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词准确,言辞达意
2022-06-24何捷
●何 捷
一下课,浩然就垂头丧气的,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一般。这是咋回事?原来,最近班级里养蚕风气盛行,大家谈论的话题都是蚕宝宝。这不,语文老师还布置了作文题目——《养蚕》。
“唉,我又没有养蚕。”浩然一看到紫萱就忍不住发牢骚。
“嘿嘿,还好我养蚕了。”紫萱捂住嘴偷笑。她不仅养了蚕,还经常和小伙伴交流养蚕心得呢!
浩然斜了她一眼,说:“紫萱,你真不仗义。”
昔日“难兄难妹”的友情岌岌可危。好在紫萱很快认错:“别别别,浩然,你看,咱俩好歹有一个人有养蚕经验,这不是挺好的吗?”
浩然略一思索,想到自己还可以向紫萱请教,总比两人都没经验强。“嘿嘿,不好意思啊。紫萱,我要多向你学习学习啦!毕竟,我真没养过蚕呢。”
课后,紫萱将自己养蚕的经验和一些趣事,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浩然。两人还约好一起再买几个蚕宝宝回家观察研究。
紫萱率先完成了作文《养蚕》。
养 蚕
我们班的人都迷上了养蚕,我也不例外,也买了一只蚕宝宝,可爱极了,胖乎乎的身体,可爱的肚皮,还有几只可爱的小脚。我找了一个盒子,把它当作蚕宝宝的家,又急忙摘了几片桑叶去喂给蚕宝宝吃。
我放下几片桑叶,蚕从桑叶的叶边爬来,等嘴碰到叶边时,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一会儿,桑叶便漏了几个大窟窿。
有一次,我放学回来摘桑叶给它吃,我发现蚕宝宝不见了,我翻遍了所有的桑叶才发现,蚕宝宝躲在一个小洞洞里睡觉呢!
过了一会儿,蚕宝宝开始蜕皮了。它先把身体滚成一团,一对金黄色的小脚首先从肚子下面露了出来,趴在那里,不动了,大概是在休息吧。不一会儿,它又用牙齿咬住皮,尾巴动一动,皮就也动一动。柔软而富有光泽的蚕身,好像穿上了一件可爱的衣衫,太可爱了。
又过了一些天,蚕开始造起可爱的丝房,它的头织得有多高啊!在盒子的一个角落,先将吐出的丝粘住纸,然后不停地移动自己的头,日夜织,最后织成茧子。
春蚕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却是金丝、银丝。它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人类,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浩然看完了紫萱有感而发的作文,评价了一句“真可爱”。紫萱捂住嘴笑了笑,以为浩然在夸她呢。其实浩然的意思是:整篇作文看下来只看到了“可爱”二字,动作描写有些别扭,评价蚕也一直在用“可爱”,词语贫乏且不准确。该怎么办呢?请教壮壮老师吧!
壮壮老师的妙招
这篇习作的确如浩然所言,用词不太讲究——重复的词用得太多,用词不准确。
文人大家在吟诗作赋时,尚且会为一个字的使用纠结一番。诗人贾岛就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里的“敲”字思考良久。是用“敲”还是用“推”?最后,在韩愈的建议下,他选用了“敲”字。
换个字、换个词来表述,都可能会导致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所以写作文的时候,咱们得讲究讲究,用词一定得准确,才能更好地言辞达意。千万别忘了精挑细选,仔细推敲哟!
紫萱、浩然,要想写好作文,用词准确是关键。以下三个方法,供你们参考——
一、紧抓事物特征
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真实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常常千人一面,似乎所有东西都能用一个词概括始终。如写风景永远是“美丽”,写动物永远是“可爱”,写妈妈永远是“善良”。这样千篇一律,实在不可取。要想言辞达意,我们得紧抓事物特征。
如课文《观潮》中写潮水“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横贯”写出了潮水的气势,“白色战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写出了潮水的颜色、奔腾的样子。如果作者写成“那潮水冲过来,发出很大的声响”,美感瞬间全无!
用眼睛去看,用心去观察,看到是什么样,就准确地记录下来。紫萱,你要观察蚕到底长什么样。除了“可爱”,你还可以用其他词来形容它吗?
二、推敲词语意思
词语对于文章,就好比细胞对于身体。词语有活力,文章才能有活力。所以,选对词语至关重要。同音字、同义字处处可见,词语积累重在平时。
例如,表示思考就有“思考”“探究”“考察”“研究”,还有“考量”“思索”等。用哪个词,就得看语境如何。比如《蟋蟀的住宅》,从题目就可窥见作者的用意。作者没用“洞穴”“房子”“住所”等词,而用了“住宅”。用“洞穴”没法凸显蟋蟀像人一样聪明讲究;用“房子”多了些冷冰冰、空荡荡的感觉;用“住所”更会让人贻笑大方,因为用词太过正式。偏偏“住宅”,既强调了房子是辛苦建造适宜居住的,又体现了情感温度。一个小小的词,作用竟然这么大。
紫萱要思考,要多选用有温度的词,反复推敲后再使用。
三、比对近义词语
抓事物特点、用准词语,也不是一下就能做到的。这少不了一个功夫——“挑”。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对,高下立见。写作亦是如此,作家文人都不怕麻烦地几易其稿,目的就是用词准确、言辞达意。
比对,可以横着比,即把词语与词语进行对比,同一类型的进行比较。马、驴、骡子,仿佛相差不大,但放在一起总能发现不同点。词语也一样,放在一起比较一番后,我们总能挑出最合适的。比对,还可以是纵向比对,即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变化中比较用词的不同。比如《观潮》,潮来前,“横卧”“平静”;潮来时,“响声越来越大”;潮退后,“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作者用词
纵向比较,精挑细选,看到了潮水的变化。