺目,仿似希腊神话中的月桂冠,见证着北方游牧民族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展览现场
一件陶俑,辉映盛唐的黄金时代
南北朝时期的五方杂处为盛唐服饰文化的绽放奠定了基础。唐代国力强盛,东西文化交流频繁,在吸收中亚纬锦技术的基础上,其纹样也推陈出新,兼具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特点,创建出一套详细的冠服制度。
盛世丽人,风华绝代。唐代风气开放,女子装束华丽精美,并兴起了着胡服、男装的风潮。本次展览的两尊彩绘灰陶女俑头梳乌蛮髻和凤髻,皆着对襟内衣,胸前系袢,拖不同色彩的曳地长裙,足蹬翘头履。女俑面颊丰润,描细眉、抹胭脂,红唇欲滴,形态端庄大方,彰显着大唐盛世之风。
从5 000多年前的桑蚕驯化到两汉丝织技术的发达,从丝绸之路开启的东西交流盛况到盛唐时期包容绽放的辉煌……浮光掠影间,观展者如同只身走进历史,亲身感受到泱泱华夏服饰文化的变迁与流变。华夏服饰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彰显着深层的精神追求,在勾勒出中华民族服饰绚丽画卷的同时,带给人们足够的创造力去开拓一个“衣冠王国”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