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家谭必清 浅谈我的以碑入隶创作

2022-06-25谭必清(湖南株洲)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汉隶魏碑笔法

谭必清(湖南 株洲)

谭必清,字云禅,号双牛堂,祖籍湖南省衡东县,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供职于株洲市文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企(事)业文联理事,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湖南省第十届文代会代表,株洲市第十届政协委员,株洲市书协常务副主席,株洲市第十届优秀青年,株洲市第一批高层次人才。作品入展获奖第三、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全国第十、十一、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级重大展览,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忆大山》。

我习书先从楷书入手,在少年时代,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临摹了十多年楷书。由于是自学,一直未得门径,及至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培训班,幸得名师指点,转向行草书的学习。有了楷书的基础,转写行草,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我既感到陌生又觉得新奇,行草线条的韵律和节奏感尤其让我心潮澎湃。孙过庭的《书谱》、王羲之的各种尺牍是我每天的精神食粮。长期浸淫帖学的练习加上年少的轻狂无知,对书法审美的认识仅停留在表象和形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对书法的追求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有时到了非常苦恼的境地。人最难的是突破自己,我花了大概一年的时间,沉寂下来找寻自己书法的突破口,品读大量经典法帖,学习前人成功路径,甚至转向中国画的取法。然而,这些都未能让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有效路径。

魏碑的介入,让我开阔了一片新的天地

艺术探索是既充满着无限想象又希望渺茫的寂寞之路,前行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在阵痛中复生,在困境中顿悟。我想:既然在帖学一路遇到了瓶颈,何不在碑学上另寻一番天地呢?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420—588)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的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有许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书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临写时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张,免生习气。魏碑的雄强、结字的奇倔、笔画的多变、线质的天真烂漫,均充满着艺术审美的元素。2019年我创作的大字魏楷作品八尺中堂成功入展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这是我重新调整创作方向后得到专家评委的认可,也让我在书法道路上看到了一線曙光。于是我坚定了自己的书法路径,下大力气临摹魏碑并尝试以碑法介入各种书体,力求探得书法艺术新路。2020年,我尝试创作的以碑法入隶书的一件六尺整大字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正书展,再一次坚定了我的信心!

以碑入隶的创作探索

一个成功书法家的艺术风格需构建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个性语言是在深入汲取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对艺术的理解、认识、创变以及对审美的思辨过程。汉隶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取法的对象有“石碑、摩崖、石经、石阙、地券、黄肠石等”。汉代隶书大多以碑刻呈现,一些墨迹本隶书写法,只能从出土汉简墨迹中想象其原始用笔特征。米芾认为:“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清代碑学派书家是从二王樊篱外另辟蹊径的,而将汉代碑刻有笔法和刀法相结合的形态,包括千百年来风雨剥蚀的痕迹所形成的生拙的笔画和古朴的气息,称之为“金石气”或“石气”,来作为自己创造新笔法的滋养。学习隶书最关键的在于面对斑驳风蚀的汉碑去伪存菁,要“透过刀锋看笔锋”,通过原碑原拓的图形去感受古人创作的笔墨神采和情感意蕴。书法艺术表达的是一种气象、一种精神,审美的追求是多样的,或雄浑,或质朴,或瘦劲,或柔美,或古朴,或生拙,或天真烂漫……这种精神家园的构建,需要寻找一种笔墨技法语言与之相适应相协调。清代隶书大家邓石如,人称“隶从篆入,篆从隶出”,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特征,吴让之、赵之谦等深受其影响。

楷化隶书波磔,追求古拙厚朴、静逸庄重的正大气象

隶书的古意脱胎于篆书,从西汉初期的一些铜器铭刻文字和刻石文字、以及陶器砖瓦文字来看,其线条古朴生拙,有的带有明显的篆书圆转之势,元代吾丘衍认为:“八分者,汉隶未有挑法者也,比秦隶则易识,汉隶字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字,即得之矣。”东汉中期以前碑刻书法古朴,到桓、灵之际,隶书方才成熟出现了工整华美,笔法丰富,装饰性强的带有明显波磔的特征。“捺为磔者,勒笔右行,铺平笔锋,尽力开散而急发也。后人或尚兰叶之势,波尽处犹婀娜再三,斯可笑矣。”(包世臣语)“磔法之妙,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李溥光《雪庵八法》)又欧阳询《八法》“一波常三过笔”。这种波折之势,极大地增强了隶书的动感,但同时也会使古拙不足少了静穆雄浑之气。弱化波磔,以魏楷笔意行其捺画,线质古拙生辣,雄浑静穆,金石气愈加浓厚。实际上,楷书之捺也是从隶书的波磔法演变发展而来的,《书法三昧》中“捺之祖,磔法也。”

融合魏碑笔法,力求骨气洞达、劲峭霸气的雄壮体魄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唐隶规模,出于魏碑者十之八九,其骨力亦颇近之,大抵严整警策,是其所长。”以魏碑入隶,自唐代就有此法,魏碑以其笔势雄健、线质古雅、骨力劲峭而开书法新的一面,隶书秉承篆法的圆转之势,以波挑笔法最为明显,常常三过其笔,逆锋入纸,徐行徐进,多有迟疑不决,若不得法很容易走向流滑轻浮之弊。清初郑簠、朱彝尊等虽能得汉人面貌,然习气过重,远未达到汉碑的古拙雄强之境。邓石如作为清代碑学运动的努力实践者,其篆隶独开一面,卓然特立。赵之谦以碑法入篆隶行草诸体,成绩斐然,为海派之源。隶书笔法讲究蚕头雁尾,藏多于露,圆多于方,曲多于直,而魏碑笔法以方正雄强为主,多有开阔之势,用笔方多于圆,露多于藏,直多于曲,将隶书、魏碑笔法揉合,各取所长,可增强线质的骨力洞达、劲峭雄伟的体魄。

巧借魏碑体式,构建势圆体方、饱满充盈的隶书新格局

魏碑结字造型奇特,变化多端,楷式完备。尤其早期的魏碑从隶书脱胎转为楷法,糅合了篆、隶、楷诸多体势,天真烂漫,高古蕴藉,故有“一碑一格,一石一貌”“笔无常形,字无常态”之说。隶书结字多以扁平为主,其势向左右开张,具有极强的装饰意味,而魏楷字法多取纵势,中宫紧缩,撇捺舒展,张力十足,精神外耀,光芒四射,敦厚平实,严谨而不失洒脱。书法艺术的个性特征与字结构造型密不可分,赵孟云“用笔千古不易,结构因时而异”,如何在成熟汉隶结字法则中融入魏碑结字体系,是一个不断探索日臻完善的漫长过程。笔者采取“遗貌取神”办法,亦即借用魏碑有趣味的造型汲取其表现的字势与姿态,将精神气质嫁接到隶书造型中,例如:接纳魏碑的方正与敦厚,形成势圆体方、真气内盈的独具个性隶书特色。

习近平同志曾说: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放眼当代,如何构建具有当今时代气息的书法作品,或者说在当代众多艺术家中如何打造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这是有一定艺术追求和时代担当的艺术家应思考的问题。虽然当代书坛展览信息丰富,相互学习、借鉴有助于创作水平的提高,但如何打造个性风格的作品,避免“千人一面”的现象,还需在浩如烟海的传统经典法帖中深入研究、融合,找寻到一条适合自身成长的有效路径。为此,我将笃行不怠,永不止步!C759AA93-A9BC-4F4A-980C-ECFA7C5BF860

猜你喜欢

汉隶魏碑笔法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汉碑档案
论书法中金文和汉隶的重要性
打铁老太
《左传》笔法
魏碑集联
什么是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