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2022-06-24张士杰李佳颖

关键词:县域安徽省耦合

张士杰,李佳颖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始终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多年以来形成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要素利用率低、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寻求适应新时代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要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循环畅通,关键在于发展高质量的县域经济。在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中,安徽省仅有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等7个县市上榜,与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县域经济已成为制约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地域环境、政策支持、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皖南皖北地区发展差距明显。因此,本文以安徽省为例,深入探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内部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对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学者对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目标要求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均衡、全面的发展,是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的动态平衡[1],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2],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3-6]。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水平测度[7-9]、空间集聚特征[10-12]、影响因素[13-15]等方面;关于评价指标,较多学者从自然资源、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投入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16-17]; 县域经济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测度技术逐渐完善, 主要包括泰尔指数、 空间计量模型、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方法[18-21]。

从高质量发展和县域经济两角度梳理文献后发现,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文献主要以国家、省域或者经济带为研究对象,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且关于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因此,本文首先以安徽省61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对2007—2019年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各个县域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考虑到县域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分异性,又利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其时空格局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影响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在长三角经济圈中,安徽省在资源、 区位条件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安徽省整体经济实力逐年增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8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90%,城镇化水平达到55.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 442元。但是,与长三角地区其他两省一市相比,其经济水平差距明显,且内部发展不平衡特征突出。安徽省县域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占全省的78.90%和71.20%, 但县域经济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48.70%。 因此, 安徽省迫切需要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促进全省经济更好的发展, 缩小与沪苏浙的发展差距。

近年来,安徽省区域行政管理政策的变化和调整次数较多,本文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分析,以202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公布的行政区划中的数据为标准。研究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以及各县市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实证年份为2007—2019年。 在处理个别年份的缺失数据时, 以相关统计指标的历年数据为基础, 采用插值法及指数平滑预测法进行拟合预测, 将其补齐。

(二)构建指标体系

选取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是准确测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本文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结合安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15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其中,创新发展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认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目标,主要包括城乡关系、产业结构、金融方面的协调。绿色发展主要体现在低碳循环和环境治理两方面。开放发展是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体现,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方面。共享发展是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通过完善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表1 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

(三) 研究方法

1.熵值法。熵值法可以赋权多个指标,得到综合水平的测度结果,是判断指标离散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利用熵值法研究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式中:Xij是第i个县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得到的数据。

第二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公式如下:

第三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偏差值dj:dj=1-ej

第四步:计算第j项指标所占的权重wj:

第五步:计算第i个县单指标评价得分:

Zij=w×xij

第六步:计算i个县的综合权重得分:

2.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学术界常引用这一概念研究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问题。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良性耦合,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耦合度

式中,L1、L2、L3、L4、L5分别表示县域经济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子系统的综合水平。C表示五大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取值范围为0到1,C值越大,表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作状态越好,达到良性共振的可能性越大。根据已有的研究经验和安徽省县域的耦合度分布情况,本文将耦合度测算结果划分为五种类型(见表2)。

表2 耦合度等级划分标准

(2)计算耦合协调度

T=αL1+βL2+λL3+ηL4+δL5

表3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3.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是一种重要的统计学工具,可以用来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异性,揭示影响因素[22-23]。本文主要运用其中的因子探测、交互作用探测以及风险区探测,分析制约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因子,以及影响因子共同作用时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是增强还是减弱。探测影响因子X对属性Y的解释程度,用q值度量,表达式为:

式中,h=1,…,L为因子X的分层,即分区或者分类;Nh以及N分别是子区域和整个安徽省的县域数量,N=61;σh2以及σ2分别是子区域和安徽省61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离散方差;q的取值区间为[0,1],值越大说明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性特征越显著。交互探测器对比不同影响因素交互作用时的q值与两个影响因素单独作用时的q值大小,若q(X1∩X2)>q(X1)+q(X2),为非线性增强;q(X1∩X2)>Max(q(X1),q(X2)),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

根据数据的综合权重得分,本文从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体系中选取以下10个指标作为地理探测器的影响因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X1)、科学技术支出(X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第三产业增加值(X4)、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X5)、节能环保支出(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X8)、城镇化率(X9)、人均GDP(X10)。

三、结果分析

(一)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依据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得分,可以画出2007—2019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图(见图 1)。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8—2013年,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幅度较小,说明发展平稳;2014—2019年,经济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高,这与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差异,积极推进县域经济振兴工程有密切的联系。从一级指标水平看,五大指标体系的变化趋势各有不同。创新发展水平在2007—2014年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安徽成为创新强省的进程,故2014年后增速相对较大。协调发展水平变化相对平稳,起伏较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绿色发展水平在2009—2014年呈现倒“U”字型变化,2016年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开放、共享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变化幅度不大,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安徽省县域实现对内和对外开放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成果的进程较为缓慢,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提升开放和共享的发展水平。

各子系统的变化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探究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时,不仅要重点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也要兼顾次要影响因素,从多方面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图1 2007—2019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演变图

(二)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测度分析

1.耦合度时空格局演化。为研究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部耦合关系,本文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测算得到的耦合度结果分为5个等级,根据分类结果绘制了图2。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水平整体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特征。从空间演化看,耦合程度较好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这些县(市)在省会合肥市周边,临近经济增长中心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发达城市,在国家政策、交通区位、生产资源等方面基础较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水平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经济实力增长较快且较为稳定。耦合程度较差的县(市)主要集中在安徽省的西北部,与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一致性。皖北地区的县(市)缺乏经济实力强的城市辐射带动发展,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不能实现同步发展,成为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洼地。从时间演化看,2007—2019年安徽省各县域的耦合度都大于0.4,说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各子系统内部耦合作用较好。总体而言,耦合水平呈现逐年提高趋势。

图2 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空间演化图

2. 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化。对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将测算得到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分为6个等级,根据分类结果绘制成图3。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从空间演化看,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以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为中心的核心圈。研究期间,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化波动不大。从时间演化看,2007—2019年安徽省各县域的耦合协调度都大于0.2,说明安徽省县域不存在严重失调的地区。整体而言,各县域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趋于协调状态,协调类型以基本协调为主。

具体分析:(1)3个时间断面上,没有县域的耦合协调度达到优质协调水平,说明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要充分协调好五大子系统的发展情况,做到均衡全面发展,共同提升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2)良好协调县域的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19个,2013年22个,2019年达26个,分别占全省县域数量的31.15%、36.07%、42.62%,说明更多县(市)的协调水平趋于良好状态。(3)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水平以基本协调为主,基本协调县域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数量变化幅度较小,主要分布在良好协调县域的外围,包括蚌埠市、安庆市、池州市等地区的县(市)。这一类型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便利,容易受到良好协调地区的带动作用,有利于自身的经济发展。(4)轻度协调县域的数量持续减少,主要集中在安徽省的西北和西南地区,空间格局演化基本保持稳定。(5)中度失调县域的数量最少,其中临泉县在3个时间段里均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其原因在于,在研究期间,临泉县的协调、开放发展水平有所下降,而创新、绿色、共享发展水平虽均得到提高,但是增长率都不足50%,五大子系统发展不同步导致临泉县的耦合协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图3 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化图

(三) 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因子分析

1.单因子探测。单因子探测器主要用来探测某个影响因子对于地理现象的解释力大小。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因子探测结果见表4。

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受X10(人均GDP)的影响最大,其次是X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第三产业增加值)、X2(科学技术支出)、X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而X9(城镇化率)的解释力最弱。县域经济发展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实现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从多方面制定优化政策。

表4 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因子探测结果

2.交互作用探测。通过分析X1-X10这10个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见表5),发现10个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都是增强的。交互作用影响力排序前三的是人均GDP∩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0.870)、人均GDP∩社会消费品(0.848)、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0.818)。根据结果显示,人均GDP与任一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力都明显强于单因子作用的影响力,这进一步说明了人均GDP是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结合单因子探测结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城镇化率的解释力较弱,但是通过交互作用,它们对于其他影响因子的解释力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两个解释力较弱的影响因子,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的解释力,可能会超过强解释力的单一影响因子。例如X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X9(城镇化率)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解释力都不强,但是X7∩X9的解释力大于X3的解释力。

表5 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影响因子交互作用探测结果

3.风险区探测。风险区探测主要研究同一影响因子在不同等级之间的平均解释力水平。本文选取单因子探测结果中解释力最强的5个影响因子进行具体分析(见表6)。其中1-5表示数据离散化处理过程中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的5个等级。根据分析,5个核心影响因子基本符合等级越高、解释力水平越高、县域经济发展越好的规律。

表6 核心影响因子在不同等级之间的平均解释力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2007—2019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结果来看,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8—2013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幅度较小;2014—2019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高。第二,从耦合协调水平来看,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特征,各县域的耦合协调水平趋于协调发展,但是整体上还未达到协调共振的状态。第三,从影响因子探测结果来看,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受人均GDP的影响最大,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科学技术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影响力依次减弱,而城镇化率的解释力最弱,安徽省县域整体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推进作用不显著。建议如下:

1.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推进安徽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皖南地区应着眼于推进优势产业链的建立与完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地区间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对周边地区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皖中地区应强化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兼顾皖南地区劳动力成本较高、皖北地区人才技术欠缺等多维度的差异,调节生产资源与生产力之间的配置问题。皖北地区应加强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县域之间的产业联动,与皖南地区在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

2.增强优势补齐短板,促进五大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推动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成为新兴经济增长中心城市,带动省域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快五大子系统达到协调共振状态的进程。同时,加大对安徽省西北地区的政策倾斜,加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的投入,改变耦合协调水平东南高、西北低的状况。

3.加强创新驱动的财政支持,加大对县域科学技术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等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力度。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合理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同时,皖南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标杆县域要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皖北欠发达地区发展,打破县域间壁垒,实现人才、资金、创新资源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促进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县域安徽省耦合
成长相册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