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潜力与困境
2022-06-25耿涵
[ 作者简介 ]
耿涵,女,河南郑州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 摘要 ]
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如何打好文化保卫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全球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需要充分利用文化符号带来的文化影响力,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符号矩阵,进而找到文化契合点,循序渐进,一叶知秋,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
[ 关键词 ]
中国文化符号;世界交往;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46
海德格尔指出,现代社会人们通过图像把握世界。在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共同构成的“世界图像”中,相较于社会阶级,贫富或是其他依据经济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被认为是当下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当文化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民族而走向全球时,文化不仅关乎经济,也关乎政治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于是,如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全球文化影响力,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将文化产业提升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位置。要想在国际传播中打好话语保卫战,不仅需要我们自身坚守阵地,保持文化自信,更需要让中国文化被世界所看到和了解。然而,目前国际舆论场中“西强我弱”的局面态势与我国快速增强的综合国力相比并不匹配。如何步步为营地扭转这一局面,首先要充分挖掘中国文化符号这座宝库。相较于抽象的文化内核和价值观,文化符号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作为深奥晦涩的高语境文化的代表,凝结而成的文化符号不仅在视觉上充满吸引力,也能够让人一窥这一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强国的魅力。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必然会面临种种困难,如何利用符号将这种源自文化层面上的障碍降至最小是关键。本文将从世界交往和文化符号的角度出发,试图甄别当前中国文化符号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根据这些困难提供一些解决建议。
1 世界交往下的文化国际传播
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Engel提出,所有形式的文化消费,包括受众,都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呈现正相关。文化产品拥有商品属性并且能够带来价值。当资本的发展和扩张遭遇到来自客观因素的局限时,文化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工具,以为资本寻找出路。马克思与恩格斯观察到世界市场带来的世界交往,以及资本在这一背景之下又将如何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辩证地提出了“时间消灭空间”这一概念,认为资本将会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发展动态,即资本一方面力求摧毁地理性的限制以占领全球市场,另一方面也借助在空间上不斷扩大的市场,用时间消灭空间,以实现资本的进一步扩张。尽管其表面上看来是由于新式交通工具,例如,轮船、电报和工业发展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交往新变化,但是其根本的发展动力则是在于资产阶级渴望获取更为宽阔的通商地区和更庞大的利益。资本的天然属性促使资本突破限制最大限度地获取积累,而世界交往则是资本本能寻找到的突破口,所以世界交往不仅是必然的和不可逆的,也将会是愈加紧密的。在当下,极为发达的现代交通运输早已让世界市场将地域限制最小化,全球一体化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让交往跳脱于地理条件的局限。这不仅让文化跨越民族与国家边界的传播成为现实,也让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而其影响不仅最直观地表现在经济方面,也呈现在政治文化等方面。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就像是温水煮青蛙。要想捍卫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边界和文化主体认同感,不仅需要国家和民族不断强大,也需要树立对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能够屹立于全球文化之林的坚定自信。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文化从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全球不断密切的文化交往是必然的,如何迎战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不仅需要国家和民族对内坚守本土文化的主阵地,也要主动利用文化软实力,增强全球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国际传播的重要论述:“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于自身文化以及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也是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2 中国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就中国当下的国际交往现状而言,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迅猛态势并不匹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改变国际传播局势中“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打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从文化层面入手,找到跨地域和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的契合点,理智科学地进行文化输出。
目前中国文化符号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并未形成完善的中国文化符号矩阵和类别。霍尔指出,文化实践活动是社会表征系统运作的结果,这一系统运作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的表述来重现事物和意义。而必须依托于一定文化体系才能产生的符号,在跨越原本文化体系传播时,其抽象性与片面性则凸显出来,即不同文化语境下相同的符号可能拥有不同的意义,对同一事物的编码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也能产生不同的符号指代。这种符号自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信息在全球交往时拥有着天然的壁垒,即语言。然而,在媒介技术发达的当下,影像将这种隔阂最小化,通过画面实体内容以实现信息和情感的表达,这也让符号跳脱于最初语言学的抽象范畴,变得更加直观明朗。中国文化直观地被涵盖成为一个个直白的符号,出现在影像作品中。长城、故宫、熊猫、中餐等等,这些直接又经典的文化符号在来自任何文化背景的受众看来都会直接与中国画上等号。但是这些昙花一现的文化符号作为独立的个体并不能够串联起一个宏大叙事或者叙事语境,如何让这些文化符号串联起具有连续性的中国文化,再进而讲好一部中国故事是关键。
以电影为例,李安的《卧虎藏龙》让中国武侠功夫在世界一炮打响,极具东方意境美感的葱绿竹林和中国武侠故事用视觉奇观打动了观众。而随后的近十年,一大批国产武侠电影仍在享受着《卧虎藏龙》所带来的红利。《夜宴》《英雄》《十面埋伏》等等,这些电影无一例外地利用强烈的视觉符号塑造出东方奇观,用中国文化符号阐述一种正义英雄故事的全球逻辑,从而实现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全球传播。《卧虎藏龙》的成功是因为它寻找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一个契合点,具有普世性的英雄故事是内核,夺目精彩的中国文化符号是外衣,这种“他者”文化的新鲜感首先在视觉上就让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观众难以拒绝,而普世性的故事也能够让人看懂、理解这个中国故事。《卧虎藏龙》可以看作带动了中国武侠类型电影并形成了这一类别下的小型文化符号矩阵,这些电影的成功说明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只要寻找到契合点和恰当的文化符号就不难实现,甚至是可以对文化符号进行规整后来实现量产的。而这一思路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寻找到恰当的文化契合点,以及如何选取中国文化符号并形成文化符号矩阵。
3 困境泥潭中的启发
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也在就这一点努力地进行着尝试和创新,试图通过经典或现代化的符号展示出一个当下现代化中国的全新图景。但是,在这种诉求之下生产出的产品是否具有国际传播的潜力,或者换句话说能否被其他文化背景的受众所接受,实际上有待考量。这种诉求之下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是否是受众感兴趣并且乐于看到和接受的,抑或是由于我们渴求来自国际社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认可而对受众填鸭式的文化输出,或许李子柒的走红能够带来一定的启发。以往我国对于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大多是以较为宏观庞大的叙事背景展开的,例如国家独立富强,现代化完善的形象。但是这对于并不算了解中國的海外观众而言,传播内容的重点可能会被理解成为硬核的中国宣传片,而不是原本期望传递出的当代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李子柒选择了与家国民族情怀这类宏大命题并无直接关联的中国传统诗意田园的生活方式为主题,一方面契合了其他文化主体对于传统中国静谧美好的想象,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全世界在高压与高度相似化的工业社会之下,人们渴望逃避焦虑归园田居以寻求内心平静和美好生活方式的需求。李子柒的视频首先在最直接的视觉表达上利用了独特又亲和力强的中国符号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她传递出的平和质朴的生活态度才是让观众驻留的内在核心。在她的视频里,巧妙地抓住了中外在生活观点与价值观当中的细微共通点,让受众看不到以往观念中刻板无趣的中国印象,反而是在世外桃源感中感受到中国人的烟火气和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相比较于《超级工程》这类的大型叙事,李子柒的视频中展示出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冰山一角显得更易被受众所接受。
李子柒的走红在国内获得阵阵好评,也有学者将其看作中国文化符号走向国际的新阶段和新模式。归根结底,是我国迫切地需要一个切入点来扭转在国际传播和舆论场中我国的弱势地位,让世界认识和了解现代中国。而在这种迫切希望得到国际认同和影响力的焦虑下,文化作品的主题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跌入喧宾夺主的尴尬局面,或者内容变成千篇一律的现代社会文化符号堆砌,导致内容空洞乏味。李建军、刘会强和刘娟在提出对外传播的角度时强调要以轻柔持久的方式以达到让受众接受的目的,重视文化之下的某些特质的传播边际内容的挖掘,将文化“春风化雨”。观众在获取文化信息时希望这些信息能够与自己产生联系,为自己带来满足感。我国大多数国际传播内容往往忽视这一点,而是依据我们自己的文化习惯,自顾自地强调我们想要展示的内容,很少思考这些内容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受众来说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是他们会主动关注和接受的内容。
4 结论
世界交往和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而如何在这其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我们将中国文化积极地展示给世界,并被其所接受。目前,我国文化符号的开发利用,与我国底蕴深厚的文化和高速发展的综合国力相比并不匹配。我们有大量的文化符号可待挖掘,也有丰富动人的中国故事可以诉说,但是这些内容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开发和利用。想要实现中国文化进一步的国际传播,需要回到文化层面,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文化作品带着独特的民族印记,不论对于本民族受众还是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受众而言都洋溢着吸引力。在Hofstede的文化洋葱理论中,符号(Symbols)作为最显而易见的洋葱最外层,包裹着英雄性格(heroes)、礼仪(rituals)以及洋葱的最里层也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价值观(values)。文化符号看起来浅显易懂,而实际上这些符号是文化的物化表现,涵盖了文化深层、抽象又不易被轻易理解的内核。况且,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进行国际传播时难免会让受众多少在理解上产生阻碍。所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循序渐进,从最浅显的文化符号入手,逐渐形成文化符号矩阵和类别,进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与理念。尽管有时会有人提出质疑,声讨利用猎奇的中国元素以讨好世界,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现状以及文化特点而言,充分开发利用中国文化符号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必经之路。如何将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和积极作用最大化,一是归整之前粗放且流于表面的文化符号,做到植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符号矩阵,进而用中国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二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充分利用全球媒介平台传播中国文化符号,为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奠定基础。重视坚守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且持久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为更好应对全球趋势下的文化融合与碰撞,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并指引其前进方向。文化的符号尽管看起来依托于民族和国家文化而千差万别,但这些符号所传递出的人文关怀却是相通的。归根结底,文化是根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首先依托于文化符号,循序渐进、细水长流。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刘会强,刘娟.强势传播与柔性传播:对外传播的新向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90-195.
[2]塞穆尔·亨延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3]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HOFSTED G H.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1,41(7).
[5] HARTLE J,POTTS J,CUNNINGHAN S,et al. Key concepts in creative industries[M]. SAGE,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