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
2022-06-25吕群芳崔江
吕群芳 崔江
九曲水圳
薄如蝉翼的晨雾中,碧绿的荷叶轻轻晃动了几下,晶莹剔透的露珠从叶面上颤颤巍巍地滑落下来,一尾红鲤鱼忽地跃出水面,张开嘴巴,将露珠吞了进去,随后,摆动尾巴,沉入幽深的水底……
九歌翻了个身继续酣睡,嘴里却含糊不清地念叨着:“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画堂是个古老的村落,家家户户依水而居,夜深人静时,枕边传来细细柔柔的流水声,孩子们的梦里也就有了水,有了鱼,有了田田的荷叶。
村里有祖先留下的“九曲水圳”,水从村东头的平溪引入,向西一路蜿蜒。水圳呈“弓”字形,宽一米左右,弯弯曲曲,缠绕全村,总长一千五百多米,像一条游龙在不断地清吟。每一弯曲处设了水埠头,村里的女人喜欢坐在埠头上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洗衣服,洗好的衣服随手晒在附近的竹竿上,山里风大,衣服都用竹竿穿起来的,蓝布的床单、粉色的枕巾则用两个夹子夹住,风一吹,衣物就悠悠地飘荡起来。
孩子们倚在一旁,将胖胖的小脚丫伸进水里,嬉戏玩耍,不时有小鱼游过,咬得脚底板痒痒的、酥酥的,孩子们赶紧提起脚丫,水珠滴滴答答落了一地。
让人称奇的是水圳并不是一直裸露着的,它时而沿墙流淌,时而隐入村民家中,有的流过前庭,有的流过后院,有的通过灶间……人们一转身就能取水,方便得很。
九歌家的水圳从前门天井流进,穿过左厢房的暗渠,再从后院的竹林边流出,流向袖儿家门前的明沟,又隐入她家的灶间。袖儿曾悄悄告诉九歌,采茶时节,她妈妈懒得洗碗,便将碗筷放入竹篮,系上绳子,沉入灶间的水圳,第二天清晨拎起篮子一看,碗筷被流水洗得干干净净,碗里还多了两只透明的小虾。
来画堂村做客或旅游的人,面对这神奇的水圳都禁不住啧啧赞叹。每逢此时,村里人总会满脸自豪地告知:“听说过书圣王羲之吧?这九曲水圳就是我们王氏先祖根据曲水流觞的线路建造出来的。”
倘若外人还是满腹疑问,他们就会耐着性子循循善诱:“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终于有人听明白了,又惊又喜,“王羲之的《兰亭序》啊!”
于是,村里人不再多说,只是笑着微微点头,然后,热情地领着游客往村子里走。清凉的山风吹过来,衣襟带风,飘飘悠悠,颇有魏晋气度、王谢遗风。
其名为鲤
玫瑰色的曙光透过窗棂照进来,九歌揉揉惺忪的眼睛,伸了个懒腰,起身穿鞋,走了两步,觉得鞋子发紧,低头一看,原来鞋子穿反了。九歌忍不住,弯腰笑了起来。
小姑娘今年十一岁,身材纤细,头发乌黑,小脸儿尖尖的,透着瓷一般的白净,一双眸子像夜空的星星,清清亮亮。她跑到窗边,推开窗子,哗的一下,一大堆的阳光和着清凉的晨风迎面扑来。
九歌张开双臂,深深吸了口气,这才从窗前的木架上拿起毛巾,浸入蓝色的脸盆中,待毛巾完全湿透,再用力拧干,在脸颊上擦了擦,又冲镜子里的自己做了张猫脸。
“九歌,大糕蒸好了,趁热吃。”奶奶听见厢房有动静,便推门进来说道。
“好的,好的,奶奶。”九歌嘴里回应着,人却往天井里跑。
天井中间用鹅卵石组成五片花瓣,四周铺着方方正正的青石板,其中左边第七块石板下面是空的,底下就是水圳。九歌移动石板,阳光向水底投下一道亮闪闪的光柱,圳水呈现深碧色,像一块流光溢彩的翡翠。
九歌冲着水圳呼喊:“小鲤,小鲤,早上好!小鲤,小鲤,出来了!”
不久,水圳里出现一圈圈颤动的波纹,一条红色的鲤鱼从水底游了上来,尾巴一翻一转中透着阵阵欢愉。小鲤轻轻划动尾巴,仰头看着九歌——
一双眼睛,美丽得不能再美丽,清纯得不能再清纯,就像浸在海水里的星辰。
不管晴天还是雨天,九歌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小鲤打招呼,她觉得小鲤是一条有灵性的鱼,它一定认识并记住了自己。
三月里,下了几场桃花雨。雨后,九歌在水圳里看见了一条红鲤鱼,它似乎并不怕人,在水里自在地游来游去。九歌从厨房里拿来一小团米饭,将饭粒慢慢投进水里,红鲤鱼敏捷地来回游走,一粒一粒吞进肚子里。
第二天,第三天……九歌都在水圳里看见了它。慢慢地,人和鱼亲近了许多。九歌为它取了名字——小鲤,又好听又好记。可袖儿说:“名字要取得大气一些,比如《大鱼海棠》里的鱼叫鲲,要不,我们叫它小鲲,好不好?”
九歌不想改名字,一时又想不出理由。忽然想起爷爷曾经讲过“孔子庭训”的故事,里面讲到孔子的儿子就叫孔鲤,心里一下子高兴起来,还有点小小的得意。
“小鲤,昨夜我做了个梦,梦见你吞下了荷池里的露珠,哎呀,你是不是要化成小龙了呀?”九歌和小鲤讲着昨晚的梦,小鲤似乎听懂了,尾巴摆个不停,像是在跳舞。
这时,米海茶和大糕的香味拂过九歌的鼻尖,她下意识地抽抽鼻子,紧接着就觉得肚子空空的。
“奶奶——”九歌拉着长声呼喊,尾音里饱含娇气。
奶奶把放着大糕的瓷盘推到孙女面前。大糕是糯米粉蒸的,薄薄的面上用胭脂水印着“福禄寿禧”,映起猪油豆沙馅的褐色,很能勾起人的食欲。
九歌一连吃了四块大糕,喝了半碗米海茶,这才心满意足地站起来。
奶奶早已拿著书包等在一旁,“字帖不要忘记,要听老师的话。”九歌点点头,斜挎着书包,走出家门,去平溪子老师家学习书法。
“路上不要贪玩,更不要去河边。”奶奶不放心,追到门口叮嘱。
九歌步履轻快,早已转过巷口,只遥遥地回应一声:“知道啦!”
水墨兰亭
小巷两边,绿藤沿着青灰色的砖块爬满了墙壁,阳光游走在重重叠叠的叶间,投射下浅浅一层斑驳的光影。厚实的芭蕉树下,两位妇女坐在门槛上聊着家常,脚边放着一小袋豌豆荚,弯月形的豆荚,泛着浓绿的光泽。
九歌一边走,一边仰头看对面墙头垂下来的倒挂金钟花,橙黄橙黄。平溪子老师的家到了。“啪嗒”一声,花瓣儿便落在了发间,书上说,这叫花打头,是一种巧,九歌心里便有些许欢喜。
九歌从花下走过,绕到前院,推门进去,见袖儿她们都已经在了,不禁有些脸红,赶紧低头跑到座位边。平溪子老师看了看九歌,并没有说什么,等她摊开字帖,放好笔墨,就开始讲课。
今天起,大家要开始临摹《兰亭序》,老师先给孩子们讲解字帖背后的故事:
会稽山阴(即现在的绍兴)附近有个地方叫兰亭,公元353年暮春的一天,兰亭迎来了许多人,有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等名人贤士。在茂竹修林间,他们举行流觞曲水的游戏,大家围坐在水边,看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赋诗。
这一日,大家的兴致很高,心情也十分愉悦,即席吟诵,挥毫泼墨,所作诗句结成了《兰亭集》,王羲之为该集作序言,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序》的内容,九歌八岁时就能完整地背诵,是爷爷一字一句地教会的。爷爷喜欢用越调吟诵,音色里透露着古意,悠远起伏,似陈年的黄酒,醇厚绵长。
临近中午,窗外下起了雨,屋内一下子暗了许多,也安静了许多,耳畔只有雨落的声音、水流的声音,偶尔夹杂着“滴答、滴答”的声响,是雨水从屋檐落下来滴到荷花缸里的声音。
雨声中,竖式的书笺像一条条潺湲向下的流水,九歌举起书笺上上下下看了看,然后按老式的折法三叠,轻轻将其推入一个同样竖式的信封里,把今天的书法练习纸带回去给爷爷审阅。
雨停了,九歌、袖儿、杜楚楚三个小女孩手挽手沿着小巷往家走。初夏的雨,濡湿了石板路,模糊了黛瓦和粉墙的对比度,她们也不觉静敛了许多。来到西巷口,三人相视一笑,各自回家吃午饭。
曲水流觞
午后,爷爷回房间午睡,奶奶也斜倚在竹榻上闭目养神。九歌脱了鞋子,爬上雕花大床,寻找熟悉的雕花,牡丹、兰草、蝴蝶、松鹤,还有正中间的庭院,门紧闭着,透过院墙可见高阁玉兰、矮墙银杏,还有宝塔与芭蕉,九歌一直没看明白,这是在讲述什么故事。
看了会儿雕花,九歌覺得无聊,就来到天井的水圳,对着幽静的水面,轻轻喊着小鲤的名字。小鲤却没有出现,九歌有些失落,心想,它也许去村东的平溪里玩耍了吧?
奶奶醒来后,从灶间的篮子里捧出一堆豆荚,招呼孙女:“九歌,快来帮奶奶剥豌豆。”
“哎,来了。”新鲜的豆荚握在手里,清清凉凉。轻轻一剥,珍藏于荚内的豆粒儿就悄悄落到了手心里。看着它们乖巧文静的小模样,九歌不由想起了童话里的那句话:“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它们都是绿的,因此它们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
散落在地上的豆荚壳,像一只只绿色的小船。九歌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她按捺不住心里的兴奋,风一样冲出家门,急得奶奶在身后连连喊:“九歌,跑哪儿去?这丫头哎……”
片刻,九歌气喘吁吁地跑回家里,和她一起的还有袖儿和杜楚楚。三个女孩子蹲在地上,从散乱的豆荚壳中,各自选了几片完整的,九歌手里还提着青花瓷茶壶,神神秘秘地带着大家向后院走去。
大家沿着后院的水圳分散坐下,往豆壳里倒了一点点茶水,然后将豆壳放入水中,开始了她们的“曲水流觞”——
豆壳漂到袖儿面前,她俯身拾起,举“杯”饮了一口,随后朗声背诵:“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豆壳漂到了九歌面前,九歌也饮了一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三个女孩子饶有兴致地背诵古诗,因为紧张和兴奋,脸颊像染上了浓浓的胭脂。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不知什么时候,爷爷悄悄来了后院,他眼梢半眯着,拧起了几条笑纹,一派喜悦从中飘荡到空气中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竹林小溪,书声绕梁,爷爷和孩子们似乎回到了那个烟水遥遥的年代。
其名为鹏
白露时节,奶奶采了桂花,放在竹匾里晾去水分之后,一层白糖、一层桂花地装进瓶子里,开始制作糖桂花。秋日里,煮一碗汤圆,加一勺糖桂花,甜糯可口,淡淡的桂香在舌尖打着旋,心里就开出一朵花来。
九歌从竹匾里挑了几朵形状完整的桂花,来到天井的水圳旁,她想为小鲤戴上几朵,让它也尝尝桂花的滋味。
“小鲤,小鲤,快出来!我为你戴上一朵香喷喷的桂花。”
秋阳下,清澈的圳水幻化出奇妙的青色,水波轻轻荡漾。可是小鲤没有出现。
“小鲤,小鲤,快出来!”“小鲤,小鲤,你在哪里啊?”九歌喊得一声比一声急。
“小鲤——”九歌的喊声里已明显带着哭意。
最近几天,这条红色的鲤鱼都没有出现,九歌心里隐隐觉得不安,她不知道小鲤为什么不见了。
奶奶听见声音,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来到天井,将九歌的头揽入怀中,轻轻抚摸着孙女的头发。
爷爷走了过来,拉起九歌的手,和她并肩坐在石阶上,指着东面的青山缓缓说道:“九歌,这座高高的大山叫四明山,画堂村的溪水就来自山上的雨雪和甘露。”九歌疑惑地看着爷爷,不明白爷爷为什么和她说起四明山,她只想见到小鲤。
爷爷接着说:“山顶的雪、林间的甘露有着神奇的力量,小鲤喝着溪水长大,又是一条充满灵气的鱼,所以爷爷知道它变成了长着翅膀的飞鱼。”
“飞鱼?大鹏鸟?”九歌想起夏日里做过的梦,小鲤吞食了墨池里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书圣王羲之曾在那墨池里洗过毛笔砚台,这样的露珠一定有着非凡的力量,也许就是它帮助小鲤长出了翅膀,成了一条会飞的鱼。
想到这儿,九歌的眼睛里露出一丝喜悦。
爷爷牵着九歌的手,进了书房,窗下放着一张书案,案上放着一只沉香木色的雕花大笔筒、一方鱼形的端砚与一张摊开的宣纸。爷爷从笔筒里抽出一支毛笔,浸入砚台里,吸足了墨水的笔尖饱满得像一枚黑色的花蕾。
九歌接过毛笔,默默想了会儿,随后轻轻落笔: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写着写着,九歌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闭上眼睛,她仿佛看见一条火红的飞鱼扇动宽大的翅膀,越过一条条河流,飞过一座座山峰,穿过一朵朵白云,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