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冲击下中国出口逆势增长的动因与策略

2022-06-24桑百川

国际贸易 2022年5期
关键词:冲击供应链优势

桑百川 王 萱

一、引 言

2001 年加入WTO 后,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逐步由边缘地带攀升至核心位置(洪俊杰和商辉, 2019)。利用入世的制度红利, 有效发挥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 中国创造了出口贸易奇迹(张杰等, 2014)。然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 中国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综合要素成本逐步高企, 成本优势削弱, 全球化遭遇逆流, 出口增速下滑明显, 甚至出现负增长, 2009 年出口贸易较2008 年下降幅度高达16%。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过程中, 国际供应链需求侧的需求萎缩和供给侧的供应中断, 导致国际分工网络陷入泥潭, 全球贸易遭受重创, 根据2021 年3 月WTO 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 报告, 2020 年全球商品贸易量萎缩了5.3%。 如图1 所示, 美、 日、德、 韩等世界主要贸易国的出口贸易份额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相比之下, 唯有中国出口贸易在疫情冲击下仍呈现出惊人的韧性。 在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 大宗商品价格高涨、 物流成本显著上升的多重压力下, 中国出口却出乎意料地保持增长, 甚至在2021 年实现了21.2%的超高速增长, 与疫情暴发前的2019 年相比, 增长26.1%, 出口规模和出口份额均创下历史新高。

在国际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 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 到底是什么支撑了中国出口如此“韧” 性? 揭开疫情冲击下中国出口逆势增长之谜,厘清中国出口韧性的核心动因, 对稳固中国经济贸易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基于UN Comtrade 数据库, 通过数据分析法阐释疫情冲击下中国出口贸易逆势增长的典型事实, 在此基础上, 通过测算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水平、 构造各国在国际供应链网络中的网络中心度(PageRank 中心度(1)PageRank 中心度指标最初是谷歌(Google) 推出用来计算网页排名的, 其基本逻辑是通过PageRank 算法构建网页链接网络, 网页的链接数量越多或质量越高, 就说明该网页越重要。 该指标近年来不断被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文献之中, 用以度量国家或企业在其产品贸易网络中的特征和地位。) 指标、 明晰中国贸易运输网络的时序特征等方式, 从需求端、 供给端和供需连通网络三大视角,结合制度优势, 系统剖析中国出口逆势增长的内在动因, 并提出后疫情时代中国的“稳出口” 策略。

图1 世界主要国家的出口额占全球份额对比

二、疫情冲击下中国出口逆势增长的动因分析

随着社会分工的国际化, 供应链逐渐形成以需求端和供给端为核心节点, 以连通供需两端的贸易网络为连通机制的全球化体系 (Chen 等, 2013;Parast, 2020)。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 触发中国出口环境重大变化: 国际供应链需求侧的需求萎缩, 供给侧的供应中断, 贸易连通网络优势变迁。 因此, 基于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需求-供给-供需连通网络这一结构框架, 进一步分析疫情冲击下中国出口“韧” 性的根源。

(一) 需求端: 出口市场多元化

风险规避与抵御能力是出口部门维持出口稳定的基础。 出口市场多元化兼具风险分散效应和效率培育机制, 因而对维持出口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图2 展示了2016 年至2020 年中国前七大主要出口市场的变化趋势。 在中国出口市场排名中, 美国始终占据头部, 然而在2018 年发生中美贸易摩擦后, 美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格局中的份额骤降, 即使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美国份额逐渐趋于回升, 但依旧难抵一路攀升的欧盟市场抢占先锋。 与此同时, 东盟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伙伴, 并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不断发力, 最终一跃成为不逊色于欧美的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 缓解了由于美国需求紧缩导致的出口总额骤跌这一尴尬局面。

可见, 多元化的出口市场稀释了出口部门在特定出口目的地的市场份额。 当特定出口目的地出现需求冲击时, 拥有多元化出口市场的出口部门享有更大的出口回旋空间, 有助于降低外部冲击引致的出口风险(Herzer 和Nowak-Lehnmann, 2006), 维持出口稳定。另一方面, 根据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经典推论, 生产率是决定出口的门槛(Melitz, 2003)。 出口部门在供给不同市场需求时, 不仅可以获得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反馈, 表现出典型的“出口中学习” 效应, 而且会遭遇多样性的同质厂商竞争, 产生市场竞争效应。已有研究表明, 在“出口中学习” 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的组合影响下, 出口市场多元化对出口部门的生产效率表现出U 型作用关系 (Qian 和Yasa,2016; 钱学锋和余弋, 2014)。 积极扩大出口市场多元化、 跨越U 型关系拐点, 被视为出口部门缓解外部冲击的重要途径(Qian 和Yasa, 2016)。

图2 2016—2020 年中国出口主要市场份额变化

为进一步验证出口市场多元化在支撑中国出口部门应对疫情冲击时的韧性表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CEPII_BACI 数据库提供的国家-商品层面的贸易数据, 测算了2000 年至2019 年中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水平(见表1)。 结果表明, 入世后中国出口目的地数量表现出小幅增长, 2019 年相较于2000年的目的地数量增长仅约3.5%。 然而, 当进一步考虑出口目的地与出口商品种类的组合后, 发现2019年的出口市场数量与2000 年相比增长了91.6%, 也就是说同一种类的中国商品出口销往了更多的国家。中国出口部门在将更多种类的商品卖向了更多目的地的同时, 获取了出口市场多元化引致的风险分散效应和效率培育机制, 因而在此次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出口贸易表现出较强的出口韧性, 创造了出口逆势增长之奇迹。

(二) 供给端: “性价比” 优势和供应链相对稳定

1. 国内供应链的产品“性价比” 优势

早期关于中国出口贸易优势论的研究认为, 在国内劳动力禀赋优势的驱动下, 价格优势解释了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部分(Schott, 2008)。 然而,尽管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出口拉动效应(廖涵和谢靖, 2018), 但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的“性价比” 优势弱化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 所谓的“性价比” 优势即产品质量与产品价格的比值, 比值越大代表消费单位价格商品可获得的平均产品质量越高, 消费者效用越大。 廖涵和谢靖(2018) 系统测算了中国主要行业产品的“性价比”, 结果发现, 中国纺织服装业和电气光学设备制造业等领域的“性价比” 绝对量和增长率表现出明显优势。 在此背景下, 当中国遭遇疫情冲击后,两大产业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便具备了更高的不可替代性。

表2 给出了2019 年和2020 年海关HS 编码下中国各大类出口商品占比及其变动情况。 从出口商品大类来看, 机电和电子设备类产品占据近乎一半的中国出口市场, 对中国出口始终起到持续且明显的拉动作用, 即使在遭受疫情冲击后, 机电和电子设备类产品占比仍提高了0.86 个百分点, 达到总出口的44.37%。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占总出口比重位列第二, 且在疫情冲击后也实现了正增长, 占比提高了0.40 个百分点。 位列第三的杂项制品, 在疫情冲击后则对中国出口实现了更高的出口拉动率, 占比提高了0.47 个百分点。 该类目下, 主要包括家具家居类产品(HS94)、 玩具等游戏及运动用品类产品(HS95) 以及其他杂项制品(HS96)。 这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防控下“宅经济” 的兴起, 引致对该类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增加。 如前所述, 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在机电和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出口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出口韧性, 相关产品所在行业具备明显的“性价比” 优势, 由此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较高的不可替代性是使得中国出口贸易逆势增长的重要动因。

表1 中国出口商品的国家数量和国家-商品对数量

表2 2019—2020 年中国各出口商品大类占比及其变动

2. 国际供应链体系的相对稳定性

一国经济体在国际供应链网络中的中心度越高,则该国拥有的贸易伙伴关系链条和各链条对应的贸易强度越大。 在遭遇供应链供给中断时, 居于较高国际供应链网络中心度的国家通常具备更强的风险韧性(Zhao 等, 2019)。 在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下,嵌入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世界各国(或地区, 下同)遭遇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然而, 由于各国的网络中心度迥异, 因此面临的供应链体系的相对稳定性截然不同。 基于CEPII_BACI 数据库提供的国别商品贸易数据, 本文测算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嵌入程度。 首先, 利用联合国广泛经济分类标准(BEC 标 准), 将 编 码 为111、 121、 21、 22、 31、322、 42 和53 的8 类产品定义为中间品, 并基于BEC 代码与HS 编码的对应准则, 识别CEPII_BACI数据库中的中间品。 其次, 使用PageRank 网络中心度指标和国别中间品贸易数据, 测算各国在全球中间品贸易网络中的中心地位。 中心地位越高, 代表该国在国际供应链体系中拥有的贸易关系的数量越大、 质量越优。 结果发现, 在2000 年中国加入WTO 之前,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网络中心度仅排名全球第八位(见表3), 处于供应链网络的边缘地带, 面临的供应链体系极不稳定。 然而, 入世后中国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至2019 年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 高度嵌入国际供应链网络体系使得中国拥有更具韧性的进口中间品供给流。 因此即便在疫情冲击下, 中国仍能较快调整生产布局, 维持国内生产链生产水平。

表3 2000—2019 年世界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PageRank 中心度

(三) 供需连通网络: 物流体系的优势

全球贸易运输网络中的连通性是决定一国贸易成本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2)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易物流主管简·霍夫曼(Jan Hoffmann) 曾表示: “一个国家在全球集装箱运输网络中的地位——亦即其连通性——是决定其贸易成本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出口贸易呈区间波动特征, 供需连通网络的稳步发展对提升中国出口韧性意义重大。 具体而言, 当遭遇外部需求萎缩时, 国内出口部门的出口贸易量有所下降, 单位出口贸易成本存在上升压力。 此时, 体系庞大的供需连通网络在航运市场竞争机制下倾向于降低航运成本, 因而有助于缓冲外部冲击对国内出口部门形成的成本压力, 提升出口韧性。 此外, 相对完整的供需连通网络为中国出口部门调整出口市场结构提供了可能。 当部分出口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应链中断风险时, 中国国内出口部门可以借助发达的连通网络将商品转售至其他出口市场, 降低对特定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 提升出口韧性。

全球贸易运输网络的主通道由海上航线承担, 以班轮为代表的海运方式更是国际分工体系下连通各国生产网络的主流运输工具。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LSCI 指数(3)LSCI 指数主要反映了各个国家在海上连接性方面的表现情况。) 报告显示,中国在供需连通航运网络方面居于全球前列(见表4)。 从班轮连通度的国别比较来看, 在2006—2021年间中国整体班轮连通度连续稳居世界前列, 远高于美国、 英国、 日本、 印度、 德国和法国等世界主要贸易国。 从连通度指数的时序趋势来看, 从2006年到2021 年, 中国的LSCI 指数增长了62.6%。 同比之下, 德国、 印度、 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班轮连通度发展滞缓, 甚至趋于萎缩。

此外, 中欧班列的开通也促进了中国出口在疫情冲击下形成“逆势增长” 之势。 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病毒的全球肆虐、 2021 年年初的苏伊士运河货船搁浅等事件导致全球货运市场需求和货舱的供求严重失衡, 国际航运价格居高不下, “一舱难求”甚至“一箱难求” 的现象更是引爆全网。 在全球贸易运输网络陷入瘫痪之时, 中欧班列一骑绝尘, 贯通中欧、 中亚及沿线国家承接海运、 空运转移货物,为稳定国际供应链产业链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 制度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

制度优势被视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Wang 等, 2012)。 2020 年新冠疫情全球暴发后,世界诸多国家在停摆经济“保生命” 和维持经济“保发展” 之间摇摆不定, 错失抓住疫情防控的关键窗口期。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期间, 国际市场复工复产进度缓慢, 消费品产能严重不足, 国际市场出现供需失衡。 相比之下, 中国政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制度优势, 通过降低人口流动频率、 跨域医护支援和国家财政托底等政策举措, 落实新冠疫情动态清零策略。

表4 2006—2021 年世界主要国家班轮连通度指数

制度优势引领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完成复工复产, 从供给端保障了国内产能水平的快速恢复。 在缺乏国际市场生产部门的竞争压力下, 国内产能水平的快速回升使得中国出口部门率先占据了大量最终消费品需求市场。 从中国的贸易结构来看,入世后中国充分发挥劳动力禀赋优势, 承接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工序,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中国出口贸易中举足轻重。 根据商务部综合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21 年春季) 》, 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的近一年内,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逆势增长约9%, 占同期中国出口总额的近20.6%。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高度依赖于劳动力,在社会分工下, 劳动力的空间集聚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有序连接前后向分工工序的重要基础。 新冠疫情下, 中国政府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制度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完成复工复产, 为国内劳动力跨域流动提供环境保障, 进而使得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得以充分发挥并释放中国的劳动力禀赋优势,提高中国相关行业产品的出口韧性。

三、后疫情时代中国的“稳出口”策略

前文通过分析疫情冲击下中国出口逆势增长这一事实展现了中国出口韧性, 并进一步从需求端、供给端和供需连通网络三大视角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一制度优势出发剖析了中国出口表现韧性的主要动因。 在后疫情时代, 由疫情冲击引致的国际供应链的需求端下滑、 供给端中断状况将得到修复, 但此次疫情引发了世界各国对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各国纷纷谋求建立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短化、 区域化、 本土化的趋势将不断演进。 这或将推动全球生产与贸易网络出现新发展格局, 疫情诱发的中国出口条件和优势也将持续变化。 如何“稳出口、 稳外贸”, 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在全球贸易格局的新一轮演变中迈向新阶段? 有必要结合中国在疫情冲击下出口高速增长的动因, 巩固自身的出口优势, 从需求侧、 供给侧和连通供需网络, 以及继续发挥制度优势等多方施策。

(一) 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内需潜能

后疫情时代, 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仍是中国出口部门规避外部风险和减缓冲击的重要战略举措, 但随着区域贸易一体化趋势的加速, 中国应寻求更加稳定和可持续深化的贸易伙伴关系, 要积极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带来的机遇,加强与日本、 东盟等贸易伙伴的经贸合作, 充分发挥出口市场多元化对稳固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作用;同时, 针对国际市场需求, 要积极拓宽外贸出口新业态, 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推进海外仓建设, 充分发挥跨境电商对扩大出口的积极作用;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推动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 积极培育本土市场需求,充分释放本土市场效应, 以国内大循环形成中国外贸部门抵御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有力支撑。 把保市场主体与保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以保就业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为立足点, 释放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的潜力。 此外, 中国内部存在的城乡收入不平等和区域发展不均衡制约着中国消费潜能的充分释放。后疫情时代, 中国应在夯实脱贫攻坚胜利战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强化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 降低城乡收入不平等。 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积极探索南北经济差异、 东西经济差异的内在机理, 打破区域市场分割, 改善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二) 立足国内大循环谋求供给侧自立自强,掌握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 中国秉承劳动力禀赋优势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大国制造能力享誉全球。然而, 后疫情时期全球通货膨胀持续, 国内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变化, 要稳出口并进一步提升中国出口贸易水平, 必须从供给侧施力施策。 对此, 应以国内市场统一为连接线,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畅通生产要素的循环流转, 促进要素组合在生产、 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有序衔接, 构建有利于发挥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内部潜力的循环体系; 同时, 应以提升国内供应链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点, 继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 突破核心技术领域的瓶颈制约,推动出口加快从传统的劳动力禀赋优势向技术、 品牌、 质量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 增强中国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通过供给侧自立自强, 提高国内供应链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 提升国内生产链产品质量在国际需求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

(三) 完善国际物流通道, 加强物流枢纽设施建设, 提升外贸运输便利化

国际海运贸易网络的脆弱性冲击着各国的供应链安全, 开辟海上新航线或陆路运输新通道自然成了全球贸易运输通道的安全备份。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 国际物流不畅的局势之下, 中欧班列成为贯通中欧、 中亚及沿线国家地区的“生命通道” 和“命运纽带”, 为维护国际供应链物流的稳定畅通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 俄乌冲突等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 以及国际航运市场变化, 仍是国际物流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 中国应继续完善国际空运、海运物流通道, 重视发展内陆物流运输与海运相连通, 拓展货物多式联运业务, 增强我国外贸运输通道应对外部风险的韧性能力; 同时, 加强物流枢纽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物流降本增效, 兼顾韧性、 效率与安全, 提升外贸运输便利化, 更好地服务于“稳外贸, 稳出口” 工作。

(四) 继续发挥制度优势, 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后疫情时代, 全球经贸治理规则面临重构挑战,大国关系的博弈更是使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持续加重。 事实证明, 应对全球性外部风险和挑战必须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 因此, 要健全各方面制度, 完善国内治理体系, 促进制度防线建设与治理效用更好转化融合, 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应对外部冲击和挑战。 此外, 面对多边贸易体制遭遇生存危机的国际局势, 中国应在深化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中释放制度变迁红利, 继续坚持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积极参与WTO 改革, 推进双边及多边自贸协定签署, 推动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政策稳定性, 维护良好的国际经贸秩序。

猜你喜欢

冲击供应链优势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矮的优势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画与话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
一汽奔腾CA7165AT4尊贵型车换挡冲击
巴菲特给我冲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